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定成果

地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定成果

【摘要】:设计断面实测水位、流量资料较充分时,可根据实测资料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因洪水涨落影响而形成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称为洪水绳套曲线。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应拟定设计断面工程修建前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水位高程系统应与工程设计采用的高程系统一致。我国各地水位观测和洪、枯水调查采用的高程系统较多,同一水准点基面平差前后的数值也有差异,水文站、水位站多采用冻结基面和假定基面。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时,要查明水位高程的基面系统、平差情况及其转换关系,如与工程设计采用的基面不一致,要予以转换。

设计断面实测水位、流量资料较充分时,可根据实测资料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设计断面有实测水位资料、上下游有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时,可根据实测水位和移用流量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上下游有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设计断面无实测水位资料时,应设站观测水位。设计断面有实测水位资料、上下游无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时,应在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施测流量。

非单一曲线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应综合分析其形成绳套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处理校正。

12.4.1.1 单一曲线的水位流量关系拟定

单一曲线法适用于测站控制良好,各级水位流量关系均保持稳定的情况。若水位流量关系点据密集,分布成一带状,点子没有系统偏离,就可以定单一曲线推求流量。虽受洪水涨落影响,但涨落支线偏离很小者也可以定单一曲线。

单一曲线的定线除可采用目估适线外,尚可用选配方程的方法进行单一线的定线。选配的方程一般采用浮动多项式

式中:A0、A1、A2、…、Am分别为待定系数;h为水位减一常数,为计算方便进行的变换;m为根据单一曲线定线的精度确定。

方程系数率定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法,即

单一曲线定线后,首先应检查曲线两边测点分布情况,统计测点数两边是否接近,从而看是否有系统偏离。对于水位流量关系中的突出点应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关系曲线两侧落在±5%(或±8%)的外包线以外的点进行分析。造成突出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水文测验、资料整编中出现的差错;二是因特殊水情造成的水位流量关系点的突出变化;三是因一些小概率较大误差机遇的综合。

12.4.1.2 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拟定

洪水涨落过程中,由于洪水波传播所引起的附加比降的不同,使断面上的流量与同水位稳定的流量相比产生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反映在水位—流量关系上,曲线呈逆时针的绳套。这种因洪水涨落而产生的同水位下流量的增减,称为洪水涨落影响。因洪水涨落影响而形成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称为洪水绳套曲线。

如何消除受洪水涨落而产生附加比降影响,使之用于工程设计,一般可采用校正因子法、抵偿河长等方法对其进行改正,或依据洪水峰、谷点据拟定其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也可根据洪水涨落率的变化范围及设计应用条件,分别拟定涨水、落水的外包线或平均线。

(1)校正因数法。校正因子法的定线原则是根据洪水流量的基本方程式

(2)抵偿河长法。抵偿河长法是一种处理单纯受洪水涨落影响水位—流量关系,并使关系单值化的方法。因此,当条件合适时,使用上是较方便的。本法适用于断面及河段较为稳定,上下游无支流加入,不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测站。抵偿河长按下式计算

为确定L,可选取几个中、高水位及其对应的Qc、Qm以及Im值,由下式算得各Ic

式中:Qm、Im分别为实测流量及比降。

抵偿河长L亦可由试错法确定,即在测站上游,设置若干组水尺,分别建立上游各水尺断面的水位与下游测流断面流量的关系。当关系曲线依旧出现绳套走向逆转为顺时针时,说明水尺断面测流断面的间距应减小,直至水位流量关系成为单一曲线。

(3)依据洪水峰、谷点据拟定其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洪峰、谷的流量实测点据是不受洪水涨落率影响的,因此,用各年多次洪水过程的洪峰、谷的点据点绘水位—流量关系,就可以获得不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用洪水峰、谷点据拟定水位—流量关系的方法与由单一曲线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方法基本相同。该方法适用于水位主要受涨落率影响,而其他影响因素较小的情况。

(4)分别拟定涨、落水外包线或平均线。对于既受洪水涨落率影响,又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采用依据洪水峰、谷点据进行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其效果就可能不会太好,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拟定涨水、落水的外包线或平均线,根据设计需要,采用较为不利的情况用于工程设计。

12.4.1.3 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拟定

由于变动回水主要来自下游水体的变化对测流断面流量的影响,因此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除与本站的水情有关外,还与下游水体的水情变化有关。

产生变动回水的原因一般有:支流测站受干流涨水的顶托;干流测站受下游支流涨水的顶托;下游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水位的变化引起的顶托;下游渠道闸门的启闭;下游河道壅水或水草丛生的阻力,冰凌壅塞等。

(1)综合落差指数法。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方法,是在对影响水位流量关系基本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圣维南非恒定流动量方程可得

对于平原河道,式(12.13)的后两项,即局地加速度和对流加速度与其他各项相比较,其量可忽略不计。因上式可写成

对于稳定的天然河道,输水系数K及正常比降Ic基本上与水深成单一关系,对于冲淤变化明显的河道,则不便作单一曲线处理。附加比降对于无回水影响的河段,只取决于洪水变形或洪水涨落。对于有回水影响的江段,则受涨落和回水两方面的综合影响。

如将动量方程中的水面比降I改写成河段水位差与河段距离相除,则有

式中:ΔZ为过流断面处水位与下游参证站水位之间的水位差;L为相应间距。

则式(12.18)即为理论的单值化处理公式,是水流阻力平方律的反映,式中L为常数。由该公式可以清晰地看出,同水位下,n、A、R与水深h呈单值关系,由此得到的q与h为单值关系,故此将q称为流量校正因素,或称为单值化流量。

由于各站水位流量关系所受影响因素复杂,简单的理论单值化流量表达式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经验性的将单值化流量以不同方次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如

式(12.19)即为最常用的单值化处理公式——落差改正公式,α为落差指数。但对于上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使ΔZ不仅反映下落差的特性,还考虑了断面上游落差的特性,即将上、下落差加权作为本河段的综合落差,故此将改进后的落差改正公式称为综合落差公式。

综合落差取

式中:A、B分别为考虑涨落和回水影响的权重系数。

【例12.3】 在长江中游控制站螺山水位流量关系分析中,七里山—螺山段落差为ΔZ1,螺山—龙口段落差为ΔZ2

根据1954~1998年实测水位流量资料,通过计算机优选,使历年Z—Q拟合较佳,得到其参数为A=0.67、B=0.33、α=0.8。

有了A、B、α,可作出各年Z—Q关系,然后即可通过流量单值化变化的逆变化,由螺山站水位通过查七里山—螺山、螺山—龙口水位相关线,得出各相应站水位及ΔZ1、ΔZ2。再由查出的反映各站水位平均情况的数值,计算螺山水位为Z时的螺山流量,由此将其转化成能够反映螺山站平均情况的综合Z—Q关系线图(12.3)。最后按裁弯前、裁弯后分时期推求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就能从中分析出螺山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2)以下游顶托水位(流量)为参数的一簇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受下游顶托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除了与上游流量有关系,还与下游水位有关,即

式中:Q为流量,m3/s;Z为设计断面水位,m;Z为下游水位,m。

根据水力学中的抗阻模数不变的假说,与略去惯性项后的动力方程,可有

假定河段水流为恒定非均匀渐变流,将上式对水位积分得控制曲线方程

图12.3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分析图

式中:Z、Z分别为河段上、下断面水位,m。

【例12.4】 在三峡水利枢纽设计中,采用宜昌站1956年综合单一水位—流量关系和沿程水位站的水位资料,按上式分段绘制控制曲线作为工作曲线。以葛洲坝坝前水位Z为起始水位,给定一组流量值Q,用工作曲线可推得三峡坝址处以葛洲坝坝前水位为参数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簇Q=f(Z,Z)。

为了进一步检验推算的坝址水位流量关系线,还选用了葛洲坝蓄水后南津关至三斗坪间10个实测大断面,应用地形资料作控制曲线,推算出坝址水位—流量曲线簇,以之与应用水文资料拟定的水位—流量曲线簇作分析比较。由于70000m3/s以下的曲线部分,有可靠的实测资料作依据,该曲线簇具良好的计算精度。因而确定采用经检验修改后的坝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以葛洲坝坝前水位为参数的三斗坪水位—流量关系如图12.4所示。

图12.4 葛洲坝建库后三峡坝址水位流量关系

(3)顶托、涨落率改正法。顶托作用和河槽壅水作用使设计断面水位抬高,可对其进行顶托影响改正,方法是对各支流顶托流量进行加权处理,再与设计断面实测流量相加,以消除顶托影响。

式中:Qn为设计断面无顶托影响的流量,m3/s;Qm为设计断面的实测流量,m3/s;qi为下游河段各级支流相应顶托流量,m3/s;ki为各支流顶托系数;i为支流序数。

(4)起涨水位参数法。当发生连续多次洪峰时,水位—流量关系出现复式绳套,每次绳套的轴线逐渐左移,经涨落率改正、顶托改正的流量还不能完全反映水位—流量关系的这种特性。根据洪水过程的起涨水位为参数定线,能较好地反映中下游平原河流高水部分水位与流量的关系。图12.5为按洪水过程的起涨水位为参数所拟定的一组曲线簇。

图12.5 以起涨水位为参数的螺山水位—流量关系

12.4.1.4 受冲淤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拟定

河道冲淤变化的类型很多,从冲淤发生时间的持续性可分为经常性冲淤和偶然性冲淤;从冲淤前后纵横断面变化情况分为普遍冲淤(图12.6)和局部冲淤(图12.7);还有涨落水前后河道断面大体相近,而在洪水过程中发生冲淤,有的是涨冲落淤,有的则是涨淤落冲,冲淤数量往往随洪水地区来源、季节而不同,情况甚为复杂。在有实测资料的河段,各种冲淤条件的流量计算,视冲淤的条件不同,可用改正水位法、导向原断面法、临时曲线法等修正。

图12.6 普遍冲淤

图12.7 局部冲淤

一般而言,断面冲淤后,河床糙率及水面比降等水力因素如何变化,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基本方法就是利用实测水文资料,建立H—I1/2/n关系(图12.8),当冲刷后的断面和水力因子I1/2/n求出后,受冲刷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即可求得。

图12.8 某水文站H—I1/2/n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