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伸臂结构设计概念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伸臂结构设计概念

【摘要】:在高层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体系,可以做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混合结构,可以在不高的高层建筑中应用,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台北101是钢结构,采用巨型框架—核心桁架筒—伸臂结构体系。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构件截面不宜过小,框架承担的剪力和弯矩需要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进行调整增大。

高层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体系,可以做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可以在不高的高层建筑中应用,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外框架由钢筋混凝土梁和柱组成,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实腹筒。在钢结构中,外框架由钢梁、钢柱组成,内部采用有支撑的钢框架筒。

著名的台北101工程于2003年建成,地上101层,地下5层,裙房6层,屋顶高448m,总高508m。台北101是钢结构,采用巨型框架—核心桁架筒—伸臂结构体系。在设计初期,设计者为该工程做了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与筒中筒结构两种结构方案的详细比较:若采用密柱深梁的框筒组成筒中筒结构,其抗侧、抗扭刚度都好,但构件多、接头数量多,焊接工作量大,用钢量大;若采用巨型框架方案,抗侧刚度较好,抗扭刚度比筒中筒结构稍差,周期中的扭转周期与平移周期相差较多(T1=7.02s,T2=6.96s,T3=4.87s,T扭/T1=0.69)。最后为了减少用钢量、减少构件数量、施工更方便而采用了现在的巨型框架—核心桁架筒—伸臂结构体系,见图8-21。巨型框架由8根大箱形柱和每隔8层设置1层楼高的水平环向桁架组成,26层以下增加了12根小柱,可以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

由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柱数量少,内力大,通常柱的断面都很大,为了减小柱子断面,常常采用钢或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等组合构件做成外框架的柱子和梁,与钢筋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实腹筒结合,就形成了混合结构。

在结构布置方面,有以下一些要点:

1)框架可以布置成方形、长方形、圆形或其他多种形状,框架—核心筒结构对形状没有限制(见第10章工程实例介绍),框架柱距大,布置灵活,有利于建筑立面多样化。

要注意结构布置尽可能规则,平面上刚度布置宜对称、均匀,以减小扭转影响,质量分布宜均匀,内筒尽可能居中,因为周边框架的抗扭刚度相对较小,如果内筒偏置一边,会因扭转而增大层间位移,可能造成角柱破坏。沿竖向结构刚度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978-7-111-47838-6-Chapter08-29.jpg

图8-21 台北101

a)建筑剖面 b)结构体系 c)高层结构平面 d)26层以下结构平面

2)框架—核心筒结构内力分配的特点是框架承受的剪力和倾覆力矩都较小,在抗震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内力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成为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构件截面不宜过小,框架承担的剪力和弯矩需要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进行调整增大。在混合结构中,外框架各层承受的层剪力必须达到各层总层剪力的(20%~25%),才能按照双重结构体系设计。由于外钢框架柱子断面小,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要达到这个比例比较困难,因此,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建造的总高度不宜太大,如果采用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则较容易达到双重抗侧力体系的要求。

3)钢筋混凝土实腹筒是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主要抗侧力部分,承载力和延性要求都应更高,抗震时要采取提高延性的各种构造措施。要控制核心筒高宽比,以10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12(它比筒中筒结构中的内筒不利)。在内筒壁上,可以开洞,但不宜连续开洞而过分削弱墙体;要求连梁具有较好的延性,在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宜保持其对墙肢的约束作用,连梁可以采用交叉斜撑配筋,或钢连梁,或钢骨混凝土连梁以改善连梁性能;要求按强墙弱梁设计墙肢,在墙肢截面高度的1/4端部设计为约束边缘构件;以及采取其他的加强延性的构造措施等。

在核心筒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钢骨混凝土核心筒是有利的,在纵横墙相交的地方设置竖向钢骨,在楼板标高设置钢骨暗梁,钢骨形成的小钢框架可以提高核心筒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4)核心筒与外柱之间距离一般以10~12m为宜,如果距离很大,则需要另设内柱,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否则楼层梁太大,不利于减小层高。

5)非地震区的抗风结构采用伸臂加强结构抗侧刚度是有利的,抗震结构则应进行仔细的方案比较,不设伸臂就能满足侧移要求时就不必设置伸臂,必须设置伸臂时,一定要处理好框架柱与核心筒的内力突变,要避免柱出塑性铰或剪力墙剪坏等形成薄弱层的潜在危险。

6)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要求在平面上伸臂布置对称,伸臂一端与外柱连接,另一端与内筒连接,必须与同方向的剪力墙对齐(布置在两个方向剪力墙的交汇处),伸臂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构件的主要钢筋要在剪力墙内贯通,以便剪力墙承受伸臂传来的弯矩和剪力。伸臂宜布置在减小位移较有效的楼层,并与设备层、避难层等结合,伸臂的数量和位置的要求详见第9章9.1节。

7)与伸臂相连的外柱往往是受轴力很大的柱子,有些结构采用了断面很大、数量较少的柱子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及剪力,周边再设置一些小断面柱子只承受少量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它们可起到抗扭作用,例如上海金茂大厦。有些结构可以布置截面相同、间距均匀的许多柱子,利用外环梁将少数柱子的大轴力分散到其他柱子上,环梁的介绍见第9章9.1.4节。

8)框架—核心筒和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楼板类型与布置要求与筒中筒结构相似,但是框架—核心筒结构中,一般都会布置楼板大梁,在楼盖布置中更要注意使竖向荷载集中传递到大柱子上去,要避免柱子出现拉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柱拉力大于重力荷载下压力)。

9)在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要注意计算简图所作的规定,如果在假定楼板为无限刚性,则由于楼板不能变形,伸臂桁架的上、下弦没有伸长和缩短,这样的计算不能得到弦杆、腹杆的正确内力。应当在整体结构分析以后,取整体分析中的变形作为边界条件,加上竖向荷载,对伸臂再进行一次单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