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客家造纸业的发展与繁荣

客家造纸业的发展与繁荣

【摘要】:客地山林多,竹木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充足,以竹木为原料、以水力为动力的造纸业很早就发展起来。赣南、闽西都以产纸闻名。明嘉靖间,造纸工艺有了很大改进,造纸业才得到较大发展。[66]在长汀、连城、归化等地,随着造纸业的兴盛,很多人被卷进造纸业中,稍有资本者成为槽户,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者就被雇用当纸工。晚清至民国初年,汀州各县造纸业收入之高,卷进造纸手工业的劳力之多,在各行业中应称第一。

客地山林多,竹木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充足,以竹木为原料、以水力为动力的造纸业很早就发展起来。赣南、闽西都以产纸闻名。赣南“纸出兴国竹管洞等处。洁白细嫩者曰竹纸,白而长大者曰连四纸,质韧而色黯者曰棉纸”[59]。闽西造纸更有传统,南宋成书的《临汀志》已记载汀州产纸[60],但其时产量不多,工艺也粗糙。明嘉靖间,造纸工艺有了很大改进,造纸业才得到较大发展。[61]“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造”,而竹纸最出名,乾隆《汀州府志》称“多出连城和归化”[62],可能其时竹纸的主要产地在连城和归化二县,但据民国《长汀县志》记载,“邑人赁山栽竹,设槽造纸,为汀产之最”[63]。说明长汀县后来居上,清末民国时期已成为闽西竹纸最享盛誉之地。据今人研究,“长汀县全境幅员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利于竹木生产,用毛竹造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尤其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生料纸如玉扣纸、毛边纸等畅销国内外。长汀县传统的产纸区可分内山、外山、西路、南路四区。内山、外山位于汀西北,地质多属石骨,竹笋较小而坚实,纤维细嫩,水质清澈,所产之纸张片匀净,优质玉扣纸往往出自该地带。而西路、南路,土质较松,竹瓤薄,竹纤维粗,水含杂质较多,出产纸张,纸质较差”[64]

汀人造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民国《长汀县志》概括为:“截竹置窖中,用石灰水浸数十日,竹软则去皮,取其瓤踏融。另澂水中,以帘盛液而造之。有大小二种。大者曰干边,又曰毛边。其料有生有熟。又可以造色纸。小者曰斗方,曰花笺。”[65]具体来说,汀州传统手工造纸的生产环节大体如下:

1.准备造纸生产设备和工具

(1)建造做纸的工场,叫做纸槽;

(2)修建腌制竹麻的水池,叫做湖塘;

(3)准备修山刀、棕衣、帘床、纸帘、焙刷、截刀等60余种小样工具。

2.备料阶段:首先得备足石灰,其次是开山砍竹麻,第三是削竹麻,第四是腌制竹麻,第五是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黄麻、桐油、黄豆、鸡蛋、煤油、生油、大小线、胶汁、棕皮、生漆、胡丝等。

3.造纸阶段

(1)择吉开张,祭祀蔡伦祖师;

(2)剥竹麻;

(3)踏竹麻;

(4)抄纸;

(5)焙纸。[66]

在长汀、连城、归化等地,随着造纸业的兴盛,很多人被卷进造纸业中,稍有资本者成为槽户,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者就被雇用当纸工。一般一个纸槽须雇用纸工10人。以玉扣纸的著名产地长汀张地村为例,在造纸最繁忙的季节,全体村民都被卷进了造纸的流程中,“有时纸工的家属也动员起来帮工,四五岁的孩童可担任剥料,妇女可担任挑料等工作。当季节来临之时,整个张地村(生产玉扣纸最好的一个村子)好比一个手工造纸的大工场”[67]

晚清至民国初年,汀州各县造纸业收入之高,卷进造纸手工业的劳力之多,在各行业中应称第一。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长汀县“造纸工人数以万计,汀籍纸工遍及赣南、闽西北等地,以明溪、将乐、顺昌三县最多”[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