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莫斯科绘画雕塑学院:建筑构图解析与教学

莫斯科绘画雕塑学院:建筑构图解析与教学

【摘要】:迪朗将建筑分为水平部分(平面)、垂直部分(立面),迪朗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并非“空间”,而是构成空间的平面和立面,以及由面围合而成的“体”。而成立于1866年的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技术学院则沿袭布扎体系的教学方式,将“构图”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建筑设计、绘画与雕塑的课程教授中。

构图”的拉丁文是Compositio,英文为Composition。其字面原意均为组合、组成、联系,中文也翻译为组合,另有构成的意思。“构图”的最初定义来自于绘画艺术建筑中的“构图”是从绘画艺术中移植而来。

最早进行建筑构图相关理论研究的是法国建筑教育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则最早将“构图”作为设计方法进行教授。于连·加代(Julien Guadet)对“构图”理论进行了明确,他在《建筑理论与要素》(1901~1904)一书中将“构图”定义为:“构图是将各组成部分组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本身成为构图要素”。在加代之前“构图”理论从未得到过如此重视,而自此“构图”正式成为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巴黎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也从此确立其建筑设计“三分法”:构件、构图、画详图。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建筑理论家、教育家让·尼古拉·路易·迪朗(Uean·Nicolas·Louis·Durand)从理性主义出发进一步完善建筑构图理论,他认为:“建筑的唯一目标是找寻最适合、最经济的布置方式,建立一个关于建筑构图的系统。”迪朗将建筑分为水平部分(平面)、垂直部分(立面),迪朗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并非“空间”,而是构成空间的平面和立面,以及由面围合而成的“体”。迪朗在设计中大量使用辅助线、轴线与网格,把各种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平面、立面形式和基本结构部件归纳为基本几何图形进行排列组合,以图形方式建立方案类型生成的图构体系,如图1-1所示为迪朗建筑构图体系中的72种基本平立面几何图形。

978-7-111-56758-5-Chapter01-1.jpg

1-1 迪朗建筑构图体系

19世纪中期“建筑构图”继布扎体系的教学实践之后,在俄国落地生根并得以发展,成立于1860年的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除开设建筑设计课程外还进行雕塑、艺术纺织品、陶瓷家具、印刷制品、纪念品等课程的教授,其中大部分课程均涉及“构图”的相关理论。而成立于1866年的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技术学院则沿袭布扎体系的教学方式,将“构图”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建筑设计、绘画与雕塑的课程教授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祥地“呼捷玛斯(VKHUTEMAS)”——中文全称是“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在1917年由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与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技术学院合并而成。呼捷玛斯基本沿袭之前两所院校的建筑教学内容,但建筑构图课程中的相关技能训练不仅针对面(平面、立面),而是扩展至与空间和造型艺术相结合,并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出“空间构图理论(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与“立体构图理论(Объём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并出版众多相关专著,其中《建筑构图概论》一书,于1983年翻译成中文版在我国出版发行,对我国建筑设计教育与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俄罗斯的建筑构图理论研究还与空间构成研究并行,贯穿于建筑学之中(图1-2)。

978-7-111-56758-5-Chapter01-2.jpg

1-2 俄罗斯构图学相关教材

a)《立体-空间构图》封面 b)《建筑构图学基础》封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建筑构图方面的研究成果传入我国,尤其是其中空间构图的相关内容,对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筑师习惯运用空间去探讨建筑方案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空间构图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