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震构造带及坝区断层活动性研究成果

地震构造带及坝区断层活动性研究成果

【摘要】:现今地震活动也主要沿岷江断裂分布。从地震活动强度看,南段要大于北段,断层活动性仍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点。龙门山中强地震构造带。坝区断层活动性。坝区主要断层有F1、F2、F2-1、F3、F4等,根据地壳结构、深断裂规模、活动断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等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断层至少在22万年以来没有活动过,特别是F3断层在150万年以来未曾活动。

根据工程区范围和地震构造带对坝区的影响程度,划分出以下几条主要地震构造带:松潘平武强震构造带、龙门山中强地震构造带、鲜水河强震构造带、安宁河强震构造带。

由于鲜水河强震构造带和安宁河强震构造带距坝区较远,两带在历史上发生地震对坝区的影响烈度最大也只有6度。而松潘平武强震构造带和龙门山中强地震构造带,从地震力作用的影响角度考虑,它们对坝区来说是近场影响区(20~40km),下面将作主要论述。

(1)松潘平武强震带。

1)岷江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东西两支断裂组成。东支称岷江断裂,西支称牟泥沟—羊洞河断裂,第四纪以来主要沿东支活动。现今地震活动也主要沿岷江断裂分布。

岷江断裂位于松潘县北,沿岷江河谷平行展布,南始于松潘,向北经元坝子、川主寺、卡卡沟、弓嘎岭,向北延伸至南坪县境,与塔山断裂斜接。断层总体产状N15°~20°E/NW∠60°~70°。

该断裂第四纪以来新活动强烈,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形变,河谷两岸阶地不对称,据弓嘎岭至干海子段地形变资料,形变速率平均为2.1mm/a,地震活动强烈。据历史资料纪载,从638年2月松潘发生的5.7级地震以来,沿该断裂带共发生了7次中强地震,其中最大一次是1960年11月松潘漳腊6.7级地震。

综上所述,该断裂从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但从新沉积物的构造形变及中强地震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岷江中段,即弓嘎岭以南至松潘元坝子一段,故岷江断裂中段为全新世断裂活动段。

2)虎牙断裂:该断裂与北北东向的岷江断裂,东西向的雪山断裂构成摩天岭隆起与松潘—甘孜地槽的边界断裂,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西侧。该断裂南端始于平武县艮厂,向北经牙关、火烧桥、小河至龙滴水。断裂北段由北西转向南东,倾向东,倾角80°左右,南段走向由南北向东南偏转,倾向西,倾角由北往南由70°变为30°,断裂总体走向北北西向。沿断裂带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最早一次地震是1630年6.2级地震之后,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平静时期,在1973年8月11日于松潘黄龙三道片附近又发生了一次6.2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在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紧接着于8月22日、23日沿断裂带南段又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由此可看出,虎牙断裂带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从地震活动强度看,南段要大于北段,断层活动性仍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点。

3)松平沟断裂:主要发育在较场弧形构造带的西翼,始于墨石塞,向东南经平乡、白腊寨至较场观音崖一带,大致沿松平沟断续分布,在叠溪附近与刷金寺—叠溪东西向隐伏断裂相交。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就发生在上述两条断裂交会部位叠溪至下木石坝一带。该断裂在松平乡以北产状N55°W/NE∠65°,以南产状为N52°W/SW∠80°,在较场北观音崖附近产状为N65°W/SW∠43°。松平沟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十分强烈,是一条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带。

(2)龙门山中强地震构造带。

1)龙门山前山断裂:该断裂从1787年灌县4.7级地震以来,曾发生过4次中、强地震,最大一次是1970年大邑西6.2级地震。地震活动强度大,北川—双石段比其他地段强,故将此段作为全新世的活动断裂。

2)龙门山中央断裂:从地震活动资料看,沿断裂带从1168年有历史地震纪录以来,曾发生过12次4级以上地震,且呈条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宝兴—北川段。而1958年北川6.2级地震强度最大,故北川—太平场一段为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最强活动段。

3)龙门山后山断裂:沿断裂带从1597年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曾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13次,最大一次是1657年汶川6.5级地震。这些中强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茂汶—汶川—草坡一带,其南北两段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3)坝区断层活动性。

坝区主要断层有F1、F2、F2-1、F3、F4等,根据地壳结构、深断裂规模、活动断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等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断层至少在22万年以来没有活动过,特别是F3断层在150万年以来未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