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应按照强剪弱弯的要求设计剪力墙墙肢,也就是在加强区要采用比受弯承载力更大的剪力设计值计算抗剪钢筋。我国规范采用的方法是将剪力墙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V增大如下,达到强剪弱弯的目的。因此,剪力墙要做到完全的强剪弱弯,除了适当提高底部加强部位的抗剪承载力外,还需要考虑剪压比限制和本节讨论的其他加强措施。......
2025-09-30
框筒、筒中筒、束筒结构的布置应符合高层建筑的一般布置原则。同时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减小剪力滞后,以便高效而充分发挥所有柱子的作用。
在了解了剪力滞后的影响因素后,就很容易理解框筒和筒中筒结构方案设计及布置要点,下面列出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是应当强调,以下各项要点是形成高效框筒的重要概念,但给出的值并不是形成框筒的必要条件,是一般设计的经验值,不符合这些数据条件,空间作用仍然存在,只是剪力滞后会大一些。要灵活运用概念,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侧移限制、周期、抗扭,等等)可以通过计算检验,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框筒”的定义。
1)框筒宜做成密柱深梁,一般情况下,柱距为1~3m,不超过4.5m,裙梁净跨度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3~4。一般窗洞面积不超过建筑面积的60%。如果密柱深梁的效果不足,可以沿结构高度,选择适当楼层,设置整层高的环向桁架,可以减小剪力滞后。
2)框筒平面宜接近方形、圆形或正多边形,如为矩形平面,则长短边的比值不宜超过2。如果建筑平面与上述要求不符,或边长过大时,可以增设横向加劲框架(减小框筒边长),形成束筒结构。束筒的平面可以有多样,见图8-9,可以由方形、短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组成,第2章图2-3也是束筒结构。当平面形状由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组成时,应用束筒的概念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构布置。
3)结构总高度与宽度之比(H/B)大于3,才能充分发挥框筒作用,在矮而胖的结构中不宜、也不必要采用框筒、筒中筒或束筒结构体系。
4)筒中筒结构的内筒面积不宜过小,通常,内筒边长为外筒边长的1/2~1/3较为合理,内筒的高宽比大约为12左右,一般不宜超过15。
5)框筒结构中楼盖构件(包括楼板和梁)的高度不宜太大,要尽量减小楼盖构件与柱子之间的弯矩传递。采用钢结构楼盖时可将楼板梁与柱的连接处理成铰接,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中,可将楼盖做成平板或密肋楼盖;没有内筒的框筒或束筒结构可设置内柱,以减小楼盖梁的跨度,内柱只承受竖向荷载而不参与抵抗水平荷载,但设计内柱时应考虑侧移对它的影响;筒中筒结构内、外筒间距(即楼盖跨度)通常取10~12m,间距再大则宜增设内柱或采用预应力楼盖等适用于大跨度而梁高度不增加的楼盖体系。
为了使框筒柱在框架平面外减小弯矩,避免柱成为双向受弯构件,一般尽可能不设大梁,使框筒结构的空间传力体系更加明确;由于筒中筒结构抗侧刚度已经很大,设置大梁对增加刚度的作用较小;此外,两端刚接的楼板大梁也会使内筒剪力墙平面外受到较大弯矩,此时要注意梁端弯矩对剪力墙的不利作用(如果有大梁应支承在纵横剪力墙的交点处)。
在筒中筒结构的楼盖中尽量不采用楼板大梁,而采用平板或密肋楼盖的另一原因是,在保证建筑净空的条件下,可以减小楼层层高。在高层建筑中减小层高可以减小建筑总高度,对减少造价有明显效果。(https://www.chuimin.cn)
6)楼盖梁系的布置方式,宜使角柱承受较大竖向荷载,以平衡角柱中的拉力。图8-10给出了几种筒中筒结构的楼盖布置形式。
图8-10 筒中筒结构楼盖布置示例
7)框筒结构的柱截面宜做成正方形、扁矩形或T形。框筒空间作用产生的梁、柱弯矩主要是在腹板框架和翼缘框架的平面内,矩形柱截面的长边应沿外框架的平面方向布置。当内、外筒之间有较大的梁时,柱在两个方向受弯,可做成正方形或T形柱。
8)角柱截面要适当增大,截面较大可减少压缩变形,角柱截面过大也不利,它会导致过大的柱轴力,特别是当重力荷载不足以抵消拉力时,柱将承受拉力。一般情况下,角柱面积宜取为中柱面积的1.5倍左右。
9)筒中筒结构中,框筒结构的各柱已经承受了较大轴力,可抵抗较大倾覆弯矩,因此没有必要再在内外筒之间设置伸臂。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伸臂层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带来柱受力突变的不利因素(第9章9.1节将讨论)。
10)由于框筒结构柱距较小,在底层往往因设置出入通道而要求加大柱距,必须布置转换结构(见9.2节)。转换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将上部柱荷载传至下部大柱距的柱子上,一般内筒应一直贯通到基础底板(第9章9.2节将介绍)。
相关文章
为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应按照强剪弱弯的要求设计剪力墙墙肢,也就是在加强区要采用比受弯承载力更大的剪力设计值计算抗剪钢筋。我国规范采用的方法是将剪力墙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V增大如下,达到强剪弱弯的目的。因此,剪力墙要做到完全的强剪弱弯,除了适当提高底部加强部位的抗剪承载力外,还需要考虑剪压比限制和本节讨论的其他加强措施。......
2025-09-30
静力弹塑性分析是在结构上施加一组静力,考虑构件从开裂到屈服、刚度逐步改变的弹塑性计算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可以得到结构从弹性状态到倒塌的全过程,因此也称为推覆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需要给出的条件为:计算简图、构件参数与荷载,见图3-17。3)得到不同受力阶段下楼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沿高度的分布,结合塑性铰的分布情况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需要计入下降段,往往成为计算程序编制的难点。......
2025-09-30
对于框架,可能的屈服机制有梁铰机制、柱铰机制和混合机制几种类型,由地震震害、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梁铰机制优于柱铰机制的结论。图5-8a是梁铰机制,它是指塑性铰出现在梁端,除了柱脚可能在最后形成铰以外,其他柱端无塑性铰;图5-8b是柱铰机制,它是指在同一层所有柱的上、下端形成塑性铰。实践证明,设计成梁铰机制的结构延性好。图5-8 框架屈服机制a)梁铰机制 b)柱铰机制 c)混合铰机制......
2025-09-30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
2025-09-30
图2-7 结构体系发展过程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和空间利用的需要和不断发展,促成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材料应用的发展。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出现是结构体系上的一次飞跃。随后出现的框架—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都是双重结构体系概念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中,桁架筒应用逐渐增多。介绍结构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应用和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位杰出的美国结构工程......
2025-09-30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震作用对框架梁、柱构件的延性要求和影响因素,美国R.W.Clough教授早在1966年就做了关于强柱弱梁框架的研究[20],通过对一个20层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不同强度的梁和不同强度的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比要求。上述比较具体说明了强柱弱梁设计所达到的效果:降低梁的强度可以降低对柱延性比的要求,可以减小柱的轴力,虽然对梁的延性比要求增大了,但是梁是延性很好的构件,容易实现。......
2025-09-30
图6-1 梁的弯曲破坏形态与剪切破坏梁的破坏可能是弯曲破坏,也可能是剪切破坏。梁的弯曲破坏有三种形态:少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适筋破坏。少筋梁的纵向钢筋屈服后,很快被拉断而发生断裂破坏,称为少筋破坏;超筋梁在受拉纵筋屈服前,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发生破坏,称为超筋破坏;这两种破坏形态都是脆性破坏,延性小,耗能差。......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