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漳州移民的族群属性问题及客家文化研究成果

漳州移民的族群属性问题及客家文化研究成果

【摘要】:以前不少人印象中台湾的漳州籍移民都是福佬人,那是因为不了解漳州属下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诸县西部山区乡镇多为客家人聚居区,而这些乡镇向台湾移民的人数在台湾的漳籍移民中占了很高的比例。总之,因为找不到一个与所谓“庵仔岭庵坑”完全相同的地方,张华日家族的族群属性很难贸然断定。尹章义书第八节“五股的客家家族”所列另两个家族是南靖许氏和漳浦林氏。许氏祖籍漳州府南靖县马坪。

以前不少人印象中台湾的漳州籍移民都是福佬人,那是因为不了解漳州属下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诸县西部山区乡镇多为客家人聚居区,而这些乡镇向台湾移民的人数在台湾的漳籍移民中占了很高的比例。现在台湾客家史的研究者似乎产生了另一种偏向,盲目地把漳籍移民都称为客家人。

举几个显著的例子。尹章义《台湾客家史研究》六,标题为《潮、汀客与台北五股的开发》,第六节“众多小垦户”下第二条列“张华日(漳州平和县人)”,第八节“五股的客家家族”下第二条又列“平和张氏”,讲的还是张华日家族。显然,作者是把平和张华日家族作为客家人看待的。但平和县并不是一个纯客家县份,该县多数乡镇居民还是福佬人,只有西部的长乐、九峰和西南部的大溪镇有较大比例的客家人。据尹章义书中提供的资料,张华日祖籍平和县(书中误作正和县,应是排印之误)庵仔岭庵坑[60]。查《平和县地名录》[61],安厚镇有安坑、庵仔下自然村,并有庵坪山;九峰镇复兴行政村下有庵坑仔自然村,平等行政村下有庵坑自然村。如果张华日家族的原乡是九峰镇平等行政村庵坑自然村,那倒可能是属于客家,因为其地接近广东饶平,是被称为“死客”的客家聚居区。要是张华日的老家是九峰镇复兴行政村下的庵坑仔自然村,或是安厚镇的安坑自然村(安坑与庵坑同音,其附近又有“庵仔下”,与庵仔岭相近),那张家就可能是福佬人。总之,因为找不到一个与所谓“庵仔岭庵坑”完全相同的地方,张华日家族的族群属性很难贸然断定。况且,“庵仔岭”的叫法,带有福佬人命名的色彩,其家族又将女性祖先称为“祖妈”,也是福佬人叫法[62],而不是客家人惯用的“女哀太”或“祖婆”之称,使我们更不敢轻易断定张家为客家人。

尹章义书第八节“五股的客家家族”所列另两个家族是南靖许氏和漳浦林氏。许氏祖籍漳州府南靖县马坪。据台湾许朝更编《洲子许姓族谱》(自印本,出版年月不详),南靖太始祖若公,字子顺,“为漳南列十三世猷公之子。因南靖兵革,乃徙迁龙溪徐翔,由徐翔转居田源,田源即是漳州府南靖县马坪之称”。[63]查南靖地名,唯南坑镇有一外马坪村,乃福佬人住区。南靖县客家人比较集中的书洋、梅林二镇,俱无叫田源或马坪的村子。那么,要断定这支许氏为客家人,缺乏有力的证据。

至于漳浦林氏,其世祖号大卿公,宋元丰时莆田人,由“岁进士升授朝义大夫,由兴化莆田开基”,与其兄“择居浦(漳浦)之南曰山仔”。[64]漳浦县是一个纯福佬人聚居的县份,这支林氏由莆田徙居漳浦,可谓与客家没有丝毫渊源关系。其开基台湾祖林志道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初“因海氛不靖,勘界命迁族流离,伊祖播越东宁,住大穆降……后同迁居安定里羡仔林……后迁于铁线桥保八老爷庄”[65]。大穆降即平埔族大目降社,在今台南县新化镇,铁线桥保八老爷庄即今台南县柳营镇。从林氏开台祖迁居台湾的经历,也看不出与客家移民有任何的瓜葛,倒是与漳州福佬人的迁台情形雷同。林志道的孙子林作哲后来迁居淡水河流域,与胡焯猷、胡习隆合组“胡林隆”垦号,这才与客家人发生关系。但客家人与福佬人合组垦号也是常见的现象,很难据此就说林作哲已经转化为客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