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田与平原地区的耕种方式和技术对比

山田与平原地区的耕种方式和技术对比

【摘要】:闽西、赣南、粤东梅州都属山多田少,即有农田,也多为山田,自古已然如此。耕种山田与耕种平原地区的大田,所使用的农具、采用的技术、种植的作物都有所不同。农耕技术方面,山农耕作方法比较粗犷,而平原大田农民多采用深耕密植等细腻的耕作方法。与客家基本住区纬度相近的平原地区,例如闽南与潮汕,粮食可以一年两收乃至三收,而客家基本住区最多两收,有的还只能种单季稻。

汀州“田多依山”[5],“汀属八邑,僻处深山,本无沃野平原,尽系层峦叠嶂”[6];赣州“赣农皆山农也,力作倍于平原,虽隙地无旷”[7];嘉应州是“嘉应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8]。具体到县,如田土稍多的永定县,尚且是“邑山田五倍于平野,层累十余级不盈一亩,农者艰于得耕”[9]。闽西、赣南、粤东梅州都属山多田少,即有农田,也多为山田,自古已然如此。

耕种山田与耕种平原地区的大田,所使用的农具、采用的技术、种植的作物都有所不同。举例而言,在农具方面,山农使用的锄头一般是刃口较窄的尖嘴锄头,而平原地区多用阔板锄头;山农上山开辟梯田,为了斩除丛生的灌木,多用长刀,刘禹锡《竹枝词》所谓“长刀短笠去烧畲”是也,而平原地区的农民很少用此类长刀。农耕技术方面,山农耕作方法比较粗犷,而平原大田农民多采用深耕密植等细腻的耕作方法。与客家基本住区纬度相近的平原地区,例如闽南与潮汕,粮食可以一年两收乃至三收,而客家基本住区最多两收,有的还只能种单季稻。山区地气较冷,不少适宜在闽南和潮汕种植的亚热带作物,在客家基本住区就不能种,或者虽然可种,而质量、产量都大不如闽南和潮汕。

客家山区解决水利问题的办法,与相邻的闽南、潮汕相比差异尤大。粤东的情况,《嘉应州志》指出,客家山田“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当洪波骤长,其冲决之患,无可如何……取水之法亦不一,皆劳苦以得之。其劳于经营,而逸于得者,莫如水车。从半溪打松桩累石作陂,以阻遏上流,傍岸开缺成隘,水至隘,奔注奋迅,始能激车使转……又有踏龙骨车,以取水者。此车各处皆有,然亦不能尽用,于是而戽者多矣。以长绳两条系桶于中,两人各执绳末,用力颠簸,以挹彼注兹,谓之戽水。又有戽无可戽者,则于田间掘井,作桔槔以取之。戛戛终日,不盈一亩,噫!劳矣”[10]!闽西的情况也是如此,如在宁化县,“若宁化则山陇高下,流泉是资。大概畏旱者十之八九,畏涝者十之一二耳”[11]。在永定县,“田之高燥者多瘠,岁祗一收;田之卑湿者多肥,岁可两收。第土薄水浅,无以备旱。故旬日不雨,则农人争水矣,二十日不雨,则迎神祷雨矣”[12]。而闽南和潮汕福佬地区,水网密布,修条水渠,农田用水就解决了,简便而有保证。其他如施肥方面,客家山农必须肩挑粪肥上山,平原农民在平地上挑担,甚至用车送肥,省力快捷多了。总之,客家山农所处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在农耕方面确实是投入多而产出少,其与平原农民在劳逸程度方面的悬远,真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