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形地貌特征与工程分区研究

地形地貌特征与工程分区研究

【摘要】:堆积体就其成因、组成特性及工程意义可分为两大区,上部Ⅰ区由数个基岩座落体构成。野外调查表明,基岩座落体成分为泥盆系中统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系下部堆积体形成后岷江岸边再造,其滑落距离不远,外貌形似基岩,地貌上构成互不相连的孤丘。分布高程为1150m以上,与工程无直接关系。Ⅱ区为观音坪、灯盏坪、白庙子、葫豆坪等厚层块碎石堆积区,按地形地貌和工程意义,以汤家林沟为界,将Ⅱ区又划分为Ⅱ—1区和Ⅱ—2区。

堆积体前沿窄,向山内变宽,地貌上为围椅状地形,由几个不同高程的平台和连接它们的斜坡构成,主要平台高程:观音坪1110~1150m,白庙子1000~1040m,灯盏坪960m,葫豆坪800~820m,堆积地形相对较缓,一般20°~30°,外围基岩陡峻达40°以上(见彩插图No.29)。

堆积体就其成因、组成特性及工程意义可分为两大区,上部Ⅰ区由数个基岩座落体构成。野外调查表明,基岩座落体成分为泥盆系中统(D2)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系下部堆积体形成后岷江岸边再造,其滑落距离不远,外貌形似基岩,地貌上构成互不相连的孤丘。分布高程为1150m以上,与工程无直接关系。Ⅱ区为观音坪、灯盏坪、白庙子、葫豆坪等厚层块碎石堆积区,按地形地貌和工程意义,以汤家林沟为界,将Ⅱ区又划分为Ⅱ—1区和Ⅱ—2区(见图5-1)。

Ⅱ—1区:位于汤家林沟上游白庙子、桃子坪一带,分布高程800~1040m,堆积体最大厚度达135m,估算体积1000万~1500万m3。向岷江一带基岩面出露高程约900m,水库蓄水后该区土体边界条件基本无改变。汤家林沟切割较深,该区土体沿岷江向下游(即灯盏坪方向)无临空面,不会产生大规模失稳滑动。

Ⅱ—2:汤家林沟下游观音坪、灯盏坪和葫豆坪一带,与水库蓄水关系密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