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丽江古城:中国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中国文化遗产

【摘要】:我们知道,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里做文化项目如履薄冰,忌讳很多。丽江古城的宗教文化是多教并存的。丽江古城文化是多元的,尤其是以纳西族为主的本土文化无处不在。就这样,许多一小间、一小屋、一小院的普通的、平民的房子组成了丽江古城,它完全是一个平民化的古城。

我们知道,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里做文化项目如履薄冰,忌讳很多。同时我们也知道它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项目是传承和弘扬古城的民族文化,都可以有些作为。

像木府的建筑,我们且不说恢复重建后的木府,就是对从前木府的建筑,大家都有一种说法:木府的建造是“仿紫禁城而制”,这种说法在府志、县志里也有记载,丽江的老百姓也认可这种说法。又如纳西古乐,研究结果表明,它最初是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原来并非纳西族的音乐,所谓洞经音乐,就是道教的音乐。而丽江这个地方不是道教的发源地,但这种音乐传到丽江后就与本土音乐融合,变成了纳西古乐。所以说,丽江古城里浸透着众多民族的文化,而汉文化更为突出。

只要我们仔细去研究、去推敲的话就会发现,许多中原的文化到了丽江以后,丽江人就把它继承下来了。我们回头去看中原,中原当时的许多文化现象,由于社会发展或战乱,或改朝换代的原因,在中原却消失了;或者是由于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甚至后一代不传承前一代的优秀文化,使得中原的许多文化现象现在已经找不到踪迹了,但是它们在丽江却仍然存在。所以,在一些场合,我们曾向来丽江的学者介绍说:“我们丽江是中原文化的‘仓库’,许多文化现象在中原已经不存在了,但在丽江还可以找得到、看得见。”在多元文化聚集的丽江古城里,从生活习俗,如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方面,或者是建筑物文化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各民族相融共处,从而造就了神奇美丽的古城。丽江古城的宗教文化是多教并存的。丽江古城文化是多元的,尤其是以纳西族为主的本土文化无处不在。纳西族是一个注重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是一个淳朴的民族。这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有自己的舞蹈艺术和节庆文化,而这些耀眼的民族文化符号存在于古城的各个角落,与古城共存。

一方面,文化特色表现在服饰上。昔日古城里的居民都只穿纳西服装,女子都披清一色的“披星戴月”。特别是纳西女性,其服装除颜色上会有所区别外,全部都身着纳西服,人们一到古城,不经意间就会产生这里居住的是纳西族的感觉,这是古城最大的一个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的文化特色体现在语言现象上,就是大家都讲纳西话。外边的人进入古城,好像来到了国外,所有的人只讲纳西话,当时古城听到的都是一样的纳西语调,很少有外来的口音,很难听到南腔北调的汉话。也许是由于民族自觉性的原因吧,由多元文化、多教并存构成的丽江古城并没有失去本土的文化,不仅没有失去本土文化,甚至将外来的文化转变成本民族的文化。难怪有人称:丽江古城是唯一的一座中国少数民族的古城,这种存在方式在中国是少有的。

从房屋大小、建筑体量而言,我们认为昔日古城里的确没有大户人家,除木府之外。作为纵横交错的街道两旁的铺面,是由体量较小的一层或两层楼房组成,一家挨着一家,甚至双方共用一根柱子,不断延伸出去,这就是古城的街道,做生意的地方。铺面的背后若有空地,就起上一所小院子,作为后院,前面做生意,后院作居家。就这样,许多一小间、一小屋、一小院的普通的、平民的房子组成了丽江古城,它完全是一个平民化的古城。

虽然它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没有豪宅,但由于古城地势高低错落,许多房子就河而建,就势而建,结果古城里的建筑有一种随性的自然之美。你若具体地去看某一幢房子是不怎么好看的,但若连成一片,组成一个群体,从组合的角度去欣赏古城,便有一种自由之美。这种组合美、结构美在古往今来的城市建筑里是很少看得到的。在古代中原无论干什么都要受到礼制的影响以及许多规矩的限制,这种影响是相当突出的。假如丽江古城当时受到这种礼教影响的话,就不会是今天的这般模样了,就可能与中国的其他城镇是同样的模式、同样的面孔了,丽江古城由于“山高皇帝远”及交通闭塞等方面的原因,加之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少,结果让当时的木氏土司、当时的丽江平民有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种自由发展的空间里面,创造出自由组合的丽江古城。

通过以上对昔日古城的描述,古城原貌的大体轮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评论,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索,我们所立的八大文化项目都可以从上述的昔日古城特征之中有根有据地找到各自的影子。平时我们说要传承和弘扬古城文化,但是如果对古城的历史都没有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那怎么传承和弘扬?所以说对古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是传承和弘扬它的一个基础。比如说过去的古城河道边种的都是杨柳,才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古城之景。但是现在有些杨柳树随着时间的流逝枯死了,面对此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当拿新的杨柳树补种上去,这种做法于情于理都是说得过去的。这种做法敞开了讲,其实就是在阐述一种道理,阐述一个如何保护古城、如何管理古城的道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一种理论,叫作“杨柳理论”,这个理论同其他有关规定一样,将会对古城长期的保护和管理,对我们这一次项目的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