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各种空间尺度与空间形式则需要坚固、合理的结构体系支撑。也因此,本书中并未将平面构图作为一种构图形式讲解,而是将其纳入空间构图中进行分析。比例是空间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空间构图的主要手段。例如,宇宙空间、天体空间等。范围界限以内的空间称为内部空间,内部空间都是有限空间。......
2023-08-24
1.科学界的空间观
老子《道德经》中有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2000年前中国的老子已经提出了类似于“建筑空间”的看法,认为室中“空”的部分才是真正有用的,只是《道德经》未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
当代建筑界谈及建筑就必然会联系到“空间”,但直至18世纪,西方的各类文献中都未出现“空间”一词。直到19世纪,德国的一部分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才开始使用“空间”这个概念来讨论与批评建筑。德语中的“空间(Raum)”一词恰与“房间”一词相同,因此将建筑与空间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后经过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弗林的发挥,“建筑空间”才于20世纪传遍欧洲并正式成为建筑设计的主宰。
既然现代“建筑空间”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源头,同样也是西方建筑的发祥地。因此,对于空间概念的溯源应从对古希腊的“空间”概念入手。古希腊文献中有四个关于“空间”性术语(拉丁写法):topos、chora、kenon、diastema。《洛布古典丛书(第四卷)》英文翻译的译者导言这样解释:“希腊文的topos,这个词可以指place,相当于拉丁文的locus,也可指space,相当于拉丁文的spatium”。但是亚里士多德这里所指的只是place(处所),意指position(位置),而不是抽象的,绝对意义的space(空间)。可见在古希腊“空间”最早被提到是这个“词”本身,而非它的“意”(《道德经》中正相反,有了空间的含义,只是未明确空间这个词),古希腊人对于“空间”的认识正体现了古代西方对于“空间”的认知。
近代西方世界建立起的空间的概念是源于牛顿的物理学理论。《牛顿研究》一书系统总结了牛顿的理论研究,作者法国科学思想家亚历山大·柯瓦雷在书中写道:“空间的几何化,也就是用均匀的、抽象的——无论我们现在认为它是多么真实——用欧几里德几何刻画的度量空间,来取代前伽利略物理学与天文学所采用的具体的、处处有别的位置连续区。事实上,这种特征的赋予几乎等同于把自然数学化(几何化),因而也几乎等同于把科学数学化(几何化)。……牛顿的世界主要就是由虚空构成的。”牛顿秉承将笛卡尔的思想,将自然万物数学化,将自然纳入三维坐标系进行探讨,但他反对笛卡尔将空间视为物质的延展,而是将物质与空间完全区分,人文物质由坚硬的、互不相同的、稳定的、彼此分离的微粒构成,它在无限同质的虚空,即空间中运动,万有引力把物质、空间、运动统一在一起,构成牛顿的物理世界,它本质上,是可以测量和计算的数学(几何)结构。这种将自然数学化的思想完全颠覆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宇宙论,它不再是一个有限的、异质的、天地有别的、可爱可恨、充满灵性的感性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观”。
2.中外建筑界空间概念的建立
“空间”一词建筑中的解释与哲学、物理学范畴中的概念有所差别。建筑中的“空间”不仅拥有维度和物理学中区域的含义,同时更是心理上的感知。
西方建筑界空间的概念的建立是源于: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在教学教育中对“空间”的概念的引入。“布扎”体系是一个知识体系相对开放的发展体系,其对建筑发展趋势的持续追求使其教育内容随时代与条件始终在调整。在此前提下,“布扎”体系吸收了具有现代性的“空间”概念,并很快将“空间”概念与传统的建筑“构图”原理相结合。这种结合也在西方各国建筑界同步进行。20世纪50年代中期“空间”与“构图”的结合基本成熟,如在1952年哥伦比亚大学组织编写的长达四卷的《20世纪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中,第二卷“构图原理”中就将建筑视为空间艺术,其中的“构图”根据“空间”概念进行了调整。
德国建筑师森佩尔第一个将“空间”作为现代建筑设计核心的设计师,他的“空间观”深受黑格尔美学影响,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其《艺术哲学》中大量使用空间这一概念。森佩尔早期大量关于建筑起源的研究中多次提到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的围合,认为创造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建筑物应当是限制和围合的空间,围合是建筑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向,建筑向复古主义回归,建筑学则也向“布扎”体系回归。尽管苏联将西方现代建筑作为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物进行了批判,尤其批判了西方现代建筑的“空间”。但对建筑“空间”本身却并不排斥。在苏联大百科全书“建筑艺术”一部中仍然明确地将内部空间配置看成是建筑创作的对象之一。20世纪的苏联与俄罗斯建筑设计与研究中空间与空间体量的研究成为热点,而其中最主要的成就莫过于将“空间”与“构图”的结合,形成系统的“空间构图理论”,该理论深入挖掘了诸如空间体量、空间比例、空间立面、空间构成、空间组成、空间立体布局、空间立体处理等概念及其设计手法,为当代建筑空间设计做出了极大贡献。新中国建筑“空间构图”的概念与理论引入主要源于苏联。
有关建筑构图解析:立面、形体与空间的文章
而各种空间尺度与空间形式则需要坚固、合理的结构体系支撑。也因此,本书中并未将平面构图作为一种构图形式讲解,而是将其纳入空间构图中进行分析。比例是空间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空间构图的主要手段。例如,宇宙空间、天体空间等。范围界限以内的空间称为内部空间,内部空间都是有限空间。......
2023-08-24
本书内容分为五部分:构图与建筑构图、构图要素、形态与形态构成、建筑构图基本方法、建筑与建筑构图。形态构成是建筑构图的核心,这部分内容着重讲解如何使用各种手段将构图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合成统一形态。空间构图又从内部空间、过渡空间与外部空间交互三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平面构图的相关内容也融进空间构图中进行说明。图0-1 本书内容结构图......
2023-08-24
2)当形态构成元素之间同时存在尺寸差异和位置差异时,尺寸差异决定元素间的主次关系,尺寸较大的是主要元素,成为构图中心。这两座建筑立面均采用中心轴对称的构图手法,左右两部分的尺寸与位置关系相同,建筑师通过对左右两部分构成元素复杂程度的差异化处理手法,使其产生主次对比关系,从而完善构图。......
2023-08-24
数学中代数研究的是“数”,而几何学研究“形”,建筑构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形与形的组织,因此几何学与建筑构图学也互为因果关系。几何研究具有数理关系的“形”,几何形式被用作认知和解释建筑形式的重要手段。虽然这类几何学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其对建筑学的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完美性”使圆形成为建筑构图中的常用几何元素。......
2023-08-24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用这句话表明了空间、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空间设计的实质就是处理环境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绝对分隔的建筑内部空间易给使用者带来压抑的心理感受,人长期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室外活动场所通常被作为过渡空间或缓冲空间联系建筑内外空间。......
2023-08-24
空间构成模型可以分为手工制作的实体模型和计算机绘制的数字化模型。图5-119 手工制作的空间构成模型实体空间模型是通过使用模型材料切割成相应的面、体元素,根据一定的序列、原则和视角将其进行组织,这些构成元素形成图形序列的同时也将所处空间进行有秩序的划分,从而达到空间构成的效果。模型本身既可视也可触,对空间制作的同时对构成元素的属性认知清晰。因此笔者推荐空间构成的形态推敲阶段使用简单材料进行手工草模制作。......
2023-08-24
建筑立面形式是由构成元素的自身属性和元素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无论元素如何分类,立面构图的元素之间都拥有以下六种关系: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层次关系、形状关系、均衡关系、比例关系。随后立面装饰艺术出现,使立面元素中除结构元素外增加了装饰元素,数量进一步增加。......
2023-08-24
“建筑中的人体比例”则是指建筑中运用与人体比例相近的比例关系进行设计。因此,关于人体与建筑涉及两方面内容:静态人体尺寸与动态人体尺寸。图4-11 《建筑十书》中的人体与柱式的比例关系多立克柱式被称之为“男性之柱”,爱奥尼柱式与科林斯柱式则被称之为“女性之柱”。除柱式外,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立面与平面构图中也随处可见人体比例关系。......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