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各库段诱震条件分析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各库段诱震条件分析

【摘要】:本段为裂隙层状岩体,蓄水后有发生少量微震活动的可能,但诱发中强地震的几率极小,不构成危险库段。漩口以下,岷江左岸飞来峰前缘断层出露高度在870m以上,因此,岷江干流和寿溪河库底的岩性均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库尾段(Ⅳ区)。因此,将本区划为“断裂层状岩体类”为宜,一般情况下最多诱发微震或弱震,但遇到特殊不利的条件,也不排除发生个别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性。

(1)坝址区库段(Ⅰ区)。

从坝址至侏罗坝长约6km,淹没深度为100~150m,局部库段相对较宽,可达3000m。该段地势较为平缓,为低山区,岩性以三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为主,呈短轴小背斜、向斜出露,在褶皱构造之中发育F2~F4等多条地方性断层,使上部岩层裂隙发育,并较为破碎。各厚层砂岩构成具水力联系的统一含水体,页岩具一定隔水性。本段为裂隙层状岩体,蓄水后有发生少量微震活动(Ms<3)的可能,但诱发中强地震(Ms>4.5)的几率极小,不构成危险库段。

(2)龙溪河库段(Ⅱ区)。

指龙溪河段以及与岷江汇合处一带区域,长度约3.5km,分布有石炭系、二叠系灰岩,为中厚层坚硬岩体,并发育两层溶洞,其中下层为暗河形式,沟通了龙溪河与岷江的水力联系,在岷江岸边可见到数个出口,但在龙溪沟内并未见到暗流现象,表明入口处为裂隙溶隙式渗流,整个过水通道是不均匀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飞来峰前缘断层通过本段,蓄水后,将加大被淹没长度和深度,使飞来峰岩体局部不稳定的因素增加。这一库段距坝址4.5km,按“裂隙岩溶类”考虑,即使发生少量微震,也不会给大坝造成威胁。在这里,未将此段划为“断裂岩溶类”原因在于F1断层是地方性断层,多被覆盖,出露规模不显著,且又被北西向断层错断,仅为局部飞来峰块体的边界,不可能形成通往深部的水文地质通道,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上,作出“裂隙岩溶型”考虑更为适宜。

(3)漩口库段(Ⅲ区)。

该库段自石鸭子沟,岩后一线至漩口,然后分为两支,北到周家坪一带,南支沿寿溪河至郭家坝附近,库段总长12km。在漩口、岷江方向从南北向急转为北东向,寿溪河在此汇入,构成三叉形。由于两岸坡陡、山高,高水位时最宽处仅1km。漩口以下,岷江左岸飞来峰前缘断层出露高度在870m以上,因此,岷江干流和寿溪河库底的岩性均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砂页岩。而漩口以上,从白云顶至周家坪,长约0.5km的岷江两岸,出露飞来峰前后缘断层所夹持的石炭系灰岩地层,该层岩溶现象不发育,已发现的溶洞仅占很小比例,且两岸岸坡近直立,呈典型的峡谷状态。飞来峰前后缘断层虽有出露,但均处于岷江水位以下,即使水位上升50m后,对于断层的稳定性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根据岩性和断裂平行河谷发育状态,亦可列为“裂隙层状岩体类”,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4)库尾段(Ⅳ区)。

从周家坪至渔子溪为库尾段,全由三叠系须家河组(T33xj)砂页岩构成,在这7km长的库段中,地层与河谷斜交,很少有断层出露,蓄水后库宽500m,局部可达1km,仍为窄库,且新增水头不大。只是在库尾映秀一带才有北川—映秀断裂出露。该断层距库尾1~2km,三叠系砂页岩横梗其间,一般情况下很难与库水发生直接的水力联系。但考虑到北川—映秀断裂是一条区域性断裂带,延伸远,规模大,距坝址的直线距离仅8km,其北西侧的岩性也变为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体,沿断裂带又曾发生过Ms=4.1和3.9级的地震,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控震、孕震能力。因此,将本区划为“断裂层状岩体类”为宜,一般情况下最多诱发微震或弱震,但遇到特殊不利的条件,也不排除发生个别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