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从基本住区向赣西北的迁徙,其背景与向四川迁徙大体是一致的。接受移民的县份,以修水和铜鼓两县为主。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知州班衣锦奉旨向闽、广及赣南发出招帖,以减轻租税、垫给牛种等优惠条件,吸引各地乡民前来垦荒。......
2023-08-23
猎神 狩猎在客家先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猎神也就成了客家人的主要信仰对象之一。据学者调查,猎神或称“射猎先师”,其象征往往是溪岸边陡立的石壁。如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家人社区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
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家人社区有一半以上的村子有“猎射先师”,其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131]当然也有把猎神人格化,塑成英俊威武的猎手形象的情况,笔者在某山区就看到这样的猎神,高大威猛,手持长枪,身后跟着一只猛虎,令人一见即肃然起敬。
客家人的猎神信仰,与畲族的猎神信仰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这两个族群有很相似的居住环境和相似的生活经历,都具有注重狩猎的必要和可能。
蛇神 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闽”字曰:“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赣闽粤交界区域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故在他们的神灵世界中,既有威猛的蛇王,又有亲切的蛇郎君。
如在汀州,故老相传,“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意思说在还没有设立汀州的时候,当地的土著居民已有崇拜蛇神的庙宇了。其中比较著名的,长汀县南八十里有灵蛇山;州城子城内佑圣堂左侧有灵蛇庙,长汀县平原里溪边有腾蛇寺;汀江上有蛇王滩,蛇王滩前有块大石像个香炉,称为“蛇王石炉”,这些都是客家人自古崇蛇的遗迹。
现在人们常说的蛇王宫,建在长汀县城西门罗汉岭上,正殿供奉一尊蛇王菩萨,形象奇异,方脸丰颐,双目圆睁,虎牙外露,右手高举一柄石锤,左手握拳据案,威风凛凛地端坐于一方岩石上。岩石正面雕刻一只大蟒蛇,仿佛刚从洞中窜出,屈曲盘绕,张口吐舌。两旁分立两位护卫神,披发跣足,手握石刀、石斧,酷肖远古时期闽越族先民的打扮。
在客家人心目中,威猛的蛇王是正义的象征。它清明公正,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排忧解难。人们遇到争执纠纷,在官府无法得到公正解决,就到蛇王庙赌咒发誓,蛇王都会一一为之判断分明。故蛇王宫大殿前有联云:
自古正邪同水火,于今是非辨分明。
据说,奸邪之人慑于蛇王的威名,做了亏心事不敢到蛇王宫去,因为见到蛇王就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所以客家人遇到争执时,一方提议:“你敢到蛇王宫去发誓吗?”另一方若不敢去,自然就输了。
“蛇郎君”是蛇身的另一种形象。汀州古老传说,蛇郎君是位勤劳、善良的田舍郎,辛勤地耕种着一片山园,并赢得了邻村猪屎公善良美丽的三姑娘的芳心,战胜了邪恶的大姐、二姐的破坏,建立了美满幸福的生活。[132]在这里,蛇神成了客家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蛇和人相恋相爱,彼此完全融为一体了。
平和县三平山又有蛇使者公,是三坪祖师的陪祀神,以蛇使者公香炉灰治病之俗在漳州百姓中广为流传。平和县历史上曾是畲族和客家人的聚居区,蛇使者公崇拜当初也可能是客家人的信仰,至少是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共同信仰。另外,客家妇女头上插的蛇形簪,也是客家人崇蛇观念化为生活习俗的一种表征。
公王和社公 公王和社公是客家社区最常见的乡土神明,职司守护本乡本村或本地头的平安吉利,实际上就是其他地区所说的土地神。但公王与社公的庙宇位置、布置和功能又微有不同。
在闽西客家社区,公王和社公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公王有福主公王、石猛石固公王、民主公王、把界公王等;社公则有社令真官、社公、大伯公等等。公王的神位当地人称作神坛,都设在村落的水口,面朝溪流。旧时的神坛一般为一间小房子,砖瓦结构,正面开口,里面竖着一块石碑,正中刻着“敕封某某福主公王神位”,两旁则分别书有“文班”“武列”,屋宇刻有对联,屋前有石板祭台,祭台前面放神灯一盏,上用石块作雨披挡雨。神坛的前后一般有高大的枫树、樟树、檀香树、细叶莲树、鸡目珠树等。社公的神位通常也设在水口,一般离公王不远,但更靠近村落边缘,各种设置也与公王神坛大体相同。
有的村落既有公王,也有社公。有的村落则是有公王无社公,有社公则无公王。有的村落二者合而为一。公王或社公神坛、祠屋的对联,通常写的是:
赐福隆康求财福,御灾捍患感必通。
对联反映村民对公王和社公的基本要求,是既能御灾捍患保平安,又能保佑发财致福得兴隆。要具有这样的神功神性,必须威猛孔武,所以有一种称为五显公王的,祀奉华光大帝,其神附会为封神演义里形象威猛神通广大的杨戬,长有三只眼睛,右手托着金印,真够威风凛凛的。有的则附会为某一历史人物,“龙源公王”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广东梅县松源,有座“龙源宫”,供奉“龙源公王”,信仰圈涵盖闽粤赣三省九县方圆几百里的客家人。“龙源公王”共有三人,指的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钟氏三兄弟(友文、友武、友勇)。传说友文、友勇二人为宋英宗时进士,神宗时,友武亦登进士。三人俱参与王安石变法,后被罢职归田,相继而逝。宋徽宗时,三兄弟“显灵”灭五凤楼火;后金人入侵,又“显灵”助战,大败金兵。朝廷感其迭次显灵救驾,功勋卓著,遂“敕封龙源助国公王”。象洞乡人因三人事母至孝,事国精忠,遂兴建“龙源宫”庙以奉祀。[133]后来一次水灾,公王塑像不幸冲至粤东松源河边、圆岭山麓下,幸被渔民打捞上来,本想送返象洞,无奈搬移不动,又观其屡屡“显灵”,便募资就地起庙。此后,三省九县客民均到此地进香,逢年过节,把公王像抬到各村巡游,祈求庇护。
吉祥哥 吉祥哥是基于生殖崇拜观念形成的一种地方神祇,功能是保佑妇女生育。客家地区许多观音庙或妈祖庙里,都有吉祥哥作为陪神,其神塑像一般为身高尺余、身穿红底花衣、着开裆裤的男童,石刻、泥塑、木雕皆可。据说妇女向他拜祷,并摸其生殖器,刮下生殖器上的一些粉末回家冲药服饮,即可有孕,生出“胖阿哥”。显然,这是古代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一种遗风。在一般寺庙里,吉祥哥通常置在观音、弥勒菩萨之侧,在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里,吉祥哥则成为妈祖的陪神。而妈祖在闽西也被信众赋予庇佑生育、保婴护赤的功能,所以很多求子者都争着来向妈祖拜祷,然后才向吉祥哥拜祷。[134]上杭县麒麟山上的石笋,也因形似男性生殖器而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至今仍有不少婚后久未生育的妇女,来此膜拜,虔诚地抚摸石笋,祈求赐予子女。[135]此类与生殖崇拜相关的神明在客地还有许多,其崇拜活动至今还颇为流行。
有关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
客家人从基本住区向赣西北的迁徙,其背景与向四川迁徙大体是一致的。接受移民的县份,以修水和铜鼓两县为主。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知州班衣锦奉旨向闽、广及赣南发出招帖,以减轻租税、垫给牛种等优惠条件,吸引各地乡民前来垦荒。......
2023-08-23
至此,笔者的客家源流融合说趋于成熟,这样的观点,将作为本书论述客家源流的主导思想。关于客家来源的理论问题既明,现在可以讨论客家民系的界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95年我在《客家源流新探》一书中给出的客家界定:“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另外,从逻辑上说,首先必须明确“民系”的含义,然后才谈得上“客家民系”的界定。......
2023-08-23
一个民系或一个族群的人文性格,实际上就是区分此族群与彼族群、此民系与彼民系的文化特点。因此,多山的环境、山地农耕的生存方式及多民族多族群间的长期斗争融合,是客家人文性格由以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我们认识和讨论客家人文性格的理论前提。......
2023-08-23
先说第一个问题:客家到底有没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或社会风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倒很可能形成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和三明,所以上述情况也是客家人比沿海地区居民更崇文重教的一个最近的例证。当然,我们说客家人确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层面去探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风气的明证。......
2023-08-23
但后来又加上了保佑妇女早生贵子,保障合坊村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等神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花神花神是赣南客家人的生育之神,受到青年男女特别是年轻妇女的虔诚祀奉。瑞金县城南乌仙山上的花神庙,供奉的是约一米高的一男一女两个菩萨,分别叫花公和花母。或许赣南民间把历史人物成神的康王与某位或某些杂有密宗色彩的神祇混为一谈,塑造出好色的二康王形象。......
2023-08-23
关于客家山歌的特点,可从文学、音乐和演唱方式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内容来看,客家山歌乃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举凡劳动生活、婚姻爱情、人生遭际、戏谑娱乐、革命运动等,都在客家山歌中得到反映。但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最重要的无疑是爱情山歌。那些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名篇,基本上是歌唱爱情的。兹以闽西客家山歌为主,对客家男女恋爱各个阶段、各种情状的山歌作一巡礼。......
2023-08-23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问世,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的观点流行之后,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的观点勃兴,大有成为定论之势。凡此种种,无非是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的不同表述罢了。......
2023-08-23
特别是关于客家文化的渊源,有的强调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有的认为客家文化中有很多南方民族文化因素。这些歧见,部分是因各人学养不同所致,有的却起因于各自所关注的是客家文化的不同层面。这就牵涉到客家文化的结构问题,也牵涉到重视客家文化的分层现象,从不同层面观察和认识客家文化的问题。以此而论,客家文化的整体性质也是不断进步的。思想与价值又称心态文化层,具体可再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