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梅山盘瓠蛮南迁:客家民系与文化研究

开梅山盘瓠蛮南迁:客家民系与文化研究

【摘要】:但到北宋中叶,朝廷加强了对五溪蛮瑶地区的经略,宋神宗时发生了著名的“开梅山”事件,盘瓠蛮就开始大规模的向南、西、东各处迁徙了。可以说,自北宋开梅山之后,盘瓠蛮大量迁离湖南,广泛分布于赣、闽、粤各地,至南宋理宗时,湘、赣、闽、粤的盘瓠蛮与汉族封建政权的矛盾再度激化,

上一章我们约略勾勒了唐至宋前期盘瓠蛮南迁与东迁的史迹。此一时期盘瓠蛮迁徙的特点是比较零散,规模不是很大,其史迹也只是依稀可考而已。但到北宋中叶,朝廷加强了对五溪蛮瑶地区的经略,宋神宗时发生了著名的“开梅山”事件,盘瓠蛮就开始大规模的向南、西、东各处迁徙了。

梅山是武陵山区的一部分。“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本是一个闭塞“不与中国通”[1]的峒蛮居住区。宋吴致尧《开远桥记》称其“介荆湖之间,有两梅山焉。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2],则其具体地点是在今湖南省新化县至安化县一带。

梅山峒蛮具体是蛮夷的哪一支?从宋人晁补之《开梅山》诗[3]来看,他们有完整的盘瓠立功娶帝女、后裔六男六女相为婚的祖先传说,而且其经济文化习俗是“盘瓠行迹今依然”,显然,梅山峒蛮就是盘瓠蛮。至于晁补之诗中有“幕府檄传徭初疑”之句,其之被称为“徭”,可能是其“杂有夷蜑”,成为莫徭之故。

梅山峒蛮富有反抗汉族封建政权压迫的光荣历史。唐末,军阀混战,峒蛮苦难深重,“武陵诸蛮数叛”,在起兵反抗的“武陵诸蛮”中就有“梅山十峒獠”[4]。宋初,“梅山洞蛮恃险叛命”,太宗连续遣将往击之。[5]梅山峒蛮与国家的矛盾长期发展,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开梅山”之举。《宋史》卷494《蛮夷二·梅山峒》略云:

嘉祐末,知益阳县张颉收捕其桀黠符三等,遂经营开拓……熙宁五年,乃诏知潭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烨、判官乔执中同经制章惇招纳之……于是遂檄谕开梅山,蛮徭争辟道路……籍其民,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均定其税,使岁一输……诏以山地置新化县……

卷471《章惇传》云:

熙宁初……时经制南、北江群蛮,命(章惇)为湖南、北察访使。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群蛮苦其酋剥刻,谋内附,辰州布衣张翘亦言南、北江群蛮归化朝廷,遂以事属惇。惇募流人李资、张闳等往招之,资、闳淫于夷妇,为酋所杀,遂致攻讨,由是两江扇动……惇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6]。以蛮方据潭之梅山,遂乘势而南。

卷15《神宗纪》云:

(熙宁)五年……十一月癸丑……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

综合起来看,梅山在宋代已成为五溪蛮瑶的主要根据地,由于宋代国家权力加强了对五溪蛮瑶的经营开拓,激起南、北江群蛮的反抗,朝廷遂决定用兵梅山,以进一步征服和控制五溪蛮瑶,把其地开发为一般的郡县,这就是所谓“开梅山”。受命全盘负责“开梅山”的是章惇,集中用兵时间始于熙宁五年(1072)。其进兵自北而南,先解决懿、洽、鼎州,然后攻占梅山。其间杀戮非常残酷,受害者中“无辜者十八九,浮尸蔽江,民不食鱼者数月”[7]。结果是迫使部分蛮瑶归顺、“向化”,新设新化、安化等县,建沅、懿等州。[8]其民内附成为国家编户,纳税完粮,其酋长有的成为朝廷命官,官府则在蛮瑶地区设立学校加强对蛮瑶的教化。[9]还有大量不肯归附“向化”的蛮瑶则被迫迁离五溪一带,流离转徙于湘南和两广、赣、闽各地。

由“开梅山”引起的盘瓠蛮的播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绵历两宋以至元明,其迁徙之迹,虽因日久年湮,不甚彰明,但据传世文献与民间谱牒综合推考,尚能得其大略。日本白鸟芳郎在泰国发现的来自广西用汉文写成的《徭人文书》,其中有《游梅山书》,记载梅山三十六峒和梅山十殿,频繁地说到梅山,说明梅山是徭人的精神故园。又《徭人文书》所载“盘古歌”云:

初世声:郎在湖南,妹在京州。郎在湖南松柏院,妹在桂州来听声。京定元年四月八,逢着圣王改换天……立有连州行平庙,立有香竹(烛)圣王前。交过红(洪)武年间专……改换君王在圣殿,徭人退下在圣王前,流落广东海南岸……流落广东朝州府,乐昌安扎直田塘。

文中出现的“京定元年”,证以《徭人文书》中《评皇券牒》落款的时间“正忠景定元祀十二月二十一日”,广东连县徭安《过山榜》提到的“正忠景定元祀十二月二十一日准奏”[10],应为理宗“景定元年”。其“朝州”之“朝”也是一个错别字。“朝”“潮”同音,其正字可能是潮州;但乐昌属韶州,因而正字也可能是韶州。如果考虑到民间文献中对于记忆模糊的古事往往时间和空间颠倒错乱的情况,不排除其迁徙路线先经韶州,最后到达潮州的可能性。总之,这份《徭人文书》记载的盘瓠蛮迁徙路线是从湖南至连州,再到韶州或潮州。

惠东县陈湖村《黎氏族谱》也记载了该族人的迁徙情况:河(湖)南潭州永康县鹅塘都—连州(六祖)(宋淳熙二年,1175)[11]。又一支从鹅塘东乡—广东高腰(要)—罗浮,以后到博罗、归善(海丰)(嘉熙元年,1237)[12]。综观《徭人文书》和陈湖村《黎氏族谱》,徭人(即盘瓠蛮)迁徙的年代有宋淳熙二年(1175)、嘉熙元年(1237)、景定元年(1260)三例,迁出地可考者为湖南潭州永康县鹅塘都,迁徙路线经过连州、韶州、高要、罗浮等地,以后到博罗、归善(今海丰)定居,最远的到达潮州。

嘉熙、景定都是宋理宗的年号。福建上杭县官庄畲族蓝氏的入闽也在宋理宗时期,其《蓝氏宗源》有《历代迁徙始末记》一文,略云:

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世祖吉甫公遇金兀术之难,奔闽,始居福清县五福乡……度宗元年乙丑,124世祖万一郎公避北虏之患,迁汀州宁化石壁乡。[13]

谱记吉甫公奔闽是因为“遇金兀术之难”,应是记忆错误,但吉甫公奔闽的年代和始入闽地点都清清楚楚,是不会错的,可证理宗一代与盘瓠蛮的迁徙确有密切的关系。

考之正史,理宗一代正是“蛮獠”频繁起来反抗封建政权的时期:绍定年间,“盗陈三枪起赣州,出没江、闽、广间,势炽甚,而盗钟全相挻为乱”[14],绍定三年(1230)二月诏书提到“汀、赣、吉、建昌蛮獠窃发”[15]正是指此事;景定元年(1260),广东德庆府峒獠不堪“豪吏渔猎,遂大为变,逼城六十里而营”[16],而在福建漳州,畲人也因不堪官吏的刻剥诛求,于景定间“怙众据险,剽略省地”,“至数百里无行人”[17]。这些“乱事”都发生在理宗时期,对于盘瓠蛮的迁徙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自北宋开梅山之后,盘瓠蛮大量迁离湖南,广泛分布于赣、闽、粤各地,至南宋理宗时,湘、赣、闽、粤的盘瓠蛮与汉族封建政权的矛盾再度激化,因而盘瓠蛮的反抗斗争掀起新高潮,盘瓠蛮(畲族、瑶族先人)的迁徙也因此于这一时期特别频繁活跃。

由于北宋开梅山引发的盘瓠蛮南迁,特别是南宋理宗时期盘瓠蛮的频繁迁徙,元代以降,盘瓠蛮已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尤其集中于湘、赣、闽、粤交界的广大山区。

元史》卷184《王都中传》曰:

郴居楚上流,溪峒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

郴州东邻江西的赣州,东南界广东的韶州。隋代其地已有盘瓠蛮的分布,此后一直是盘瓠蛮南迁的必经之地。《元史》这条资料,反映溪峒瑶獠迁入该地的历史很早,在该地区长期与汉民杂处,互相融合、互相同化,致使当地汉人染上了蛮俗。

明代的文献,把盘瓠蛮后裔称为畲或瑶,或畲瑶连称。邝露《赤雅》曰:“徭名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穷极岭海,迤逦巴蜀。”[18]说明盘瓠蛮后裔广泛分布于五溪以南的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广西,以及巴蜀之地。王守仁《平浰头碑》亦称盘瓠蛮后裔为“輋徭”,又称之为“四省之寇”[19],四省者,湘、赣、粤、闽也,表明盘瓠蛮后裔主要集中于湘、赣、粤、闽之交。

顾炎武对徭的来源、迁徙和分布状况也有详论,《天下郡国利病书》曰:“徭本盘瓠种,地界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后。滋蔓绵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至宋始称蛮徭……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故称徭所止曰輋。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祝祭。其姓为盘、蓝、雷、钟、苟,自相婚姻,土人与邻者亦不与通婚。”[20]又曰:“按《水经》:垠水出武陵剑城县北界,沅水、谷水出辰州府黔县,故罈城也……蛮越之众,自此逾岭而居溪峒,分徭、僮两种,徭乃蛮荆,僮则旧越人也……”[21]又曰:“徭人楚粤为盛,而闽中山溪高深之处,间有之。漳徭人与虔、汀、潮、循接壤错处,亦以盘、雷、蓝为姓。”[22]

顾炎武所论,为其他许多文献所证实。以福建为例,康熙《平和县志》“徭獞”条、乾隆《龙岩州志》“畲客”条,对于瑶为盘瓠之后,以及他们的语言、习俗、分布状况都有细述,都能呼应顾炎武所论。可见,唐宋以后盘瓠蛮从五溪地区南迁赣、闽、粤的踪迹,斑斑可考,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除了盘瓠蛮传说外,史书中找不到畲族是武陵蛮的一支或从湖南迁来的其他线索”[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