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氏土司家族两个朝代以来的好运到了头,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更替之时,木氏土司家族总是及时地站在代表中央王朝势力的一边。图4-34木懿像图片来源:木府提供吴三桂虽然接受了木懿的投诚,并在第二年批准木懿“仍袭土知府之职,管理原地方”。木懿不幸成为这种策略的牺牲品。但木懿宁可冒犯吴三桂,也要保持气节。吴三桂最后只有贼喊捉贼,将木懿拘押到昆明。......
2023-09-18
丽江古城在什么时候形成?我们基本上认定是宋末元初,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应该说,把公元1285年丽江治所从石鼓迁到丽江坝视为古城建设的开始,是合理的。在木氏土司先祖统一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各部族之前是没有丽江古城的。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丽江古城,我们认为,古城可以分为两大片区:一个是东北片区,另一个是西南片区。为何要通过分成这样的两个片区来分析古城的大结构呢?有句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这两个片区,我们把古城的演绎、古城的大结构、古城的文化做一些比较,来分析古城,解读古城,这样一来,古城的发展脉络就更清晰了。
古城的西南片区比之于东北片区要更古老一点。古城的西南片区,它的容量比东北片区显得大一点,它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城的基础。我们平时所讲的丽江文化,大都出自西南片区。古城是一种自由式的结构,它的坐向非常自由,它比东北片区显得要活泼一点,古老一点,它的整个建筑的结构完全是一种自由式,在这个片区,看不到一条十字路,更多的本土文化根植于这个片区。丽江古城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出自于古城的西南片区。西南片区包括表现民俗一面的四方街,古城三条河流的分布更多的也是在西南片区这一边,当年徐霞客看到的“瓦屋栉比”的情景指的也是西南片区。从区位来看,西南片区优于古城的东北片区,西南片区背后就是狮子山(玄武山),它依着狮子山的地势而建,瓦屋鳞次栉比,层次感相当突出,有环山古柏的陪衬,有木府,还有大石桥、小石桥,万子桥旁边有普贤寺。西南片区与东北片区一样有个中心,它的中心在哪里呢?就在丽江木氏土司府。它的存在比流官府早得多,它的气势超过流官府。因为木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从各方面看,木府给人一种优于流官府的感觉。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流官府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以后才慢慢建成的。称为丽江府时,所管辖的范围已比较小了。加之清政府的府官制制度下的官府衙门能建到一个什么程度都是有规定的,所以流官府的建筑规模要比木氏土司府逊色得多。而从木府当时开拓的疆域来看,往北到了芒康,往东北到了四川的巴塘、理塘,正东到了木里,整个怒江州都是木氏开拓的疆域,整个大环境都有利于木氏土司开拓疆域,作为这么一个大疆域的控制者的衙门,也应该相应地配套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木氏土司就有“土皇帝”之嫌,木氏土司的府地、根据地、中心不建造得大一点也说不过去。木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这就是古城的西南片区。木府从元初开始修建,附近的居民不断增多,加之木土司遍邀全国能工巧匠来丽江为之服务,这些人往往安置在西南片区的木府附近,官门口以及“刮当阁”之类地名也记录了古城西南片区发展的脉络。而中河以东片区,不过是零散地居住着几户人家。即便是谈到通安州旧址,也在今天南门桥一带,属于西南片区。徐霞客到丽江的时候,也重点介绍了西南片区,对东北片区只字未提,这更加说明东北片区明代时几乎没有什么建筑。
图3-13 流官府示意图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古城的东北片区形成于清代,是属于流官文化,因为以流官文化为主,所以这个片区还有书院、文庙、武庙之类的建筑,书院是用于教化百姓的,文庙、武庙是用于对老百姓实行思想统治的。各种各样的设施齐备,体现着一套封建礼制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古城的东北片区。尽管这些文化后来又变成了本土文化,然而开始的时候它是以中原文化、流官带来的文化而著称的。从古城东北片区的建筑文化来看,有它自己的特点:就街道建制而论,到处可以见到“十”字路,而十字路是古城东北片区最典型的代表,比如通往西北片区的五一街,从大石桥一直延伸到文明村,一路上都有一个接一个的十字路口,还有王家庄附近的这些石板路,都有很明显的十字路的痕迹。这一片区里,有文庙,也有武庙,有后来才进入古城的教堂,还有城隍庙;有古城墙,东北片区给人一种中原古代城市的感觉。史书上记载,这里不仅有城墙,还有城门。西门的位置,在从五一街往西快要到大石桥的地方,称为服远门;再过去到接近文明村的地方是东门,称为朝阳门;南门桥附近就是南门,又称作承恩门;还有北门。流官到来后,以“移风易俗”为己任,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具有汉文化的丽江府城。这个府城,处处表现出流官文化,即中原文化,处处都表现出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甚至有一段时间,有人在丽江古城里戏说,住在城墙以内丽江府城的是城里人。那么城里人的生活又该怎么办呢?这些人买几棵小白菜也得出城来买,是困在这个圈里的城里人。甚至有人说,丽江古城里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从逻辑上看似乎有矛盾,但它确实存在。即丽江府城里的人,做生意都不是在府城内做,而是跑到四方街去做,到古城其他地方做,形成了出城做生意的现象。这种奇怪的现象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虽然这里边包含许多戏说的成分,但形象地体现出了丽江古城多方面的文化魅力。古城的东北片区,流官文化尤为突出,东北片区的中心是丽江府府署衙门,也就是流官府,这个流官府气势还是很大的。我们知道,一个县有县府,一个州有州府,而丽江府的府署衙门,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要比县府、州府规模大。位于丽江古城东北片区中心的流官府衙门气势宏伟壮观,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架势很吓人。它的府署衙门的建造与中原的衙门建造模式完全一样,占地四五十亩,它的建筑结构也表现出中原的文化气息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小广场—仪门—大堂 (府衙审问犯人的地方)—中堂 (二堂)。大堂和中堂中间还有一道门,称为寅恭门,由三道小门组成,由中门外加两个侧门组成,中门一般不能开,走动时从两个侧门进出。进入二堂要绕道也可以,但是从文化的角度、官史的角度讲,绕道就显得没有文化,就没有等级,就显得不懂礼制,也可能有仆人是绕道行走的。中门一般是不开的,但也有例外,一旦有上司来巡查、钦差大臣来送圣旨之时,便会将中门打开,以示恭敬和上级的威严。议事的地方——三堂。古往今来,中原的衙门的建造模式完全一样,三堂也许是处理一些内务的地方。出了三堂便进入了后花园,两侧的配房是左文、右武的布局,到了中堂和三堂所对的位置,又分别设有官院和吏院。这样就形成了古城东北片区的中心——丽江府衙署。它既是东北片区的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和统治中心。所以从东北片区来看,朝廷的官吏文化、中原文化及儒家文化这些东西尤为突出。
中国人通常认为,凡是要成大事者,就得开辟一个根据地;丽江人成大事,是以古城作为基础,是以古城的心脏部位,即木氏土司府作为基础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没有木氏土司府就没有古城。因为许多城镇的形成,都是随那个地方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哪儿而定的。假如木府建在白沙的话,那现在的白沙也就是丽江古城所在地;如果木府建在石鼓,那今天的丽江古城也许就在石鼓。这就是木府与古城的关系。木府是木氏土司办大事的根据地,因而也就有了围绕木府而建的古城。如今的丽江古城驰名中外,名声很大,但它的形成却是经过了几个历史时期,经过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手才形成的。要建那么大的一个古城,应该有一定的基础,那么古城的基础、木府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以往东北一直到巴塘、理塘,往北一直到芒康,往西一直到怒江,往东到木里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作为基础的,而且在这个区域里有珍珠一般的地方,比如俄亚盛产金矿、铁矿,盐井盛产食盐。木府是以这些作为基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大家都说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大码头,那么这个码头不能设在其他地方吗?其中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为何马帮第一站先到古城呢?原因是,马帮是带东西来的,是招人去做生意的,把别的地方的东西带过来,再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带过去或者是把东西变成钱,这就是马帮的行为。但是东西是要卖给人家的,东西驮来后不经过古城,要进入这些早已被木氏土司占领的地盘是无法进去的,所以你要到这一片辽阔的贸易市场做生意的话,就得先到丽江古城,由古城的人再将这些货带进去,不然是进不去的。木氏土司占领着当时的贸易市场,所以丽江古城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集镇,变成了码头。要是没有占领那块地盘的话,马帮、生意人就不会到古城来,所以古城是建立在怒江的上游、澜沧江的上游、金沙江的上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江并流区域”的广袤的土地之上的。所谓古城的辉煌,是建立在俄亚的金矿、铁矿上的,是建立在有待更进一步开发的这样一个区域上的,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由于古城的辉煌、古城的发展反过来使木氏土司、丽江人的腰包鼓了起来。有了钱之后,为进一步开拓那个区域打下了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基础,这都是互补的。总而言之,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木府,当时的木氏土司、当时的丽江人有思想、有作为、有战略眼光、有战术能力、有发展农业的思想、有开发工业的准备,所以才会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一系列的决策,木氏土司都是在木府里做出并发号施令的,木氏土司以木府为根据地,最后形成了霸业。木府在这个民族中间,在这个古城里面,在这个辽阔的地域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若没有木府,这个民族会怎么样?若没有木府,丽江古城会怎么样?没有木府与缅甸等国相连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这一个疆域,其结果会是怎么样?木府,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风雨,的确在历史上对纳西族、对这个区域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木府渐渐在这个古城里破落了、衰败了、消失了。还是引用郑孝燮教授的话来说:“丽江古城是少数民族的古城,当然它不会有朝廷的衙门之类的东西,它是土司统治,但它的土司府究竟何在?它的这顶桂冠在哪里?它的灵魂在哪里?没有木府的话,古城就没有重量,更主要的是古城就没有中心。那么,它究竟在哪里?”
所以,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古城发展先从西南片区开始,原因是木氏土司先祖把治理一方的治所选择在狮子山下,接着就有很多百姓在附近居住,木府范围不断扩大,街道和贸易区域不断完善。到徐霞客来丽江的明代后期,古城的西南片区正式成形。清代,丽江被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东北角修建流官府衙,按照全国府衙规制来建设,历经200多年,东北片区也成形了。加之贯穿元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民国时期统一管理,使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完全融为一体。延至现在,丽江古城已几乎看不出西南和东北两个片区的差别了。但无论是西南片区,还是东北片区,它们都共同组成、创造了丽江古城的文化。所以,我们提出“木府兴则古城兴”的论断是有根有据的。
有关木府通论(第3卷)的文章
木氏土司家族两个朝代以来的好运到了头,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更替之时,木氏土司家族总是及时地站在代表中央王朝势力的一边。图4-34木懿像图片来源:木府提供吴三桂虽然接受了木懿的投诚,并在第二年批准木懿“仍袭土知府之职,管理原地方”。木懿不幸成为这种策略的牺牲品。但木懿宁可冒犯吴三桂,也要保持气节。吴三桂最后只有贼喊捉贼,将木懿拘押到昆明。......
2023-09-18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不能这样说,还是叫木府文化理论。在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我也向全市人民做了保证,下一步我们要把木府的文化理论做好。总结发展木府文化理论,其实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发掘、整理和完善木府文化理论。从木府方面来看,《木府风云》这部电视连续剧也是木府文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其他民族不好说的一点,而纳西族可以这么说。......
2023-08-23
一支军队、一个单位有没有这种灵魂,其面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现在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灵魂问题。虽然只是这样的一种操作,但事实上我是在为形成木府的灵魂服务,是为这个单位产生一种凝聚力服务,为单位的身价和氛围服务。......
2023-08-23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木府人发明创造了古建筑建造的“六段式”。但是,我提出一个要求:木家院建筑风格属清代的,而图案要有明代的图案风格,不能离开明代这个特点。木府的油漆、彩绘基本上是明代风格,但在色彩的明暗上有所调整,有些显得更深沉一点,有些显得活泼一点,体现出本土化和民族特色。总体上讲,清代和明代的彩绘差别是明显的,从清代的油漆和建筑风格来看,就是婉约派;而明代的线条要流畅些、粗犷些。......
2023-08-23
园林也是木府建筑艺术的重要展示区。整个木府的格局是:衙署区的南面有南园,北面有砚池,各种盆景点缀其中。木府有一棵金爪玉兰是稀有品种,体现出富、贵、奇的特点,树龄已超过1000年。木府的杜鹃园也要介绍一下。园林式的博物院,这也是木府人需要把握好的一个原则。木府的园林建设,我们也是遵循着分板块的思路来布局的。木府的衙署区一方面遵循这个原则;另一个方面也有所变化。说木府的盆景是一绝,不是徒有虚名的。......
2023-08-23
在数百年来历代木氏土司的苦心经营下,木府建筑的富丽堂皇、典雅恢宏,在当时的滇西北乃至云南,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木增为此专门修建了这个牌坊,以彰显自己的尽忠报国之心。玉音楼是木氏家族专为皇帝祈祷祝福的场所,是精心建造的为表自己忠心的“万岁圣位,为祝厘所”。第三院正中即是木府大堂,为木氏家族处理家务事之重地。......
2023-09-18
木氏土司当然有一套严格甚至血腥的管理方法:凡是捡到金子都要交给官府,如果老百姓私藏铢两就要处死。我们只能从木氏土司馈赠朋友黄金慷慨大方,来推测其家藏黄金之多。第二是供奉给寺庙、道观。......
2023-09-18
明代丽江“木氏作家群”的诗文造诣,颇受推崇,被称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图4-52《隐园春兴》首页图片来源:木府提供木氏土司不仅写诗文,还善于收集汉文典籍,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多有提及,万卷楼就是这方面最集中的体现。被誉为神童的木氏先祖牟保阿琮,在白沙岩脚留下了梵文的摩崖字迹,不少研究者认为是藏文。前面已经多次提到,现存最早的木增书法作品“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为国家级文物。......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