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平力作用下,外框筒的变形以剪切型为主,内筒以弯曲型为主。通过楼板,外筒和内筒协同工作。在下部,核心筒承担大部分剪力;在上部,剪力转移到外筒上。筒中筒结构侧移曲线呈弯剪型,具有结构刚度大,层间变形均匀等特点。而在4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巨型桁架筒和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应用又逐渐增多。......
2023-08-23
在高层建筑中,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体系,可以做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混合结构,可以在不高的高层建筑中应用,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外框架由钢筋混凝土梁和柱组成,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实腹筒。在钢结构中,外框架由钢梁、钢柱组成,内部采用有支撑的钢框架筒。
著名的台北101工程于2003年建成,地上101层,地下5层,裙房6层,屋顶高448m,总高508m。台北101是钢结构,采用巨型框架—核心桁架筒—伸臂结构体系。在设计初期,设计者为该工程做了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与筒中筒结构两种结构方案的详细比较:若采用密柱深梁的框筒组成筒中筒结构,其抗侧、抗扭刚度都好,但构件多、接头数量多,焊接工作量大,用钢量大;若采用巨型框架方案,抗侧刚度较好,抗扭刚度比筒中筒结构稍差,周期中的扭转周期与平移周期相差较多(T1=7.02s,T2=6.96s,T3=4.87s,T扭/T1=0.69)。最后为了减少用钢量、减少构件数量、施工更方便而采用了现在的巨型框架—核心桁架筒—伸臂结构体系,见图8-21。巨型框架由8根大箱形柱和每隔8层设置1层楼高的水平环向桁架组成,26层以下增加了12根小柱,可以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
由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柱数量少,内力大,通常柱的断面都很大,为了减小柱子断面,常常采用钢或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等组合构件做成外框架的柱子和梁,与钢筋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实腹筒结合,就形成了混合结构。
在结构布置方面,有以下一些要点:
1)框架可以布置成方形、长方形、圆形或其他多种形状,框架—核心筒结构对形状没有限制(见第10章工程实例介绍),框架柱距大,布置灵活,有利于建筑立面多样化。
要注意结构布置尽可能规则,平面上刚度布置宜对称、均匀,以减小扭转影响,质量分布宜均匀,内筒尽可能居中,因为周边框架的抗扭刚度相对较小,如果内筒偏置一边,会因扭转而增大层间位移,可能造成角柱破坏。沿竖向结构刚度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图8-21 台北101
a)建筑剖面 b)结构体系 c)高层结构平面 d)26层以下结构平面
2)框架—核心筒结构内力分配的特点是框架承受的剪力和倾覆力矩都较小,在抗震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内力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成为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构件截面不宜过小,框架承担的剪力和弯矩需要按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进行调整增大。在混合结构中,外框架各层承受的层剪力必须达到各层总层剪力的(20%~25%),才能按照双重结构体系设计。由于外钢框架柱子断面小,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要达到这个比例比较困难,因此,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建造的总高度不宜太大,如果采用钢骨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柱,则较容易达到双重抗侧力体系的要求。
3)钢筋混凝土实腹筒是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主要抗侧力部分,承载力和延性要求都应更高,抗震时要采取提高延性的各种构造措施。要控制核心筒高宽比,以10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12(它比筒中筒结构中的内筒不利)。在内筒壁上,可以开洞,但不宜连续开洞而过分削弱墙体;要求连梁具有较好的延性,在进入弹塑性状态后宜保持其对墙肢的约束作用,连梁可以采用交叉斜撑配筋,或钢连梁,或钢骨混凝土连梁以改善连梁性能;要求按强墙弱梁设计墙肢,在墙肢截面高度的1/4端部设计为约束边缘构件;以及采取其他的加强延性的构造措施等。
在核心筒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钢骨混凝土核心筒是有利的,在纵横墙相交的地方设置竖向钢骨,在楼板标高设置钢骨暗梁,钢骨形成的小钢框架可以提高核心筒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4)核心筒与外柱之间距离一般以10~12m为宜,如果距离很大,则需要另设内柱,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否则楼层梁太大,不利于减小层高。
5)非地震区的抗风结构采用伸臂加强结构抗侧刚度是有利的,抗震结构则应进行仔细的方案比较,不设伸臂就能满足侧移要求时就不必设置伸臂,必须设置伸臂时,一定要处理好框架柱与核心筒的内力突变,要避免柱出塑性铰或剪力墙剪坏等形成薄弱层的潜在危险。
6)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要求在平面上伸臂布置对称,伸臂一端与外柱连接,另一端与内筒连接,必须与同方向的剪力墙对齐(布置在两个方向剪力墙的交汇处),伸臂的钢构件或混凝土构件的主要钢筋要在剪力墙内贯通,以便剪力墙承受伸臂传来的弯矩和剪力。伸臂宜布置在减小位移较有效的楼层,并与设备层、避难层等结合,伸臂的数量和位置的要求详见第9章9.1节。
7)与伸臂相连的外柱往往是受轴力很大的柱子,有些结构采用了断面很大、数量较少的柱子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及剪力,周边再设置一些小断面柱子只承受少量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它们可起到抗扭作用,例如上海金茂大厦。有些结构可以布置截面相同、间距均匀的许多柱子,利用外环梁将少数柱子的大轴力分散到其他柱子上,环梁的介绍见第9章9.1.4节。
8)框架—核心筒和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楼板类型与布置要求与筒中筒结构相似,但是框架—核心筒结构中,一般都会布置楼板大梁,在楼盖布置中更要注意使竖向荷载集中传递到大柱子上去,要避免柱子出现拉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柱拉力大于重力荷载下压力)。
9)在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中,要注意计算简图所作的规定,如果在假定楼板为无限刚性,则由于楼板不能变形,伸臂桁架的上、下弦没有伸长和缩短,这样的计算不能得到弦杆、腹杆的正确内力。应当在整体结构分析以后,取整体分析中的变形作为边界条件,加上竖向荷载,对伸臂再进行一次单独的分析。
有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的文章
在水平力作用下,外框筒的变形以剪切型为主,内筒以弯曲型为主。通过楼板,外筒和内筒协同工作。在下部,核心筒承担大部分剪力;在上部,剪力转移到外筒上。筒中筒结构侧移曲线呈弯剪型,具有结构刚度大,层间变形均匀等特点。而在4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巨型桁架筒和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体系应用又逐渐增多。......
2023-08-23
现以图8-13所示的筒中筒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区别。图8-14为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翼缘框架柱轴力分布的比较。由表8-1可见,与筒中筒结构相比,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自振周期长,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都大,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大大小于筒中筒结构。也就是说,设置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传力体系与框架—剪力墙的结构类似。......
2023-08-23
1978年日本宫成冲两次地震中,以及其他地震中类似的短柱也有很多破坏。在1975年日本大分地震中八重湖宾馆也是由于长、短柱共同受力,短柱破坏后长柱也破坏了。图4-35 日本十绳冲地震八户专科学校教学楼窗间墙短柱破坏角柱和节点区的破坏也是常见的。......
2023-08-23
在第8章将对框筒结构的剪力滞后作详细的讨论。框筒和桁架筒结构都是很适合于建造高层建筑的体系。为了传递楼盖的竖向荷载,布置少量中间柱子,这些内柱不抵抗水平荷载。......
2023-08-23
由以上的试验结果可知,在普通配筋的连梁中,改善屈服后剪切破坏性能、提高连梁延性的主要措施是控制连梁的剪压比,其次是多配一些箍筋。剪压比是主要因素,箍筋的作用是限制裂缝开展,推迟混凝土的破碎,推迟连梁破坏。在我国的规范和规程中,为防止连梁过早剪坏,要求限制连梁的剪压比,对于跨高比较小的连梁限制更加严格。......
2023-08-23
我国是在地震区建造抗震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数量最多、也是高度最高的国家。混合结构则是指在整个结构中采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组合构件组成的结构。......
2023-08-23
图10-34 香港和合中心梁柱截面核心筒由3层圆环形井筒及10道放射形内墙组成。还估算了在4年重现期风作用的涡流共振作用下,屋顶标高处的横向位移为50~120mm,加速度为0.012~0.03g。在2年重现期风作用的阵风作用下最大加速度为0.016g。......
2023-08-23
高层建筑结构内设置伸臂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外框架柱的轴力,从而增大外框架的抗倾覆力矩,增大结构抗侧刚度,减小侧移。表9-1统计了几幢高层建筑实际工程设置伸臂后侧移的减小幅度,由表中可见,对于一般框架—核心筒结构,伸臂可以使位移减小约15%~20%,有时更多,而筒中筒结构设置伸臂减小侧移的幅度不大,只有5%~10%。......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