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点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点

【摘要】:现以图8-13所示的筒中筒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区别。图8-14为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翼缘框架柱轴力分布的比较。由表8-1可见,与筒中筒结构相比,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自振周期长,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都大,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大大小于筒中筒结构。也就是说,设置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传力体系与框架—剪力墙的结构类似。

由于空间作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密柱深梁框筒的翼缘框架柱承受较大轴力,当柱距加大、裙梁的跨高比加大时,剪力滞后加重,柱轴力将随着框架柱距的加大而减小,但它们仍然会有一些轴力,也就是还有一定的空间作用,正由于这一特点,有时把柱距较大的周边框架称为“稀柱筒体”。不过当柱距增大到与普通框架相似时,除角柱外,其他柱子的轴力将很小,由量变到质变,通常可忽略沿翼缘框架传递轴力的作用,就直接称之为框架以区别于框筒。框架—核心筒结构,因为有实腹筒,在我国规范上将它归入“筒体结构”类,但是它抵抗水平荷载的受力性能更接近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与筒中筒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现以图8-13所示的筒中筒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区别。两个结构平面尺寸、结构高度、所受水平荷载都相同,两个结构楼板都采用平板,表8-1给出了两个结构顶点位移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比较。图8-14为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翼缘框架柱轴力分布的比较。

由表8-1可见,与筒中筒结构相比,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自振周期长,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都大,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大大小于筒中筒结构。

由图8-14可见,框架—核心筒的翼缘框架柱子轴力小,柱数量又较少,翼缘框架承受的总轴力要比框筒小得多,轴力形成的抗倾覆力矩也小得多。结构主要是由①、④轴两片框架(腹板框架)和实腹筒协同工作抵抗侧力,角柱作为①、④轴两片框架的边柱而轴力较大。从①、④轴框架抗侧刚度和抗弯、抗剪能力看,也比框筒的腹板框架小得多。因此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小得多。

978-7-111-47838-6-Chapter08-17.jpg

图8-14 筒中筒与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承受轴力的比较

8-1 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比较

978-7-111-47838-6-Chapter08-18.jpg

表8-2中给出了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内力分配比例,可见二者的差别:①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实腹筒承受的剪力占到80.6%、倾覆力矩占到73.6%,比筒中筒的实腹筒承受的剪力和倾覆力矩所占比例都大;②筒中筒结构的外框筒承受的倾覆力矩占了66%,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外框架承受的倾覆力矩仅占26.4%。上述比较说明,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实腹筒成为主要抗侧力部分,而筒中筒结构中抵抗剪力以实腹筒为主,抵抗倾覆力矩则以外框筒为主。

8-2 筒中筒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内力分配比较(%)

978-7-111-47838-6-Chapter08-19.jpg

图8-13中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楼板是平板,基本不传递弯矩和剪力,翼缘框架中间两根柱子的轴力是通过角柱传过来的(稀柱框筒的空间作用),轴力不大。

提高翼缘框架中间柱子的轴力、从而提高其抗倾覆力矩能力的方法之一,是在楼板中设置连接外柱与内筒的大梁,如图8-15所示,所加大梁使②、③轴形成带有剪力墙的框架(实腹筒仍然有较大空间作用)。图8-16给出了平板与梁板两种布置的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所受轴力的比较,该结构除了采用梁板体系外,其他所有尺寸、荷载均与图8-13中的平板体系框架—核心筒相同。

由图8-16可见,采用平板体系的框架—核心筒中,翼缘框架中间柱的轴力很小,而采用梁板体系的框架—核心筒中,翼缘框架②、③轴柱的轴力反而比角柱更大。在这种体系中,可以认为有四个主要抗侧力单元,它们都与荷载方向平行,其中②、③轴是框架—剪力墙,其抗侧刚度大大超过①、④轴框架,它们边柱的轴力也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设置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传力体系与框架—剪力墙的结构类似。

表8-3给出了它们基本自振周期、顶点位移的比较。可以看到,在楼板中增加大梁后(有楼板大梁时简称“梁板”,无楼板大梁时简称“平板”),增加了结构的抗侧刚度,周期缩短,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减小。由表8-4给出的内力分配比较可见,加了大梁以后,由于翼缘框架柱承受了较大的轴力,周边框架承受的倾覆力矩加大,核心筒承受的倾覆力矩减少,由于大梁使核心筒反弯,核心筒承受的剪力略有增加,而周边框架承受的剪力反而减少了。

978-7-111-47838-6-Chapter08-20.jpg

图8-15 有梁板体系的框架—核心筒

978-7-111-47838-6-Chapter08-21.jpg

图8-16 有、无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翼缘框架轴力分布比较

8-3无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比较

978-7-111-47838-6-Chapter08-22.jpg

8-4无楼板大梁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内力分配比较(%)

978-7-111-47838-6-Chapter08-23.jpg

在采用平板时,虽然也具有空间作用(稀柱框筒),使翼缘框架柱承受轴力,但是柱数量少,轴力也小,远远不能达到框筒所起的作用。增加楼板大梁可使翼缘框架中间柱的轴力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周边柱的作用,但是当周边柱与内筒相距较远时,楼板大梁的跨度大,梁高较大,为了保持楼层的净空,层高要加大,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这是不经济的,为此,另外一种可选择的、能充分发挥周边柱作用的方案是采用框架—核心筒—伸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