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设计色彩与构成:三原色与色彩混合原理

设计色彩与构成:三原色与色彩混合原理

【摘要】:三原色是指其中任何一色不能由其他色混合产生,而其他任何色都是由这三原色派生出来。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三原色光相混合呈白光。这种混合方式叫加法混色,生活中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彩色图像或影像就是应用色光的加色法混合原理设计的。这种色彩混合原理广泛地运用于绘画、印刷、彩色胶卷等行业。色彩除了加法与减法的混合原理之外,还有中性混合。

三原色是指其中任何一色不能由其他色混合产生,而其他任何色都是由这三原色派生出来。色光的三原色有:朱红、翠绿、蓝紫。这三个色光都不能用其他别的色光相混而生。朱红色光+翠绿色光=黄色光;翠绿色光+蓝紫色光=蓝色光;蓝紫色光+朱红色光=紫色光。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三原色光相混合呈白光。这种混合方式叫加法混色,生活中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彩色图像或影像就是应用色光的加色法混合原理设计的。将彩色图像或影像分解成三原色后,再分别转变为电信号加以传送,最后在显示器或荧光屏上出现由三原色合成的图像或影像。

光的三原色(加法混色)

色料三原色(减法混色)

色料包括印染的染料、绘画的颜料、印刷的油墨等。色料的三原色是:品红、柠檬黄、湖蓝(第一次色)。用两种原色相混,混合的颜色为间色(第二次色),用原色与间色混合为复色(第三次色)。蓝色+黄色=绿色;蓝色+绿色=蓝绿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橙色=橙黄色;红色+橙色=橙红色;红色+蓝色=紫色;红色+紫色=紫红色;蓝色+紫色=蓝紫色;三原色料相加呈黑色或是黑灰色。色料混合的基本原理是减色法混合,它是将投射来的光吸收掉一部分后,再将其余光反射出去的色料的混合。混合的次数越多,纯度、明度越低。这种色彩混合原理广泛地运用于绘画、印刷、彩色胶卷等行业。

色彩除了加法与减法的混合原理之外,还有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有旋转混合与空间混合两种。旋转混合是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颜色涂在圆盘上快速旋转,就会看到色彩混合出的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旋转混合。这是由于在色盘转动过程中,当第一种色彩的刺激在视网膜上尚未消失之前,第二种色彩已经发生作用;第二种色彩尚未消失,第三种色彩又发生作用。不同色彩的不断、快速刺激,就在人的视觉中产生了混合色。把红色与黄色等量涂上并快速混合,可以得出粉红色,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等量涂上快速旋转,混合出浅灰色。

陀螺旋转的速度不同,色彩混合出来的颜色效果也不同,旋转速度越快色彩越灰。

以下为学生作品:

空间混合,是指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视觉内达成的混合。这种混合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所以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距离来完成。因为,空间距离能增加一定的光刺激,也会使人忽视细节而把握整体。就空间混合原理分析,空间混合与色光混合很相近,同样的颜色,用空间混合的方法达到的混色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亮、生动。

空间混合的色彩强度处在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之间,色彩在明度及色彩感等方面都比减色混合要高,比加色混合要低,并有色彩跳跃和空间的流动感。例如,大红和翠绿直接相混,得出的是黑灰色;而大红与翠绿两色并置构成空间混合,得出的则是中灰色。又如,大红与湖蓝直接相混,可得到深紫色;而两色空间混合,则可得到浅紫色。

在绘画艺术中,19世纪末的印象派画家就是利用这一视觉混合规律来体现大自然中阳光的绚丽与空间的颤动,追求某种视觉空间混合色彩,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绘画作品。

两个基础色

并置混合后的效果

梵高《自画像》

修拉《塞纳河大堤》

以下为学生作品:

空间混合后的色彩与原色彩的色彩感觉不变,通过对色块的重新归纳、整理,利用一定的空间距离,表现一种朦胧、虚幻的画面,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层次感。

课题名称:色彩基础训练

练习名称:空间混合。

目的:空间混合的色彩表现形式能够训练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组织色彩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并且有效地处理画面灰调色彩。

方法:先在画面上画满0.5cm×0.5cm左右的小方格。然后,再把彩色图片划分出与画面相对应的若干个区域。彩色图片的内容,选择人物、动物、静物、景物等均可,要求形象简洁、清晰、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着色可按照色彩区域的划分进行,要对每个区域的色彩进行归纳整理,分出色彩层次。形象边线也要利用小方格来表现,要努力在不改变小方格形状的前提下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