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个问题:客家到底有没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或社会风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倒很可能形成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和三明,所以上述情况也是客家人比沿海地区居民更崇文重教的一个最近的例证。当然,我们说客家人确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层面去探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风气的明证。......
2023-08-23
前文已论及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的习俗,但这习俗并非自古如此。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明中叶以前的客家历史,所见情形则与崇文重教风气毫不沾边。南宋庆元年间修成的《临汀志》,是现存最早一部客家地区的州级方志。其《风俗形势》篇记载道:
汀,山峻水急,习气劲毅而狷介,其君子则安分,义励廉隅,耻为浮侠;其小人则质直果敢,不以侈靡崇饰相高……服用无华……轻生尚武。
而嘉靖《汀州府志》据旧籍追述唐代汀州风俗,乃是“狭隘荒陋,轻生尚武”[22]。可见唐代汀州尚未开化,宋代虽得到初步开发,但民风仍是“劲毅”“狷介”“质直”“果敢”“轻生”“尚武”诸端,根本谈不上崇文重教的传统。
宋代以前,赣南也以“荒翳”著称。王安石《虔州学记》曰:“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所谓“铜盐之贩道”,指的就是走私潮盐的必经之道。而“椎埋、盗夺、鼓铸之奸”,就是结伙武装走私潮盐的“汀赣贼”。说明北宋时赣州士大夫阶层虽已接受儒家教化,但下层民众接受教化尚浅,他们加入“汀赣贼”队伍或以各种形式支持“汀赣贼”,是很普遍的现象。其时赣州一般百姓的打扮是“男子布袍,女子椎髻”[23],“椎髻”是百越民族的典型发式,看来北宋赣州还存在较浓厚的蛮风。直到南宋,李太初《赣州学记》仍曰:“风气错糅,人多劲健尚义。”所谓“人多劲健尚义”,与后世方志追述的“悍劲伉健,犷讦好斗喜争”[24]是同一个意思,与汀州风俗的“劲毅”“狷介”“轻生”“尚武”基本相同。
但宋代是赣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风气错糅”,就是同时含有各种风气,礼乐教化之风是其中之一,并渐渐强劲起来。作为礼乐教化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赣南在科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共考中218名进士,另加特奏名51人,总计为269人,远远高于汀州的161人(进士60人,特奏名101人),更远远高于粤东客地(含梅州、兴宁、长乐)的17人。[25]像“九子七成才”“四曾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一类的科名佳话也接连出现。[26]虽然,比起全国的先进地区,甚至比起江西的其他较发达地区,赣南的经济和文教还是相对落后的[27],但对于文教的重视,赣南却一点都不比别的地区差。人们常说:北宋中叶理学中濂学的鼻祖周敦颐及其他理学名家赵汝愚、程珦等相继在赣南为官,程珦还让他的两个儿子程颐、程颢拜周敦颐为师,跟他研习学问,“伊洛文献之传,渊源实肇于此”,即二程创立理学中洛学一派的基础是在赣南奠定的。而后文天祥又根据理学关于民族大义的思想在赣州举兵抗元,说明江西是创造、传播和实践理学的模范,赣南尤其是理学的重镇。[28]
以上说的是学术研究和传播,就一般教育来说,北宋以来赣南士民对于办学的重视也是很突出的。石城县温革兴学是一个典型事例。温革自身仕进失利,便一心扑在子孙的教育上,他于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创办了柏林书院,建讲学堂数十间,又根据国子监藏书的书目购进了大量书籍,建楼收藏,“孜孜以教子弟”,因而为乡民树立了读书好学的风气。对于此事,当时名臣吉州人李觏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应邀写了《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说:
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29]
意思是说温革建书楼、创书院,潜心教育子弟,是合乎圣人之道的大事业,这样努力下去,可以养成邻里乡党读书好学的风气,可以培养出很多人才,可以使文教暂时落后的虔州慢慢赶上先进的吉州。
从官学方面说,虔州州学本来很简陋,州人愿意拿出私财加以扩建和完善,经过21年的不懈努力,至治平元年(1064),在前后两任知州的支持下,终于选择州治东南宽敞地方改建了州学,使得“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湢,莫不有所,又斥余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30]。而同一时期的南安军军学也搞得很像样,其地“儒术之富,与闽、蜀等”,其军学“甲于江西……为屋百二十间,礼殿讲堂,视大邦君之居。凡学之用,莫不严具。又以其余增置廪给,食数百人”[31],学校规模建得如此大,设备如此齐全,受到大文豪苏东坡的称赞。这一切,都是在赣南士民重视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由此看来,赣南的崇文重教风气在宋代已初步形成,其官学和书院的兴盛及科举成绩的进步,是崇文重教风气结出的硕果,其科举成绩与全国及江西其他地区的差距,则可由崇文重教风气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步得到解释。
闽西在宋代的发展远逊于赣南,文化落后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方志所载风俗情况来看,直至元代,汀州仍是“君子质直好义,而恬于进取,小人愿悫少文,而安于勤劳”[32]。说白了,就是其时汀州人在科举上没有什么成绩,出来做官的很少,一般民众缺少教化,只知道为了温饱而胼手胝足地拼命干活。从时人的诗文来看,本书第二章第四节引述过的《过汀州》诗很有代表性,诗中对汀州的风貌作了这样的描述:
荒山无寸木,古道少行人。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闾阎参卒伍,城垒半荆榛。万里瞻天远,常嗟梗化民。
如我们前文所考,此诗作于南宋末年。可见在宋元之际士大夫眼中,汀州的基本面貌是僻远荒榛,百姓桀骜梗化,以故常常劳师征剿,战事连绵,四野多垒,居民中军卒的比例很高,与《临汀志》概括的“轻生”“尚武”“好斗”“喜争”之风俗是一致的,而与后来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面貌大异其趣。
从宋代汀州与福建其他地区的比较,也可知汀州客地的文教落后于非客家地区。据林拓的研究[33],宋代福建的进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但各地的进士分布极不均衡。就现有传世登科录的进士资料分析,南宋初绍兴十八年(1148)福建的进士分布,福州有55人,兴化军17人,泉州15人,建州13人,南剑州6人,邵武军5人,漳州2人,汀州仅有1人;而南宋宝祐四年(1256)的福建进士分布,福州26人,兴化军12人,建州12人,泉州7人,南剑州4人,邵武军3人,漳州2人,汀州竟无一人。就整个南宋时期而论,福州进士有2249人,泉州892人,兴化军518人,建州509人,南剑州315人,漳州185人,邵武军88人,汀州23人。当时福建东部的福州、兴化军、泉州等沿海地区和西部的建州、南剑州等较早开发地区,文教都很进步,科举成绩相当可观,所谓“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34],耕读结合、耕读传家之风已然形成。但日后成为纯客家地区的汀州,以及杂有相当数量客家人的漳州,科举成绩如此不堪,恰恰反映出这两地当时经济和文教的落后,还是“蛮荒”之地,离崇文重教之风的形成还远着呢!
粤东客地的开发又落后于赣南和闽西。北宋初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载粤东的循州(大致包括今河源地区和梅州地区的兴宁等地)“人多僚蛮,妇市,男子坐家”,说明其时粤东还是少数民族的天下,蛮风炽盛,尚未成为客家区域。而南宋中叶成书的《舆地纪胜》,在述及粤东风俗时写道:
郡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藉汀赣侨寓者耕焉。[35]
南宋时梅州经济和文教处在这么落后的状况,怎么谈得上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
元代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受到很大破坏,各地经济和文教多有衰退。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是抗元的重镇,坚持抗元的时间最久,社会遭受破坏尤甚,从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可知,当时这一带方圆数千里均为丘墟,很长时间不能恢复元气。自外地新迁入的居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未遑在文教上发展,元朝统治者又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把赣闽粤边的客家人列为南人,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序列的最末一等,采取一系列压制和歧视措施。故元代客家人的科举成绩一落千丈,赣南竟无一人中进、中举,汀州进士仅得3人,梅州得2人。[36]凡此都说明,元代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出现了重大倒退现象,文教摧残,生民涂炭,更无所谓崇文重教。
有关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
先说第一个问题:客家到底有没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或社会风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倒很可能形成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和三明,所以上述情况也是客家人比沿海地区居民更崇文重教的一个最近的例证。当然,我们说客家人确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层面去探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风气的明证。......
2023-08-23
至此,笔者的客家源流融合说趋于成熟,这样的观点,将作为本书论述客家源流的主导思想。关于客家来源的理论问题既明,现在可以讨论客家民系的界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95年我在《客家源流新探》一书中给出的客家界定:“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另外,从逻辑上说,首先必须明确“民系”的含义,然后才谈得上“客家民系”的界定。......
2023-08-23
一个民系或一个族群的人文性格,实际上就是区分此族群与彼族群、此民系与彼民系的文化特点。因此,多山的环境、山地农耕的生存方式及多民族多族群间的长期斗争融合,是客家人文性格由以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我们认识和讨论客家人文性格的理论前提。......
2023-08-23
但后来又加上了保佑妇女早生贵子,保障合坊村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等神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花神花神是赣南客家人的生育之神,受到青年男女特别是年轻妇女的虔诚祀奉。瑞金县城南乌仙山上的花神庙,供奉的是约一米高的一男一女两个菩萨,分别叫花公和花母。或许赣南民间把历史人物成神的康王与某位或某些杂有密宗色彩的神祇混为一谈,塑造出好色的二康王形象。......
2023-08-23
关于客家山歌的特点,可从文学、音乐和演唱方式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内容来看,客家山歌乃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举凡劳动生活、婚姻爱情、人生遭际、戏谑娱乐、革命运动等,都在客家山歌中得到反映。但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最重要的无疑是爱情山歌。那些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名篇,基本上是歌唱爱情的。兹以闽西客家山歌为主,对客家男女恋爱各个阶段、各种情状的山歌作一巡礼。......
2023-08-23
莘七娘又称“圣七娘”,是流行于旧时汀州北部明溪、清流、宁化、长汀一带的女神。原先的墓前旧室,则被称为祖庙。其实闽西客家地区另有一个圣七娘,又称“五道圣七娘”,或灵顺夫人,在五代王闽永隆间创封,北宋景德中与无境王、灵祐将军合为一庙,绍圣间重修,崇宁间赐庙额,后各坊皆有庙食。但同属于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女神这一点则是一致的。其时闽西和粤东社会动乱不断,江宽山弃儒学武,练就一身好武艺。......
2023-08-23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问世,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的观点流行之后,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的观点勃兴,大有成为定论之势。凡此种种,无非是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的不同表述罢了。......
2023-08-23
元代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的发展壮大,还得益于“汉人”或“汉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调戍闽粤赣边的淮军就地复员入籍。这两部分人的融入,对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帮助最大,福佬民系次之。如前所述,这里所谓“汉人”“汉民”是旧金国境内的民众。宋元之际兵燹造成的人民死亡和流离,是空前的。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