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地层除早古生代初期地壳上升隆起而普遍缺失外,元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晋宁一澄江运动使其褶皱基底岩系普遍发生变质作用并有大遍岩浆岩入侵,形成彭灌杂岩、宝兴杂岩、和牟托花岗岩体。因本区侏罗系至下第三系间为连续沉积,可见推覆主要为喜山期。......
2025-09-30
岩溶是碳酸盐类岩石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结果。龙溪河至白沙河河间地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潮湿,雨量丰沛,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所控制。在地表水、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区内形成的岩溶形态类型以溶痕、溶隙、溶沟、溶槽、石芽、落水洞为主,其次尚有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水平溶洞等岩溶类型发育。由于河间地块飞来峰构造的岩性组合和构造切割的复杂性,岩溶发育程度和强度显示出平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方向性,以及垂向上的成层性,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岩溶主要发育方向与主干断裂方向基本一致,岩溶发育强度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质纯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类,岩溶发育强烈;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泥灰岩、石英砂岩、页岩等为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组合岩类,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2)岩溶发育强度由河谷近岸向分水岭地带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且岩溶形态各异。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多分布龙溪河、白沙河的现代侵蚀基准面附近、Ⅱ级阶地基座和后深塘沟一带,主要发育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含燧石灰岩和泥盆系上统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而泥盆系中统白云质灰岩夹石英砂岩、页岩地层,溶洞、暗河等不甚发育。石芽、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及落水洞等主要分布于分水岭北东侧高程1200~1250m的罗家垭口至后深塘沟一带,常发育于石炭系厚层质纯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而飞来峰条形山脊一带由于远离河谷,岩溶发育强度相对较弱,岩溶形态以溶沟、溶槽、溶隙和溶痕为主,它们主要分布于1350~1650m高程的分水岭及山间剥夷面上。
(3)区内地下岩溶在垂向剖面上,具有随深度的增加、地下水活动减弱而逐渐减弱的规律性。前期勘察中,据飞来峰前缘堆积体ZKD6、ZKD7等钻孔,揭示的灰岩长104.3m,岩芯素描与统计表明,除局部发育少量蜂窝状或星点状溶孔外,地下深部基本上未见及溶蚀现象。
(4)本区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河间地块岩溶分布具有明显的成层性。据岩溶地质调查,在地表分水岭南西龙溪河一侧谷坡地带,发育的溶洞按其分布高程可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分布高程860~870m,拔河高约80~90m,大致相当于龙溪河Ⅲ级阶地高程,如庙子坪溶洞;第二层分布高程810~830m,拔河高30~50m,大致与龙溪河Ⅱ级阶地高程相当,如K9等溶洞(见彩插图No.28),多沿陡立的层面与NW向陡倾角裂隙发育,延伸不远;第三层分布于龙溪河与岷江现代侵蚀基准面附近,如龙洞子K10溶洞,为区内规模较大的地下岩溶形态,经水文地质调查和连通试验查明,该溶洞进口位于龙溪河下游左岸河水面附近,洞口高程795m,发育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中,形态较单一,主要顺沿层面及NE向裂隙追踪延伸,长约600m,形成一现代地下暗河,出口位于龙溪河与岷江汇合口下游约300m,在岷江左岸K24可见岩溶水呈片状出溢,与岷江江水清浊分明,实测出口总流量达300×10-3m3/s。目前尚保留的上述三层溶洞是本区三次区域性抬升间歇期的产物。(https://www.chuimin.cn)
分水岭北东白沙河一侧谷坡地带,泥盆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中亦发育有两层溶洞:第一层分布高程900m,拔河高约50m,相当于白沙河Ⅱ级阶地阶面高程,如K21溶洞,洞深仅15m,洞口高15m,洞径由外向内逐渐变小、变窄,沿层面裂隙发育,受N80°W/NE∠45°和N30°W/NE∠65°两组裂隙控制;第二层分布于白沙河边,高程850~860m,相当于白沙河侵蚀基准面附近,洪水季节被河水淹没,如K33、K34等溶洞,洞深10~12 m,最深达40m,高1.8~8m不等,由外向内洞径逐渐变小,多沿层面和一组走向N76°W裂隙,以及N17°~47°E和N30°~60°W两组裂隙追踪延伸,沿裂隙面发育者具较多的小型叉洞。此外,在分水岭北东侧罗家垭口、古仙洞、后深塘沟一带尚有个别溶洞发育,如K23、K25、K26、K29等是区内最高一层溶洞(图4-2),分布高程1200~1250m,洞深大于35m,它们多沿石炭系、二叠系厚层灰岩层面和N50°W裂隙发育。上述分水岭两侧的溶洞分布高程均有一定对应关系,数层溶洞内均有泥、块石充填,其中K25、K29等溶洞常年有地下水活动,白沙河右岸岸边溶洞大多干涸无水。
图4-2 飞来峰罗家垭口分水岭岩溶水文地质略图
由上所述,总体看,龙溪河—白沙河河间地块,飞来峰构造碳酸盐岩分布范围较狭窄,面积不大,呈条带状分布,地表水、地下水补给有限,岩溶形态相对较简单,以溶沟、溶槽、溶隙、石芽为主,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次之,溶洞多以孤洞的形式出现,且延伸短小,未穿过分水岭,据调查统计岩溶发育密度为0.7个/km2,岩溶泉水流量一般小于10×10-3m3/s,钻孔岩芯岩溶率几乎为零,地下深部岩溶不发育,按《中国岩溶研究》有关岩溶发育强度分类,该河间地块总体属弱岩溶发育区。
相关文章
区内地层除早古生代初期地壳上升隆起而普遍缺失外,元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晋宁一澄江运动使其褶皱基底岩系普遍发生变质作用并有大遍岩浆岩入侵,形成彭灌杂岩、宝兴杂岩、和牟托花岗岩体。因本区侏罗系至下第三系间为连续沉积,可见推覆主要为喜山期。......
2025-09-30
从图3-5可见,本区和邻近地区由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组成的Y形构造图案,形成了由褶皱带或深大断裂围限的构造块体,在断块边界上发生一系列强震,以下对主要构造区的地震地质背景作简要描述。鲜水河断裂带是本区最活动的边界,中强地震频频发生,自1700年以来发生了10次7级以上地震。本区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强震区。......
2025-09-30
枢纽区地下水为多层裂隙水,煤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相对隔水层,砂岩透水。裂隙水以顺层运移为主,垂直层面方向水力联系微弱,含水总体不丰,多以滴水为主、少量线状流水。枢纽区两岸地下水位较低,在坝肩接头处的左岸ZK68孔仅为781.36m、右岸ZK61孔为791.67m,远低于正常蓄水位877m。经地下洞室开挖揭示,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是一致的。区内地下水、河水、沟水水质分析表明,均属低矿化度碳酸钙镁水。......
2025-09-30
下游即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我国西部的重镇——成都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敏感,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如何?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院会同国家地震局,就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区域地质调研,以工程区300km为调查范围。野外调查的重点放在该区基本构造格架、控制区域构造稳定的主要大断裂上,对其展布、性状、新构造活动特征、地震活动性等,进行现场复核和补充调研。......
2025-09-30
依据各韵律层内砂岩与页岩的比例关系,层全为粉砂岩,层以砂岩为主,分别占68%和58%,14层以粉砂岩为主。坝基覆盖层分布于现代河床和右岸一级阶地,主要由冲积漂卵砾石组成,根据其分布部位、新老关系和物质组成的差异,可分为两个单元,即河床漂卵砾石层单元和右岸阶地覆盖层单元。坝基河床冲积漂卵砾石层厚2.67~18.5m;右岸阶地覆盖层一般厚11~25m,最厚达31.6m,由下至上大致可分为3层,上下为漂卵砾石层,中间为含砂土块(漂)碎石层。......
2025-09-30
当时,由于导流工程的施工受到挫折以及上述地质问题的争议等,引起设计方案反反复复,致使紫坪铺工程进展步履维艰。枢纽区内无区域性断裂通过,沙金坝向斜核部保存完好,地层分布连续,未被断层切割破坏,左岸为倒转地层。......
2025-09-30
本段为裂隙层状岩体,蓄水后有发生少量微震活动的可能,但诱发中强地震的几率极小,不构成危险库段。漩口以下,岷江左岸飞来峰前缘断层出露高度在870m以上,因此,岷江干流和寿溪河库底的岩性均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库尾段(Ⅳ区)。因此,将本区划为“断裂层状岩体类”为宜,一般情况下最多诱发微震或弱震,但遇到特殊不利的条件,也不排除发生个别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性。......
2025-09-30
隧洞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有塑性挤出、块体滑落、弯曲折断等,围岩整体稳定,F3断层和层间剪切错动带工程性状差,隧洞开挖后,易造成应力集中,且往往有废旧煤洞分布,使得围岩稳定条件更差,是需要重点研究和处理的地段,通过分析认为在做好相应工程处理措施基础上具备成洞条件。......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