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中的延性构件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中的延性构件

【摘要】: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延性——即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大部分抗震结构在中震作用下都有部分构件进入塑性状态而耗能,耗能性能也是延性好坏的一个指标。

1.构件延性比

图5-7a表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直到破坏的过程,当受拉钢筋屈服以后,构件即进入塑性状态,构件刚度降低,随着变形迅速增加,构件承载力仅略有增大,当承载力开始下降时,构件达到受力和变形的极限状态。延性比是指极限变形(曲率φu、转角θu或挠度fu)与屈服变形(φyθyfy)的比值。屈服变形定义是钢筋屈服时的变形,极限变形一般定义为承载力降低10%~20%时的变形。

978-7-111-47838-6-Chapter05-7.jpg

图5-7 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结构延性比

a)构件延性比 b)结构延性比

2.结构延性比

对于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某个构件出现塑性铰时,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但一个构件屈服只会使结构刚度略有降低;当出现塑性铰的构件数量增多以后,结构的塑性变形逐渐加大,结构刚度继续降低;当塑性铰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结构也会出现“屈服”现象,即结构进入变形迅速增大而承载力略微增大的塑性阶段,称为“屈服”后的弹塑性变形阶段,结构“屈服”时的位移定为屈服位移Δy;当整个结构不能维持其承载能力,即承载能力下降到最大承载力的80%~90%时,达到极限位移Δu。结构延性比通常是指极限顶点位移Δu与“屈服”顶点位移Δy的比值,见图5-7b。显然,结构“屈服”的特征常常不明显,结构“屈服”有个过程,确定Δy的数值有困难,虽有一些简化方法,但是很难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也很难统一,因此,结构延性比数值常常是不确定的,很难定量,但是作为概念,结构的延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或者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原则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都应该设计成延性结构,即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允许部分构件出现塑性铰,这种状态是“中震可修”状态;当合理控制塑性铰部位、构件又具备足够的延性时,可做到在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高层建筑各种抗侧力体系都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组成的,作为抗震结构都应该设计成延性框架和延性剪力墙。

延性结构的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虽然会加大,但作用于结构的惯性力不会很快上升,内力也不会再加大,因此可降低对延性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也可以说,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而不是承载力)抵抗强烈的地震作用;反之,如果结构的延性不好,则必须用足够大的承载力抵抗地震。后者会多用材料,由于地震发生概率极少,对于大多数抗震结构,延性结构是一种经济的、合理而安全的设计对策。

要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一定的延性,除了必须保证梁、柱、墙等构件均具有足够的延性外,还要采取措施使框架及剪力墙都具有较大的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