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作物种植与山林副业实践|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

经济作物种植与山林副业实践|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

【摘要】:在客家地区,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两大部分,“田”一般种植粮食作物,“地”是园地,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在园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山地经营的经济林木中,则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要,分述如下:苎有种于山与种于园地两种。蓝是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一种极重要的经济作物,分大蓝、小蓝两种。

客家地区,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两大部分,“田”一般种植粮食作物,“地”是园地,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另外还有“山”,分“官山”和“民山”两大类,“民山”由所有者自行经营,“官山”也多半租赁给农民经营。[13]在经营项目中,也包含果林和其他经济林木。

园地所产蔬菜,品类与相邻的福佬地区相去不远,且多为自家消费,很少作为商品出售,略而不论。在园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山地经营的经济林木中,则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要,分述如下:

苎 有种于山与种于园地两种。“山产者,《尔雅》所谓薜山麻也;园种者,枲麻也;今通谓之苎麻。”在赣南,“园种培灌夙根,岁可三刈,四五月刈者曰头水苎,次发、三发以次而减。女绩为缕,别有机工织之造布,极精”[14]。而在闽西,“一科数十茎,宿根至春自生,岁三四收”[15],或径言“岁四收”[16],大概地气较赣南暖,一年或可多收一次。粤东的情形应亦如此。从客地各地方志都将苎列为《物产·货之属》的情况来看,明清以来客家地区的苎和苎布已是当地重要的商品。

葛 亦有野生土葛和园中种植者两种。赣南“各邑皆有葛布,惟会昌更佳。葛有采之野者,有家园种者。布用纯葛则韧而耐久,沾汗不污。安远以湖丝配入谓之丝葛,经纬最细,亦佳。或杂以蕉丝谓之蕉葛,则脆薄不堪。大要人工辟绩,诸邑不如会昌之精”[17]。其种植和加工的经验都很丰富,产品品种很多,各县有各自的品牌,会昌出产者最佳,作为商品行销各地。而汀州所产葛布就比较单调,质量也不如赣南,一般只是自用,并不作为商品生产,故在方志中不列入“货之属”,唯有宁化县、清流县在清代把葛布列为商品,不过仍“不甚佳,间自用之,不能行远”[18]

蕉和麻 都是客地出产的一种土布,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炼之,可纺织绤”;麻则有黄麻、青麻之别[19],客家妇女“无蚕桑之职,惟事绩纫”,所绩就是蕉、葛、麻布,这是客地主要的家庭副业。

蓝 是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一种极重要的经济作物,分大蓝、小蓝两种。其叶可以制成深蓝色的染料,称为靛或靛青。“大蓝叶如莴苣而肥厚微白。今为淀者多是小蓝,高一二尺许,叶细而密。以叶渍汁和石灰澄沥成淀,用以染缁。沥淀时掠出浮末为淀花,阴干即青黛也。耕山者种蓝,颇获其利。”[20]明清时期在赣闽粤边乃至浙南、赣西北等地山区搭棚而居的棚民,大多就是这种耕山种蓝者。

竹 赣闽粤客地多盛产竹。竹的品种很多,如在赣南,有苗竹、黄竹、紫竹、匾竹、方竹、斑竹、箬竹等[21];在闽西,有慈竹、箭竹、苦竹、紫竹、凤尾竹、观音竹、黄竹、江南竹、斑竹、苦油竹、石竹、筋竹、车竿竹等[22];在粤东梅州,有绿竹、猫竹、笙竹、斑竹、高南竹、麻竹、人面竹、黄竹、苦竹、箬竹、观音竹、甜竹、单竹、毯竹、紫竹等[23]。客地多山,客家人爱竹,所以客地的山陇到处可见青翠茂盛的竹林。

竹子的用途很广。竹身“可破丝织器”;竹枝“节长可为箭”,可“为枪”“为弓弩”;竹叶“可以为斗篷、船篷”[24];“椅、桌、箱、簟,多以竹为之,郡人藉以为业,列肆皆是”[25]。竹子又是造纸的重要原料。关于造纸,后文还要详述。

木 与竹一样,木材也是赣闽粤边客地的重要出产,有松、柏、椤、枫、桐、桧、杉、槐、檀、榉、樟、梓、楠、柽、柯、柳、杨、金荆等许多品种[26],而以杉木最具商品价值,赣州的杉木输出成为其对外贸易的大宗。《赣州府志》曰,“赣产杉木,故木材最多。江省各郡,多取于此”[27],又曰,“龙南人运售外省,获利最饶”[28],说明赣州杉木除供应本省各郡的需求外,还运销外省,而龙南又是赣州各县中最主要的杉木产地。

茶 闽西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迟在清后期,已普遍种植并远销东南亚。民国时期,漳平的吾祠、南洋[29],龙岩的江山、斜背,上杭的古田大坪、南阳联山,武平岩前、石湖溪、石径岭等地,都以产茶出名。茶叶加工主要有乌龙茶绿茶等种类,乌龙茶以漳平南洋和永定古竹最知名,产区包括漳平、永定、龙岩部分茶区;绿茶以上杭南阳和长汀涂坊最知名,产区包括长汀、上杭、连城、武平和龙岩部分茶区。连城著名的赖源茶,其传统制作技艺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30]在赣南,“储山、九龙山、盘固山所产皆著名。古亨山茶,视龙岩稍逊,今亦不多产”[31]。粤东各方志的《物产·货之属》亦有“茶”或“细茶”。可见赣闽粤客地普遍产茶,而茶叶的商品化程度相当高。

茶油 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茶子树木坚而叶厚,青翠茂密,凌冬不凋,与茗荈异种。十一月开花,瓣白心黄,花谢始结,含苞孕实将一周期。拾其子剖仁榨油,色味香洁,名曰清油。以入食馔,诸油皆不及”。赣南是茶油的主要产区,行销临近数省:“此惟赣产最饶,故利行数省。”[32]闽西、粤东亦有出产,且清流县茶油“所行甚远”[33],但产量终不如赣南。

漆 是一种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叶类椿樗,五六月间,叶端苞而不茁即孕漆矣。斧斫根节间,承以蠃蚌,夜垂乳如豆,向晓,越三宿而取。一周太数则乳不吐。至九月乃止。土美者二十年一易其地”。有闽漆,有广漆,有赣漆。闽西客地漆的种植,“多出清(流)、归(化)、宁(化)数县”。[34]赣漆是从闽地引种的:“赣漆,闽种也。土人垦荒种之,品在广漆之上。”[35]既说明闽漆在诸漆中质量最好,又说明各地之漆广为流通,这才有了互相比较鉴别的可能。

棕 也是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名棕榈。叶大如车轮,萃于树杪,有皮重叠裹之。其皮可为绳,为蓑,为笠,其用甚广”[36]。棕在赣州列为“货之属”,在汀州和嘉应州都未列入,可见赣南棕的产量高,是商品生产,在闽西和粤东则未作为商品生产。

烟叶 烟叶又名淡巴菰,明万历年间由吕宋(今菲律宾)传至漳州,不久传入闽西之永定,再传至赣南。[37]但截至清乾隆道光年间,汀州各县县志,唯《永定县志》《上杭县志》记载了烟草种植和加工情况,其他各志如康熙《宁化县志》、康熙《武平县志》、康熙《连城县志》、道光《清流县志》、乾隆《连城县志》、乾隆《长汀县志》皆不载,故烟草在闽西的种植“以杭、永为盛”[38],尤以永定县为极盛。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嘉应州志》亦不载烟草,可证清代粤东客地亦不盛行烟草种植。

永定土壤适宜种植烟草,加上“膏田种烟,利倍于谷”[39],故永定的烟草种植业和加工业发展很快,而其“烟产独佳,永民多藉此以厚实焉”[40]。在乾隆二十年(1755)前“永定挟千金贸易者,百不得一”,而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生齿日繁,产烟亦渐多,少壮贸易他省,或间一岁,或三五岁一回里,或旅寄成室如家。永民之财多积于贸易,捐监贡及职衔者,人以千数,外地置产者,所在多有,千金之赀,固不乏人”[41]。可见在清代中期,烟草的种植、加工和烟草贸易,对永定县的经济结构、社会风气和阶层变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乾隆时,永定因大量种烟而严重影响粮食种植,在部分士绅的努力下,官府曾发文严禁[42],但因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不管阻力有多大,闽西客地的烟草种植还是不断扩大和发展。

闽西烟草业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晒烟。道光十年(1830),连城县黄姓烟商从广东南雄带回晒烟种子,在连城县芷溪、芷民、丰图等村试种,获得成功。此后,连城人把条丝烟远销到福州、广东、香港等地,很多人因此而发迹起家。永定后来居上,“光绪三十二年,在广西高等学堂读书的永定籍学生林觐光,申请自费留学日本,学习卷烟生产技术”[43],并学成归来。永定的条丝烟生产在闽西居于领先地位,永定晒黄烟(即条丝烟)于清宣统二年(1910)和1914年分别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赛烟会上获优胜奖,被誉为“烟魁”,畅销东南亚各国。种烟和生产条丝烟也成为闽西一大产业。种烟和烟丝生产在永定、上杭二县家庭副业中所占的份额也逐年提高,把大量的家庭劳力吸引到这方面来。

1947年,烤烟技术传入闽西,烟草种植和加工、销售更盛,占用的土地和劳力更多。据今人的一项研究,永定抚市、抚溪、高头、湖雷等乡镇都有好多村子都是整村卷进烟草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中,发家致富者很多,粮食生产退居微不足道的地位,吃粮靠对外购买。同时也因资金的大量积累而兴建了大批土楼。[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