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问世,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的观点流行之后,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的观点勃兴,大有成为定论之势。凡此种种,无非是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的不同表述罢了。......
2023-08-23
关于客家山歌的特点,可从文学、音乐和演唱方式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所谓文学,包括内容、语言、结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等,本文即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论述。至于客家山歌在音乐和演唱方面的特点,则指其调式、旋律、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和演唱场合等因素,本文不作过多探讨,仅在与源流有关时稍予涉及。
从内容来看,客家山歌乃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举凡劳动生活、婚姻爱情、人生遭际、戏谑娱乐、革命运动等,都在客家山歌中得到反映。但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最重要的无疑是爱情山歌。那些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名篇,基本上是歌唱爱情的。歌者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在艰辛劳动之余,用山歌一吐郁积或燃烧在心中的情和欲,天真而又直率。兹以闽西客家山歌为主,对客家男女恋爱各个阶段、各种情状的山歌作一巡礼。
在男女初识阶段,男方爱慕女方,用以试探对方心意的山歌,如:
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
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女方出于慎重,同时因为娇羞,迟迟没有开口。这时男方就会再送过一首山歌,进一步试探和撩拨女方:
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恋妹妹咁刁。
铁打荷包难开口,石头破鱼唔似刀。
其实女方也已有情,只是难于贸然表白,她就用山歌婉转地诉说自己的心情:
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
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
这样一来二去,双方互相有了了解,心中情意渐浓,姑娘便敞开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情郎:
十八亲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红。
牙齿赛过高山雪,眉毛赛过两只龙。
于是双方互表心迹,男方唱道:
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
女方唱道:
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
亲哥好比杨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进而是双方互赠定情礼物,也用山歌表达。女方送的是亲手编织的草鞋,新颖的式样,绵密的针脚,蕴涵着姑娘的浓情蜜意:
郎有心来妹有心,做双草鞋打钩针。
鞋面斜起胡椒眼,鞋底打起鲤鱼鳞。
男方送的是特地新买的凉笠,寄托着小伙子对姑娘真切的关心:
新买凉笠四块绸,送给老妹抵日头。
遮得日头挡得雨,唔怕大风吹烂绸。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之间总是希望长相守,一刻也不分离,这样的心情和誓愿,也用山歌唱出来:
春天里来插菜秧,妹妹好比月光光,
阿哥好比星子样,夜夜陪妹到天光。
客家妹子大多是直性子,她们追求爱情直爽、热烈,不喜欢畏怯迟疑、遮遮掩掩。你听,汀江岸边浣衣的客家妹子唱得多么豪爽大方:
你要莲花快向前,你要恋妹莫挨延。
世间只有船泊岸,冇曾见有岸泊船。
正在汀江中弄潮的客家小伙子同样是急性子,你看他竹篙一点,船儿箭一般朝岸边驶来,汀江上立即回响起他热情幽默的歌声:
撑船撑到大路边,唔晓老妹要搭船。
妹要搭船开句口,[3]哥立即就泊船。
客家妹子认准了心上人,就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爱得缠绵、执着、死去活来。你听这首山歌:
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岭中百年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边长生藤,
树生藤死永唔离,藤长树生万万年。
这首歌热烈、朴实,甚至带点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爱情的信守和追求,在闽粤赣边客家各地都有流传。下面两首山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流传于闽西上杭等地:
郎有情来妹有情,两人有情真有情;
两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挂壁不丢情。
生也魂[4]来死也魂,死哩两人共墓坟;
周年百日共碗酒,纸钱烧落两人分。
麻衣挂壁、扫墓时烧纸钱、设酒祭奠等都是闽西客家的民俗,歌中将这些民俗事象吸收进来,又巧妙地运用“九十九”“麻衣挂壁”“共碗酒”“两人分”[5]“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等民间象征永恒和友好的词语,反复渲染双方生生世世恩爱相守的感情,拥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
还有一些客家山歌歌唱的是特殊情况下的爱情,例如两人发生了婚外情,受到宗族势力的阻挠和压制,血性的客家妇女唱出了下面这样激愤而无畏的山歌:
花钵肚里种海棠,唔怕雪来唔怕霜。
唔怕两家人来管,只怕两人无来往。
话哩爱连就爱连,唔怕叔公在面前。
十二张刀架上颈,血水淋身也爱连。
表现婚外恋情而由男性唱出的山歌,如:
扇子拨来圆叮当,你夫打你我痛肠。
一心都想来去救,恐怕雪上又加霜。
有的山歌只是描写性欲,如:
桐子打花无叶开,叔系嬲连一回来。
乳姑[6]唔是银打个,裤头唔使钥匙开。
这样的歌词,在有浓厚封建思想的人看来,不免鄙俗之讥,但却是客家下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
从语言风格看,客家山歌使用的语言通俗、直率、形象、朗朗上口,感情奔放、富于想象,常以俗语俚语入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大多来自下层民众的口头用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章句结构上多数是七言四句,但比较自由,可以变通,例如首句变为三字句:
啊妹妹!左右两目去那来?上厝[7]寻到下厝转,目汁流来扫唔开。
有情妹!日夜记郎我也知。唔得变成蝴蝶子,飞过花园嬲一时。
有的更是成为夹杂各种句式的“混言体”山歌,如:
凄苦凄,()冷天着了热天衣,九冬十月没被盖,咁寒酸,盖蓑衣。上条埂子下条岗,輋地番薯系怕霜;十八阿哥吂娶妻,恰似穷人挨饥荒。
又如:
深山竹子黑乌乌,唔曾嫁到好丈夫。唔曾共桌食过饭,唔曾意愿睡一铺。莫思想,思想萝卜根又长,萝卜根哩食瘦地,思想好郎命唔长。
灵活自由的章句结构自然是服从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客家山歌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例如赋、比、兴手法和双关语方法等。其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是大量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双关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有明比(明喻)、暗比(暗喻)、借喻、讽喻等多种形式,把比较抽象的道理或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在比喻中,被比的事物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叫做喻体。明喻是指,使用明显的比喻词“好像”“好比”“当得”等,如:
生爱连来死爱连,唔怕官司在眼前。
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
妹子好比一盆花,唔曾畀人端过家[8]。
天晴会水荫[9],日辣会脱衫遮。
在这两首山歌里,本体(杀头、妹子)、喻体(风吹帽、一盆花)、比喻词三要素齐备,是为明喻。但也有不出现比喻词的情况,如:
哥系[10]桂花妹系菊,任人去讲也清香。
这里以桂花比情哥,菊花比情妹,用判断词“系”作比喻词相连接,明明在打比方却又不明说,是为暗喻。借喻法则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表面上把喻体当做本体来说,如:
一朵红花在水中,想去探花水又深;
因为探花跌落水,纵然浸死也甘心。
歌中把花当做人来说,是为借喻。[11]此外还有两句之间不出现比喻词的句与句之间的比喻,这种形式的比喻一般出现在山歌的开头第一、二句。如江西于都高陂山歌《天远迢迢难得来》:
山歌好唱口难开,林擒好吃树难栽,
哥哥住得这样远,天远迢迢难得来。
歌中实际上是以“林擒好吃树难栽”来比方难以开口唱出这首山歌。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比喻的大量运用,使客家山歌有语言活泼、凝练,形象生动、丰满之特点。而谐音双关语的运用,则使客家山歌更婉转、含蓄、幽默。细分起来,双关效果的实现,有利用谐音、谐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或者音近意不同来达到意义双关等形式。这里且不去讨论具体的双关手法,先看一首流传于江西上犹县寺下使用双关语的山歌实例——《总想留郎同间屋》,以见其概。
竹子晒衫叶要除,烂张纸牌唔相糊;
米升穿底量唔得,总想留郎同间屋。
传说这首山歌是从前一位美貌聪慧的姑娘所唱。当时有叶、张、梁、刘四位男子向她求婚,他们都是大户人家。姑娘通过短暂的交往后选中了姓刘的青年,但又不好让其他几位当面感到难堪,就即兴编了这首山歌。歌中“量”“留”是“梁”“刘”的谐音,“叶要除”“烂张纸牌”“量唔得”诸句分别婉拒叶、张、梁三位求婚者,局内人知其意而又不碍面子,“留郎同间屋”一句表达了对刘姓求婚者的应允,含蓄而得体。如此十分巧妙地应用双关手法,深受人们欣赏而广为流传。[12]
据上可知,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往往是为了表达想说而难于直说的内容,著名的例子还可举出流传于广东兴宁的《榄树打花花榄花》:
榄树打花花榄花,郎就榄上妹榄下。
掀起衫尾等郎榄,等郎一榄就回家。
这首山歌表面的意思是一位姑娘看到一位小伙子在树上采橄榄,要求小伙子送一棵橄榄吃,并在树下掀起衣襟等着接小伙子扔下的橄榄,接到后就回家。但在客家方言中,橄榄的“榄”与以手相抱的“揽”同音,从谐音双关的角度来看,其隐含的意思却是多情的妹子希望小伙子热烈的搂抱,等着与小伙子相互搂抱着回家。正因为如此,这首山歌历来备受争议,有人责备歌中的妹子轻薄冶荡。殊不知,“客家歌谣一贯的传统就在于以乡民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并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的,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的,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生命的冲击。在一个宗族势力十分强盛的地区,个体的生命欲求是普遍受到压抑的,那么,对个体欲望的满足最高表现形式只能是审美的。就这个意义上看,赣南、闽西歌谣的内在精神特征就是吟咏男女情爱,恋爱是其普遍而永恒的主题,调情几乎是它的本质特点。对恋爱的鼓吹,色情的露骨描写,在爱情得不到正当满足的客家乡土社会中,它作为一种民间传统隐匿于正统秩序之下,往往对封建秩序和道德构成了猛烈抗议和破坏”[13]。而这正是客家山歌的特色,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
有关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问世,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的观点流行之后,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的观点勃兴,大有成为定论之势。凡此种种,无非是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的不同表述罢了。......
2023-08-23
至此,笔者的客家源流融合说趋于成熟,这样的观点,将作为本书论述客家源流的主导思想。关于客家来源的理论问题既明,现在可以讨论客家民系的界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95年我在《客家源流新探》一书中给出的客家界定:“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另外,从逻辑上说,首先必须明确“民系”的含义,然后才谈得上“客家民系”的界定。......
2023-08-23
但后来又加上了保佑妇女早生贵子,保障合坊村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等神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花神花神是赣南客家人的生育之神,受到青年男女特别是年轻妇女的虔诚祀奉。瑞金县城南乌仙山上的花神庙,供奉的是约一米高的一男一女两个菩萨,分别叫花公和花母。或许赣南民间把历史人物成神的康王与某位或某些杂有密宗色彩的神祇混为一谈,塑造出好色的二康王形象。......
2023-08-23
先说第一个问题:客家到底有没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或社会风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倒很可能形成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和三明,所以上述情况也是客家人比沿海地区居民更崇文重教的一个最近的例证。当然,我们说客家人确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层面去探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风气的明证。......
2023-08-23
元代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的发展壮大,还得益于“汉人”或“汉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调戍闽粤赣边的淮军就地复员入籍。这两部分人的融入,对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帮助最大,福佬民系次之。如前所述,这里所谓“汉人”“汉民”是旧金国境内的民众。宋元之际兵燹造成的人民死亡和流离,是空前的。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2023-08-23
一次就有万人以上江淮汉人入闽,王氏以之为基础建立政权,自居节度使,后为闽王,各级文武官员也多江淮之人[103],是这批南迁汉人人数既多,又掌握了军政大权,居于统治地位,其对福建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想而知。北人与闽人的大量通婚,对于移民与土著的融合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08-23
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71]刘丽川在上述曾、刘二位的观点发表之后,对客家称谓出现的背景、地域和时间作了系统的论述。有了这一条史料,我们把前引《永安县志》和《长宁县志》记载中“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理解为明末甚至更早,应是没有问题的。......
2023-08-23
在客家地区,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两大部分,“田”一般种植粮食作物,“地”是园地,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在园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山地经营的经济林木中,则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要,分述如下:苎有种于山与种于园地两种。蓝是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一种极重要的经济作物,分大蓝、小蓝两种。......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