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上,血肉之人根据基因遗传由血肉之身构成的,数字人由计算机代码的数字计算而成。玩家以数字人的身份,在赛博空间中生存,如同生物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对于数字人而言,网络游戏中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这是数字人生存的前提。数字人与赛博格的最大区别在于,数字人强调玩家通过游戏媒介,进行操控,而不是与电子设备、机器的合一。......
2023-11-24
1.定义
“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居所、学校、工厂、运动场分别给人提供了居住、学习、工作和活动的环境。作为人最早开发出来用于居住的场所山洞、巢穴等“建筑”本事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这些环境因为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有了人性。因此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承载建筑,建筑构成环境,建筑环境也是人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常怀生在其编著的《建筑环境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如下观点: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宽泛,例如噪声、环境污染、拥挤、气候变化等对心理的影响。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则只针对建筑与建筑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因此建筑环境心理学可以看作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建筑环境心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1)特定环境下,人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这一视角属于纯理论研究的范畴,研究人在不同环境中会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掌握关系规律能为建筑师创造环境提供依据。
2)为达到特定的心理状态,需要怎样的建筑与环境。这一视角站在设计学角度审视问题,认为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创造相应的环境”。
2.相关理论
(1)建筑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对环境产生主观感受的过程。建筑环境知觉则是建筑环境给人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经验也千差万别,因此,人们所知觉的环境信息与客观现实无法完全一致,环境知觉是一种反映独特思维、态度、观点及其需求的心理现象。
建筑环境认知也可以被称为“建筑空间认知”,建筑环境给人带来的认知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以及阅历的积累也随之变化。例如,一个人在少年时期看到故宫仅能感觉到它的尺度所带来的震撼和红墙、金顶带来的视觉刺激,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减到了中老年则能感觉到故宫的历史厚重感与民族自豪感。因此,认知过程不仅仅是环境信息的收集过程,更是进行信息分析与评判的过程,分析和评判的依据就是每个人的独特经验。
人对于环境的认知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以建筑感知为例,人们对于建筑的整体印象通常是模糊的,而且这种“第一眼印象”一般是对形式的总体感觉,而逐步通过对建筑的使用、图样分析和近距离的“触摸”,会对建筑的结构、材质、尺寸等环境要素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更为准确的建筑环境分析和评判。
(2)建筑环境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定;任何信息的接收主要依赖感知主体的功能,环境信息并非只通过视觉感官传递,可通过多种感官方式接收(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但人类对于建筑环境信息的接收存在局限性,无法接收所有信息;环境信息决定行为;建筑环境具有美学意义;环境具有象征性质。
(3)建筑环境行为 人的主观行为由其自身需求所决定,而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引导人需求的方式,达到改变人行为的效果。因此,环境、需求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归属感:是佛洛姆(E·Fromm)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被接纳感与落实感。在建筑中体现在人到达一个场所感受到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回家”是这种感觉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家”这个场所给予人的心理感受。在建筑设计中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以达到人在建筑中的归属感是至关重要的。居住建筑就是“家”在建筑中的实体表现,为居住建筑创造归属感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些公共建筑、甚至工业建筑,归属感的营造也至关重要。例如,办公建筑与工厂建筑的归属感可以使员工更愿意长久的待在办公地点而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而商业建筑的归属感可以使顾客更愿意进入并长期逗留,对商业盈利大有益处。因此,建筑设计中各类建筑环境中的归属感营造至关重要。
2)疏离感:与归属感相对的是疏离感。疏离感理论最早是在1959年由心理学家Seeman提出,他将疏离感划分为劳动疏离、无力感、社会孤立感、价值疏离、自我疏离和文化疏离六个感情维度。而建筑本身带给体验者的疏离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于建筑本身的,对于其他人的,对于环境的。建筑环境中的疏离感并非全无用处,也不必完全回避,有时特定功能的建筑还需营造疏离感,例如军事建筑或者监狱建筑就需要疏离感、陌生感,甚至是压迫感,如图2-48所示。宗教建筑与皇宫则是给予阶层间或人与神之间的不平等感,由此衍生出的疏离感也是必要的。
图2-48 监狱室内环境中的疏离感
3)亲近自然:人对于自然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是由于人本身来自自然,从医学角度看,自然带来的清新空气和充足养分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因此,人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是对自己健康的一种追求。目前国内外的规划与设计都把“回归自然心理”和“走向自然心理”这两个心理因素放在设计理念之首。建筑设计中的亲近自然直接体现在空间设计与空间构图中,具体的设计手法有:室内外空间的穿插,自然空间向室内空间的引入,屋顶花园的设置、虚化界面的设计等。例如由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成功将建筑置于环境之中,营造出与环境良好的亲切感,如图2-49所示是由澳大利亚建筑师Jesse Bennett为自己设计的使人别墅,该住宅运用室内外空间穿插、引入室外空间至室内和采用通透界面的方式,使建筑的室内外环境都达到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同时,建筑立面设计与构图中同样不乏自然要素,立面的垂直绿化,生态表皮等已经成为建筑立面构图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49 昆士兰雨林住宅
有关建筑构图解析:立面、形体与空间的文章
生理上,血肉之人根据基因遗传由血肉之身构成的,数字人由计算机代码的数字计算而成。玩家以数字人的身份,在赛博空间中生存,如同生物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对于数字人而言,网络游戏中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这是数字人生存的前提。数字人与赛博格的最大区别在于,数字人强调玩家通过游戏媒介,进行操控,而不是与电子设备、机器的合一。......
2023-11-24
法律人模式作为法律上的“应然”状况,能够评判法律规则和人们行为这样的“实然”状态。基于法律上的人这种法学研究范式,本书主要从以下路径展开研究:其一,法律上的人,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的一种理论抽象。其二,分析私法、公法、社会法这几个法域中的法律人模式。......
2023-12-01
进入游戏世界,玩家的行为、动作以及策略,不仅受到其他玩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游戏环境的制约。玩家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在虚拟环境中创建自身的空间,区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双方代表和游戏玩家的关注焦点,通常是更多地集中在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主角。玩家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劳拉的角色行动,控制她进行跳跃、攀爬或战斗。......
2023-11-24
关于领域与边界的物质环境研究起源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这一讨论逐渐延伸到一切人为的区域划界与物权主体之间的矛盾。在国家之间,各种协定与文书将边界强加在连续的地表之上。“墙”是边界的最主要构筑物,是边境收窄为线性空间的表现。除了具体的墙,庞大的交通设施已经成为当代建成环境中的隐形边界。......
2023-09-30
[28]Internet自1969年诞生以来不过几十年,而真正实现商业应用并且成为大家工作与生活不可替代的伙伴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其间一直在为发展与争取被大众认可而潮起潮落,伴随着“起落”更多的是在技术、资本与“人”之间进行博弈与“战争”。表1网络传播研究关键词本书以复杂科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与方法为视角与工具,连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疏离,关照样本的实证研究,以人文科学的言说范式为论述主体。......
2023-11-08
该模型在不断地改进,其主要效益是分类的子概念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框架,分析多人游戏中的互动形式是相关的。图3-1互动表现类别弗里德里认为每个游戏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性,并将网络游戏的互动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玩家与计算机、玩家与玩家以及玩家与游戏互动性。......
2023-11-24
技术哲学是探索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即不能脱离人来反思技术,而是应该思索属人的技术世界中人与技术复杂的互动关系,并把这一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而从“信息化”的现象来看,“信息化”是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因此,“信息化”的过程首先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引入与应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会引起使用者在思维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最终将促使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文化。......
2023-11-16
《环境心理学》自序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由于经济与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的环境成分已成为环境心理学家所热衷的研究课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已被列入《心理学年鉴》,在《沃尔曼百科全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社会的迫切需要正是环境心理学近年内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因。......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