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至民初,四堡刻书业

明至民初,四堡刻书业

【摘要】:据研究,明中叶后四堡刻书业迅速崛起,至清初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坊刻中心之一。四堡刻书业具有融刻书与贩书为一体的家族经营特点,整个四堡刻书业完全掌握在雾阁村邹氏和马屋村马氏两大家族手中。四堡刻书业至清康熙年间勃兴,乾嘉年间进入全盛期。研究者从族谱、当地现存遗址以及保存至今的四堡刻书版片中,查考到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四堡书坊至少在100家以上。从事印书业者12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60%。

长汀、连城等地造纸业的发达,又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兴盛。长汀四堡乡[69]自宋代起就是闽西的雕版刻书中心,清人杨澜《临汀汇考》云:“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宋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按宋时闽版推麻沙,四堡刻本近始盛行,阅此知汀版自宋已有。”[70]但四堡刻书业的兴盛还是在明清汀州造纸业大兴之后。据研究,明中叶后四堡刻书业迅速崛起,至清初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坊刻中心之一。四堡刻书业具有融刻书与贩书为一体的家族经营特点,整个四堡刻书业完全掌握在雾阁村邹氏和马屋村马氏两大家族手中。[71]据族谱记载,雾阁村邹学圣明代任杭州税课仓大使,万历八年(1580)辞官归里,带回元宵灯艺与雕版印刷术,邹氏从此走上刻书贩书之路[72];马屋村则有马维翰于康熙年间开始“募匠剞劂梨枣,摹印书籍”[73],成为马氏从事刻书贩书的滥觞。

四堡刻书业至清康熙年间勃兴,乾嘉年间进入全盛期。谱载:“吾乡在乾嘉时,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累相望”;“乡多书肆,雕刻梨枣,古籍几于汗牛,不胫而走四方”。[74]其“虽未必及建安之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一皆备。城市有店,乡以肩担,不但便于艺林,抑且家为恒产”[75]。研究者从族谱、当地现存遗址以及保存至今的四堡刻书版片中,查考到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四堡书坊至少在100家以上。其中稍有规模的书坊都雇请数十刻匠[76],加上其他辅助工作的人员,一个书坊可以带动数十上百人就业。有人做过统计,当时马屋村有林兰堂、万竹楼、翼经堂、德文堂,雾阁村有碧清楼、崇文楼、文海楼、以文阁等四十余家著名的大书坊,招贴高悬,书香四溢。从事印书业者12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60%。男女老幼,或抄写,或雕刻,或砍木材制版心,或裁纸、折叠、装订,真是家无闲人,一个个家族和家庭都卷进刻书业经济圈中。

此外,客地的重要手工业,还有酿酒、榨糖、制漆、造船、制造竹木器、食品加工等,或因在经济结构中不占重要地位,或因并无特色,兹不一一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