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七娘又称“圣七娘”,是流行于旧时汀州北部明溪、清流、宁化、长汀一带的女神。原先的墓前旧室,则被称为祖庙。其实闽西客家地区另有一个圣七娘,又称“五道圣七娘”,或灵顺夫人,在五代王闽永隆间创封,北宋景德中与无境王、灵祐将军合为一庙,绍圣间重修,崇宁间赐庙额,后各坊皆有庙食。但同属于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女神这一点则是一致的。其时闽西和粤东社会动乱不断,江宽山弃儒学武,练就一身好武艺。......
2023-08-23
三霄仙娘 三霄仙娘是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主要职司是保佑孩子免发天花,是痘神。但后来又加上了保佑妇女早生贵子,保障合坊村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等神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在赣南,对于三霄仙娘的崇拜比较普遍。赣州东郊七里村的仙娘庙,供奉的主神就是三霄仙娘。瑞金县城也有两座仙太庙,“都是祀奉圣母宫里的凌霄、碧霄和琼霄三位仙太”[105]。
按三霄仙娘原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描绘的三位女神,她们本是一座仙岛上的三位仙女,参加商周战争,死后被姜尚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掌混元金斗,操仙凡转世生育大权。而在民间传说中,混元金斗实为人间马桶,因此“三霄”又兼有厕神的职司。又据村民所述,七里村仙娘古庙之地,原先是观音阁,其阁为二层建筑,“上祀大士,下祀天后”[106]。而仙娘庙“三霄”姐妹座位上方原悬挂着“天花圣母”牌匾。有学者据此推测,“如果说,仙娘庙最早祭祀的是天妃的话,那么就存在着一个‘三霄’与天妃的替代关系”[107]。我们认为,仙娘庙中的“天花圣母”匾,可能是由“天上圣母”脱胎而来,因为村里曾深受天花流行之害,村民们祈求仙娘保佑孩子们治好天花之疫,遂仿“天上圣母”之制,给痘神带上了“天花圣母”的桂冠。仙娘古庙建在原观音阁旧址上,阁中祀观音和天妃,信众原先崇拜的观音和天妃妈祖的功能也可能转到新建仙娘庙的神明身上。准此而言,村民们崇奉的仙娘,实际上叠合了观音、妈祖和三霄仙姑(云霄、琼霄、碧霄)、厕神紫姑等多位女性神明,是村民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融合多种菩萨、仙姑创造出来的神明。
花神 花神是赣南客家人的生育之神,受到青年男女特别是年轻妇女的虔诚祀奉。瑞金县城南乌仙山上的花神庙,供奉的是约一米高的一男一女两个菩萨,分别叫花公和花母。女菩萨怀里抱着数个小孩,庙门两侧的对联写的是:“万悦千欢贵寿无极,五福四利喜庆大来。”形象地彰示菩萨管的是人间生育功能,“因而对已婚不生者,生女不生男者,以及小孩生下来多疾病、多灾难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花神会(庙会)行会日期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日。这几天从县城到乌仙山的路上,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朝圣者中虽不乏夫妻配对的青年男女,但多数是中青年妇女。也偶有老年妇女代替她们的子孙儿媳求神或还愿。”[108]
斗母 又称斗姥、斗姥天尊,本是道教所崇奉的先天元始之阴神,其法相象征道教视为最高根本原理之“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斗姥神功巨大,“登宝座以救度众生,持宝杵以降魔御患,执弧矢以救劫消灾,振法铃以济人度鬼”,在道教众神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在赣南民间,或许是由于斗母一个母字,又是道教定义的“阴神”,在人们心目中,斗母与观音一样,主要是保佑妇女儿童,是妇女崇拜之神。道教认为斗姥应化九皇:一曰“贪狼”,二曰“巨门”,三曰“禄存”,四曰“文曲”,五曰“廉贞”,六曰“武曲”,七曰“破军”,八曰“左辅”,九曰“右弼”,都与星象有关。由此而起的九皇斋,是一种持斋拜斗之仪式,认为南斗主死、北斗主生,均能保佑消灾延寿,故从九月初一至初九为拜斗之期。传入民间后,大都由妇人参加。九皇斋简单地变成为九位星君做生日,从九月初一起,连摆九天素餐,每日祭一星,一星为一皇。
由于斗母被认为是女神,佛教的观音也是女性菩萨,在赣南民间就出现了把拜斗母与拜观音融而为一的活动。如在上犹县,据李坊洪报告说:
拜斗母是由两项民俗活动合成的……九月十九是奉祀观音日,上犹城内一些佛门妇人会吃斋拜观音,整个九月份几乎成为妇人的朝拜期,久之,合二为一,称为“拜斗母”。[109]
这样的拜斗母活动,与道教的斗姥天尊离得很远,而凸显出民间信仰的性质。
康王 自明清至民国时期,赣州还有很多信众信奉康王。在赣州府城郊区和沿河地带,康王庙有十几座之多,每年都要举行的康王庙会也很隆重。关于康王的来历,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不同。民间传说康王姓康,对赣有战功,牺牲后被封王。康王有四兄弟,老大好赌,老二好色,老三好看戏,老四年幼,由大康王带着,大康王脚边的一尊小神便是四康王。又有传说康王姓卢,为朱元璋部将,在一次恶战中为保护朱元璋的家眷而战死,灵魂被封为康王。《赣县志》的记载却说“神姓康名保裔,宋初北边名将,以死难赠侍中王……王谨厚谦退,好礼崇儒,其生平有足多者……虔州庙祀甚多,其在郡城南街者尤著”[110]。《南安府志》亦将康王指为五代宋初的节度使康保裔。[111]
方志所载的康王在江西各地多有,不限于赣南一地。[112]而赣南民间传说的康王与方志所载不同,不但姓氏不同,神祇的品性也有很大差异。最可注意的是方志所载康王“谨厚谦退,好礼崇儒”,民间传说的二康王却好色,淫乱民妇。研究者搜集到两则二康王好色的传说,其一说,“有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出远门去了,一天少妇在家中做饭,正用筲箕在锅里淘米,忽然从背后伸来一双手抱住她的腰亲近”,被少妇将手里的筲箕反手一击,把歹徒打跑。原来歹徒就是二康王,因被筲箕击中留下米汤痕迹,被人认出,并“把他的双足钉在神台上,使他不能再出庙了”。其二说,二康王庙附近有一位貌美村姑,“一天晚上,她正在灯下绣花,突然一个陌生男子不知从哪里走近她的房间,她不知怎的也无法抗拒,只好任其摆布。天不亮陌生人就走了。以后,每天晚上他都要来,但却来去无踪”,致使这位村姑“变得神情恍惚,日渐消瘦面色愈黄”。后来村姑在父母的盘问下说出真相,并按父母所教的办法乘陌生人不备时剪去他的袍服一角,结果被父母发现又是二康王所为,“大怒之下用二枚铁钉将二康王的双足钉在神座上,从此陌生人再也没有出现了”。[113]
显然,方志记载的康王,是儒士们用儒家文化塑造出来的神祇,而民间传说中的康王,则可能与密宗的流传有关系。密教中的五通神,就是这样一位常常淫乱民妇的神祇[114]。江南是密教有很深影响的地区[115],赣南民俗佛教与密宗的密切关系已如前论。或许赣南民间把历史人物成神的康王与某位或某些杂有密宗色彩的神祇混为一谈,塑造出好色的二康王形象。而大康王的好赌,三康王的好戏,都与儒家的神明观念不同,更多地体现了草野小民的思想观念。总之,赣南百姓崇拜的康王,应是混合了多种神明的形象和事迹,成为一种复合的神祇。
有关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
莘七娘又称“圣七娘”,是流行于旧时汀州北部明溪、清流、宁化、长汀一带的女神。原先的墓前旧室,则被称为祖庙。其实闽西客家地区另有一个圣七娘,又称“五道圣七娘”,或灵顺夫人,在五代王闽永隆间创封,北宋景德中与无境王、灵祐将军合为一庙,绍圣间重修,崇宁间赐庙额,后各坊皆有庙食。但同属于闽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女神这一点则是一致的。其时闽西和粤东社会动乱不断,江宽山弃儒学武,练就一身好武艺。......
2023-08-23
至此,笔者的客家源流融合说趋于成熟,这样的观点,将作为本书论述客家源流的主导思想。关于客家来源的理论问题既明,现在可以讨论客家民系的界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95年我在《客家源流新探》一书中给出的客家界定:“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另外,从逻辑上说,首先必须明确“民系”的含义,然后才谈得上“客家民系”的界定。......
2023-08-23
先说第一个问题:客家到底有没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或社会风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倒很可能形成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和三明,所以上述情况也是客家人比沿海地区居民更崇文重教的一个最近的例证。当然,我们说客家人确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层面去探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风气的明证。......
2023-08-23
关于客家山歌的特点,可从文学、音乐和演唱方式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内容来看,客家山歌乃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举凡劳动生活、婚姻爱情、人生遭际、戏谑娱乐、革命运动等,都在客家山歌中得到反映。但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最重要的无疑是爱情山歌。那些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名篇,基本上是歌唱爱情的。兹以闽西客家山歌为主,对客家男女恋爱各个阶段、各种情状的山歌作一巡礼。......
2023-08-23
元代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的发展壮大,还得益于“汉人”或“汉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调戍闽粤赣边的淮军就地复员入籍。这两部分人的融入,对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帮助最大,福佬民系次之。如前所述,这里所谓“汉人”“汉民”是旧金国境内的民众。宋元之际兵燹造成的人民死亡和流离,是空前的。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2023-08-23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问世,客家人是晋代以来中原移民后裔的观点流行之后,直接把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的观点勃兴,大有成为定论之势。凡此种种,无非是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的不同表述罢了。......
2023-08-23
一次就有万人以上江淮汉人入闽,王氏以之为基础建立政权,自居节度使,后为闽王,各级文武官员也多江淮之人[103],是这批南迁汉人人数既多,又掌握了军政大权,居于统治地位,其对福建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想而知。北人与闽人的大量通婚,对于移民与土著的融合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08-23
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71]刘丽川在上述曾、刘二位的观点发表之后,对客家称谓出现的背景、地域和时间作了系统的论述。有了这一条史料,我们把前引《永安县志》和《长宁县志》记载中“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理解为明末甚至更早,应是没有问题的。......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