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区地下水为多层裂隙水,煤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相对隔水层,砂岩透水。裂隙水以顺层运移为主,垂直层面方向水力联系微弱,含水总体不丰,多以滴水为主、少量线状流水。枢纽区两岸地下水位较低,在坝肩接头处的左岸ZK68孔仅为781.36m、右岸ZK61孔为791.67m,远低于正常蓄水位877m。经地下洞室开挖揭示,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是一致的。区内地下水、河水、沟水水质分析表明,均属低矿化度碳酸钙镁水。......
2023-08-24
9.2.4.1 基本条件
左岸坝顶边坡位于左岸坝肩,高程884~1030m之间,最大坡高146m。顺江水平长度140~160m,宽度80~130m。开挖坡比950m高程以上为1∶1,950m高程以下为1∶0.7~0.8,部分1∶0.3~0.5。
边坡原始地形地貌为悬崖峭壁、陡坡及两条槽谷,两条槽谷之间为一凸出的小山梁,地形坡度80°~87°。
组成边坡的地层岩性为、T33xj14中厚—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中厚—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和薄层状煤质页岩。一般坚硬的砂岩形成相对凸起小山梁,基岩裸露;而软弱的煤质页岩形成低凹槽谷,槽谷中多堆积有较厚的崩坡积块碎石土。
边坡岩体中出露两条层间剪切错动带。岩层产状N50°~70°E/NW∠50°~75°。层面裂隙发育,砂岩内主要裂隙有:①N50°~66°W/SW∠45°,长1~3m,起伏粗糙,间距0.5~1m,多形成边坡大面;②N10°E/SE∠80°~85°,长1~2m,起伏粗糙,间距1~1.5m,张开1~2mm,普遍锈染,充填次生泥膜;③N80°E/SE(NW)∠45°~60°,长1~2m,起伏粗糙,间距1~1.5m,轻微张开,无充填或附少量泥膜。尤以①组发育,基本控制950m马道以上边坡形态。两条层间剪切错动带分别为L11、L12。L11位于坝轴线下游,宽10~14m。L12在边坡上部位于坝轴线下游,随高程降低,逐渐斜向上游,宽5~20m。L11、L12原岩均为煤质页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砂岩等,构造挤压揉皱强烈,形成糜棱岩、断层泥及砂岩透镜体等,其性状软弱破碎。
边坡岩体多属弱风化上段,局部强风化,裂隙面风化晕、锈膜、泥膜十分普遍。岩体卸荷强烈,局部形成拉裂缝。
9.2.4.2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模式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沿层间剪切错动带(L12)的压缩变形——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卸荷拉裂、楔体滑动等。
(1)沿层间剪切错动带L12的压缩变形——上部岩体的侧向张裂破坏。这种变形破坏分布于950~980m高程间。由于层间剪切错动带L12由软弱的煤质页岩组成,厚度大,达5~20m,暴露地表后在重力作用下,软层发生较大的侧向塑性变形,而上覆岩体为完整性好的厚层—中厚层砂岩,在拉应力作用下产生拉裂缝,裂缝宽大,延伸较远,主要有J1、J2、J3,最大拉裂缝J2长约43m,宽10~15cm,充填少量碎石土(见表9-12)。此外,层间剪切错动带L12上盘985~1004m高程尚有一小型浅表松动变形体,成因相同,只是未形成明显的拉裂缝,表现为与层间剪切错动带L12煤质页岩一起下坠而松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已被清除。面一起构成潜在滑动块体(见图9-9)。
表9-12 左岸950~980m高程主要拉裂缝
图9-9 楔体滑动
9.2.4.3 边坡岩体总体稳定性
根据控制岩体稳定性分类的主要因素,将Ⅳ类、Ⅴ类岩体分别划分成4个区(见图9-10)。Ⅳ—1区,位于坝轴线上游980m高程以上,由含煤中厚层中细粒砂岩组成,
图9-10 左岸坝顶边坡稳定性分类及分区
(2)卸荷拉裂。主要分布于坝轴线上游950~980m高程间。由于该部位原始地形为一凸出小山梁,三面临空,岩体充分卸荷,拉裂缝数量较多,一般短小,长2~3m,张开1~2cm。最大的一条长30m,宽4~6cm。
(3)楔体滑动。主要分布于950~980m高程间,以及坝轴线上游坝顶公路路基。950~980m高程间,岩体内发育顺坡向裂隙N50°~66°W/SW∠45°,面平直,延伸较长,控制了边坡形态。坝轴线上游坝顶公路路基发育倾向坡外裂隙N45°W/SW∠50°,平直长大,与L12及坝顶公路开挖岩体呈弱风化上段—强风化,有少量块碎石土未清除。Ⅳ—2区分布有两块,其一位于坝轴线下游L11和L12之间,宽约15~25m,其二位于坝轴线下游35~45m处,宽约10m,由含煤含砾中厚层砂岩组成,呈弱风化上段—强风化。Ⅳ—3区位于坝轴线上游15~45m处915~960m高程,由含煤中厚层砂岩组成,呈弱风化上段—强风化,但该区基本保留了厚约1~3m的崩坡积块碎石土,边坡支护处理过程中没有清除。Ⅳ—4区,位于坝轴线上游30~35m以外,由含煤厚层状砂岩组成。Ⅴ—1区,包括两块,即L11和L12,由煤质页岩组成,性状十分软弱。Ⅴ—2区,位于坝轴线下游30~70m处,由薄层泥质粉砂岩夹煤质页岩组成。Ⅴ—3区,位于坝轴线980~1004m高程偏下游侧,由含煤砂岩组成,因下伏L12煤质页岩塑性压缩而松动变形。Ⅴ—4区,位于坝轴线上游9~40m处940~980m高程,由含煤中厚层状砂岩组成,岩体卸荷强烈,有多条拉裂缝。
9.2.4.4 工程处理
左岸坝肩布置了场内施工道路,与大坝采用混凝土接头段相连接。
高程920m以上,L层剪切错动带采用C20混凝土面板并挂钢筋网,并在剪切错动带两侧打砂浆锚杆;其余岩石边坡采用锚杆及随机锚索支护,并挂钢筋网,喷混凝土;坡面排水以及边坡开口线外的排水沟及土坡的浆砌块石支护。
9.2.4.5 稳定性监测
大坝左岸边坡安装3套5点式多点位移计,高程分别为884.00m、920.00m、970.00m。3套位移计实测位移值均较小,一般在2mm以内,而且比较稳定,说明左岸边坡已经稳定。
有关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文章
枢纽区地下水为多层裂隙水,煤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相对隔水层,砂岩透水。裂隙水以顺层运移为主,垂直层面方向水力联系微弱,含水总体不丰,多以滴水为主、少量线状流水。枢纽区两岸地下水位较低,在坝肩接头处的左岸ZK68孔仅为781.36m、右岸ZK61孔为791.67m,远低于正常蓄水位877m。经地下洞室开挖揭示,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是一致的。区内地下水、河水、沟水水质分析表明,均属低矿化度碳酸钙镁水。......
2023-08-24
在泄洪洞、冲沙放空洞、引水发电进水塔等主体建筑物荷重较大,地基中由于煤洞的存在,在自重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变形,有可能造成上部建筑物产生变形、移位和不均匀沉陷,甚至破坏。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当建筑物处于小窑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可按下式验算地基的稳定性。这些段基本分布在泥质粉砂岩夹煤质页岩中。因此在地基处理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2023-08-24
表9-11 稳定验算成果表9.2.3.7 边坡稳定性监测在溢洪道下段边坡桩号0+435.00m布置1个主要观测断面,设5套4点式位移计、2个测斜孔和2支渗压计,布置主要针对L9、L10破碎带。监测结果表明,加固后的边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
2023-08-24
晚三叠纪末,印支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南北向不均匀挤压作用下,致使枢纽区内的须家河组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发生变形,成生和发展了北东向短轴褶皱和与之平行、倾向北西的一系列逆冲断层,以及层间剪切错动带。燕山运动对枢纽区影响不甚明显,表现为振荡性质的升降活动,仍继承了印支运动的方式。工程区构造形式主要由北东向短轴褶皱和与之平行、倾向北西的一系列逆冲断层,以及层间剪切错动带组成。......
2023-08-24
但也提出对不符合这种规定的趾板地基,例如强风化或有地质缺陷的基岩可以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后加以利用,为此,紫坪铺工程进行了趾板地基岩体质量分级。......
2023-08-24
对同一重大地质问题,采用不同的分析研究方法,相互论证结果的可靠性。为查清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深入论证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确保基础资料的可靠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工程提前1年顺利建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紫坪铺工程自2005年9月30日蓄水、发电以来,一直安全运行。......
2023-08-24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地下洞室均布于右岸,由内向外依次为1号和2号泄洪洞、4条引水洞及冲砂放空洞等7条洞室构成。由于地质前期和施工准确预测,相关各方高度重视,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安全预防措施,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地下洞室施工工期。......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