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的冶铜业,在秦至蜀汉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新的冶铁业的挑战,加之政府的种种限制,冶铜业在工商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大幅度下降。西汉中期,武帝抑商,巴蜀地区的私营冶铜作坊从此一蹶不振,官营作坊成为铜器生产的主体。《华阳国志》载巴、蜀皆出铜,但著名的铜矿和冶铜地却分布不均衡。秦及西汉早期,巴蜀地区最主要的铜矿及冶铜基地,皆在蜀郡严道。......
2023-09-30
客家住地多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所以自古就是坑冶集中之地。据《宋史》记载,宋初“坑冶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金产商、饶、歙、抚四州,南安军。银产凤、建、桂阳三州,有三监;饶、信、虔、越、衢、处、道、福、汀、漳、南剑、韶、广、英、连、恩、春十七州,建昌、邵武、南安三军,有五十一场;秦、陇、兴元三州,有三务。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安、邵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铁产徐、兖、相三州,有四监;河南、凤翔、同、虢、仪、蕲、黄、袁、英九州,兴国军,有十二冶;晋、磁、凤、澧、道、渠、合、梅、陕、耀、坊、虔、汀、吉十四州,有二十务;信、鄂、连、建、南剑五州,邵武军,有二十五场。铅产越、建、连、英、春、韶、衢、汀、漳、南剑十州,南安、邵武二军,有三十六场、务。锡产河南、南康、虔、道、贺、潮、循七州,南安军,有九场”[45]。这里说的“监、冶、场、务”是矿产的生产、管理和收税的机构,设有这些机构之处都是矿产丰富、开采较有规模的地方。其中客地盛产金矿之处有南安军;盛产银矿之处有虔州、汀州、韶州、英州、连州和南安军;盛产铜矿之处有英州、汀州和南安军;盛产铁矿之处有英州、梅州、虔州、汀州、连州和兴国军、南安军;盛产铅矿之处有连州、英州、汀州和南安军;盛产锡矿之处则有虔州、循州和南安军。此外,漳州的银、铜、铅矿及潮州的锡矿产地,也可能在其西部山区,属于客家人聚居区。可见赣南、闽西、粤东和粤北客地矿产在全国矿冶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可见客地矿冶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自宋初以降,客地的矿冶业大体维持兴盛局面,只是产地有所移易。据北宋中叶治平中(1061—1065)的统计数字,全国“诸州坑冶总二百七十一,登、莱、商、饶、汀、南恩六州,金之冶十一;登、虢、秦、凤、商、陇、越、衢、饶、信、虔、郴、衡、漳、汀、泉、建、福、南剑、英、韶、连、春二十三州,南安、建昌、邵武三军,桂阳监,银之冶八十四;饶、信、虔、建、漳、汀、南剑、泉、韶、英、梓十一州,邵武军,铜之冶四十六;登、莱、徐、兖、凤翔、陕、仪、邢、虢、磁、虔、吉、袁、信、澧、汀、泉、建、南剑、英、韶、渠、合、资二十四州,兴国、邵武二军,铁之冶七十七;越、衢、信、汀、南剑、英、韶、春、连九州,邵武军,铅之冶三十;商、虢、虔、道、贺、潮、循七州,锡之冶十六;而水银、丹砂州冶,与至道、天禧之时则一”[46]。与宋初数字相比,客地的金矿由南安军移至汀州,铜矿产地在英州、汀州和南安军的基础上新增了虔州、韶州;铁矿产地由原来的英州、梅州、虔州、汀州、连州和兴国军、南安军,改为虔州、汀州、英州、韶州、兴国军;铅矿产地由原来的连州、英州、汀州和南安军,改为汀州、英州、韶州、连州;锡矿产地由原来的虔州、循州和南安军,改为潮、循二州。大体说来,从北宋初到北宋中叶,闽西矿产业比前有所发展,赣南的南安军和粤东梅州有所萎缩,而粤北韶州则有较大发展。总体上看,客地矿冶业在全国及在本地各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维持不变。
客家地区的矿冶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百姓盗采盗贩。以矾矿为例,《宋史·食货志》说:“产矾之所若潭州浏阳之永兴场,韶州之岑水场,皆置场给引,岁有常输。惟漳州之东,去海甚迩,大山深阻,虽有采矾之利,而潮、梅、汀、赣四州之奸民聚焉。其魁杰者号大洞主、小洞主,土著与负贩者皆盗贼也。”[47]这里说的“潮、梅、汀、赣四州之奸民”,就是富有反抗精神的赣闽粤之交客家基本住区的百姓,所谓“土著”,是漳州毗邻潮、梅、汀、赣四州的西部山区百姓,基本上也是客家人。由于官府的矿业政策严苛,税赋繁重,民不堪命,素有反抗精神的客家人便组织起来,自行开采和销售,其“大洞主、小洞主”是大、小矿主,“土著与负贩者”是销售者和搬运工。这些“亡命之徒”自行经营矿业,规避了官府的管制和重敛,获利较多,因而矿冶业在客家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就更加重要。
矿冶业对于客地经济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在当地的供贡结构中。以汀州为例,“祖宗旧制,以汀州地有坑场,银货易得;不宜蚕桑,衣赐难办,令本州岁出银六千六十五两,为建昌、抚州代输上供银;令建昌岁出绢四千五百三十七疋,绸三百三十五疋,绵二千两,抚州岁出绵七千五十两,应副本州官衣赐,通融相济”[48]。另外,原来汀州的供贡项目中还有每岁固定数额的白金[49]。说明汀州因为金银矿业发达,供贡特重金、银,还以有无相济的办法,代邻郡缴纳银两,而换取本郡不出产的绢、绸、绵,解决官吏兵将的衣赐问题。
古代采矿技术低下,盲目开采很容易造成矿源的枯竭。所以客地不少储量并不巨大的矿场,在宋代兴盛一时,降及宋末乃至元明就寂而无闻了。汀州金矿,在宋中叶治平时是朝廷记录在册的重要金冶之一,但到开庆时已是“矿冶废歇”已久;宋初南安军是金、银、铜、铁、铅、锡的重要产地,到宋中叶,其金、铁、铅三种矿产已经无闻,及至明清,在正史《食货志·坑冶》和地方志的相关记载中,已完全找不到南安府以矿产著名的痕迹。[50]关于汀州坑冶兴衰的情况,清杨澜《临汀汇考》提供了更具体的资料:“《唐书·地理志》汀州县三,长汀有铜有铁,宁化有银有铁,沙有铜有铁……《上杭志》载:宋皇祐间,贡金百六十七两。《宋史》:太平兴国初,天下产金六州,闽惟汀有之。上杭紫金山、羊厨山,旧俱产矿。长汀东南七宝山下有七宝场,云宋置尚宝场于此。今则无矣。各邑常产惟铁矿。”[51]
客地矿产虽有盛衰,但客家百姓习于采矿的传统却相沿不改,故明中晚期麇集于粤中从化、龙门等地的“矿贼”,及与之伴随的“蓝徒”“炭党”,大多是来自汀(州)、漳(州)、英(德)、(长)宁的客家人。[52]也就是说,矿冶业与烧炭种蓝等山林副业在客家人的传统生计结构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山林特色在客家人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开庆《临汀志》说:“山居者任耕织之劳,大率地狭民稠,大半他业。”传统时代客家人的“他业”,主要就是山林副业和矿冶业。
有关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
巴蜀地区的冶铜业,在秦至蜀汉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新的冶铁业的挑战,加之政府的种种限制,冶铜业在工商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大幅度下降。西汉中期,武帝抑商,巴蜀地区的私营冶铜作坊从此一蹶不振,官营作坊成为铜器生产的主体。《华阳国志》载巴、蜀皆出铜,但著名的铜矿和冶铜地却分布不均衡。秦及西汉早期,巴蜀地区最主要的铜矿及冶铜基地,皆在蜀郡严道。......
2023-09-30
我们把此类活佛、祖师和民间和尚所代表的佛教称为民俗佛教。在赣闽粤客家地区,真正受百姓欢迎的是此类民俗佛教。赣闽粤客家地区的活佛和祖师,以武平南安岩的定光佛影响最大,其基本情况已见第二章第五节所述。因此,我们可以把定光佛作为一个典型,详细考述其密宗色彩及其在民间的深广影响,借以加深对客家民俗佛教的了解。......
2023-08-23
受数据的限制,本章选取西南五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西南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探究西南地区发展服务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西南地区的服务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西南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86%。......
2023-12-06
本章将对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进行分析研究,在展开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还是要解决研究的基础问题:环渤海地区范围的界定。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图9-3环渤海地区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992~2008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系统http://www.gov.acmr.cn/及作者计算。......
2023-12-06
服务密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等指标有一定的关系。人均GDP对服务密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在本章分析的服务密度影响因素之中,人口密度对服务密度的影响最大。第二列城市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几个城市,随着服务密度的上升,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
2023-12-06
改革开以来,山东省沿海港口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来看,山东省沿海港口基本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山东沿海港口是我国中西部尤其是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2024-10-26
客家人从基本住区向赣西北的迁徙,其背景与向四川迁徙大体是一致的。接受移民的县份,以修水和铜鼓两县为主。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知州班衣锦奉旨向闽、广及赣南发出招帖,以减轻租税、垫给牛种等优惠条件,吸引各地乡民前来垦荒。......
2023-08-23
但是,我国仓储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我国仓储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加入WTO 后,对中国仓储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仓储业以及物流业的发展经验。改变我国仓储业目前利用率不高、效率低、自身发展能力低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促进仓储业的发展。......
2023-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