首页 理论教育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探讨断裂特征与构造岩片堆叠

2016江西地学新进展:探讨断裂特征与构造岩片堆叠

【摘要】:断裂南北△T磁异常具分区特征。通过1∶25万上饶市幅区调进一步查明了该带的构造岩片堆叠与混杂构造(图3)。

1.2.1 萍乡—广丰叠接断裂带

萍乡—广丰叠接断裂带是晋宁期华夏古板块内于加里东期扬子陆块与东南造山带的叠接断裂带,也是控制加里东期南华海盆的北缘边界断裂。

该断裂带是北海—萍乡—绍兴断裂带的中段,呈近东西向横贯江西省中部,北东延入浙江省境内称江—绍断裂带,南西延入湘、粤、桂境内,止于北海。长期以来,该断裂带被认为是自晋宁期扬子、华夏古板块的缝合带。经杨明桂等近年来重新审视,郴州—绍兴段是加里东运动时期一条强烈的地壳消减叠覆带,晋宁期古板块对接断裂带西南段大部分被其复合归并、叠覆和取代。加里东期东南造山带沿该带多次拼贴,并向北大规模逆冲推覆,与九岭、万年推覆体发生对冲,使怀玉—广丰坳陷发生消减,怀玉坳陷西段锦江流域遭到叠覆,前缘分布有铁沙街、白=、金山岭、十二公包、漫田等构造残片或混杂岩块。由于逆冲造山带中部岩层推移出露至浅表,南侧出现一条动力热变质带、混合岩化带和韧性剪切带。在江西弋阳周潭佛母亭和东乡官溪上至新余岭上形成超基性侵入岩带的重要通道。此后断裂转向北断南陷,控制了信江盆地。

图2 萍乡—广丰断裂带白马山地区构造剖面图(据1∶5万港口幅说明书,1989)
Fig.2 Cross section of the Baimashan area in Pingxiang-Guangfeng belt

1.千枚理褶皱;2.砾岩、砂岩;3.断层及其运动方向;4.砾岩化千糜岩(叠加断裂形变构造岩);5.小构造(褶皱包络面、S1—早期面理、S2—二期面理);6.片理(S1)与劈理(S2)关系;7.断裂形变小构造(透镜体状、砾状棒状构造);8.燕山晚期花冈斑岩墙:γπ53;9.片理化变花冈斑岩脉;Pt31bz—周潭岩组;Pt2-3t—铁沙街岩组

萍乡—广丰断裂带西段被印支期以来的推滑构造掩盖严重,而东段出露相对较好。断裂带南侧的白马山剖面,构造带十分复杂,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硅化破碎带、斑岩岩墙群和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等组成(图2)。

断裂带南侧分布着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纬向重力梯度带,东起浙江仙霞岭,西迄北武夷山西。梯级带宽30km左右,由(-20~-60)×10-5m/s2,梯度约1.3×10-5m/(s2·km)。断裂南北△T磁异常具分区特征。南面为中、强多变磁场区,强度为-30~240nT。是一条显著的重磁梯度带。

1.2.2 萍乡—德兴叠接断裂带

该断裂带规模巨大,是前人所称的“赣东北深断裂带”,在赣东北地区分为两支。

北支出露于自南西向北东经贵溪白田、德兴福泉山、海口北部、溪头一带,北端进入皖南,南端于弋阳附近与南支斜接复合。萍乡—弋阳段被萍乡—广丰加里东期地壳叠接带叠加改造,并被晚古生代地层覆盖,原特征被叠覆掩埋。断裂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断层组成,单条断层最大的出露长19km,宽数十米至百余米,其他一般出露长约8~19km。沿断裂带有一系列基性—中酸性—酸性小岩体,呈脉状、枝杈状及透镜状分布,控制侏罗纪—白垩纪盆地的成生演化。

南支是古扬子板块前缘推覆体与古华夏板块叠接带的主带,地处宜丰—德兴叠覆造山带[5](混杂叠覆带)与信(江)—钱(江)地块的分界线上,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带的南界。也是万年推覆体的前缘逆冲推覆断裂带,由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或片理化带)及浅层次脆性破碎带、脆性断层组合而成,沿带有一条被推挤至浅表的准原地的蛇绿混杂岩带。混杂岩带的组成极其复杂,有大小不等的碎块包裹在深海复理石基质中的蛇绿岩套成员、其他构造单元的异地岩片,还有一系列脆性、韧脆性断层分割的晚古生代以及中生代岩块,构成了不同成分、不同时代多次混杂的混杂岩带,在江西省内主要分布于东乡大王桥、弋阳樟树墩、德兴张村、暖水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北东至石耳山北北东向左行断裂带推移至皖南伏川。朱训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该区发现的超基性岩和深断裂带,将之命名为“赣东北深断裂带”。此后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其中有大洋斜长花冈岩(王一先等,1999),残留的蓝闪片岩(舒良树等,1993)测得大洋斜长花冈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968±23)Ma。通过1∶25万上饶市幅区调进一步查明了该带的构造岩片堆叠与混杂构造(图3)。

图3 江西省德兴市小浮溪—白茅港构造混杂岩带实测剖面图(据1∶25万上饶市幅地质报告,略修改)
Fig.3 Measured section of the tectonic mélange from Xiaofuxi-Baimaogang in Dexing(slightly modified from 1:250000 Shangrao geological report)

K1ŝ—石溪组;h—洪家砾岩(特异岩块);Nh2l—莲沱组;Qb2y—叶家组;Pt31-2z—张村岩组(片);Pt31ac—程源组
1.复成分砾岩;2.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3.含粉砂质泥岩;4.泥岩;5.沉凝灰岩;6.玄武岩;7.含粉砂质泥板岩;8.泥质板岩;9.砂质千枚岩;10.泥质千枚岩;11.绢云千枚岩;12.变余复成分砾岩;13.变余含砾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14.变余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15.变余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16.糜棱岩(带);17.逆冲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