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府通论:细节决定整体风格

木府通论:细节决定整体风格

【摘要】:我们通过研究整理后,提出了恢复重建木府的四点原则,但如何从细节上体现出木府的建筑风格,到底有哪些细节需要一一把握好?丽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北派的建筑风格为主。当时为了掌握好这个建筑风格,我们还发明了一个砍柱子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丽江砍法”。)其次是建筑整体的细腻与粗犷。

我们通过研究整理后,提出了恢复重建木府的四点原则,但如何从细节上体现出木府的建筑风格,到底有哪些细节需要一一把握好?这些既费思量,更费功夫。

根据建筑学,特别是古代建筑学的一些理论来看,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面在哪儿?明代的房子,屋脊在一个水平线上,两头有翘角。天安门的处理方法就是以鳌鱼为翘角的处理方法,除了屋角以外,屋脊是平的,到了两头,各安上一只鳌鱼,用两只鳌鱼一处理,就算是两个翘角。屋檐的翘角有点翘,但是翘得不厉害,只是有点弧度。也就是说,明代建筑风格一般不怎么用翘角,这是明代建筑的一个特点。到了清代以后,无论北方也好,南方也好,翘角都比明代的翘得厉害了。到了清代以后,屋梁、屋脊都有点翘,两头翘角更不用说,还有就是起厦落脉相当厉害,连前面的那个前檐也是起厦落脉相当突出。我们在恢复重建木府的时候,因为一开始就定位定在明代晚期,所以木府的房子屋脊是直的,在同一水平上,两头用鳌鱼处理,有翘角,翘得不怎么厉害。比起故宫和北方的建筑,要比它们稍稍翘一点,但又区别于江南的那种翘得相当厉害的圆翘味,木府的建筑就把握在这个尺度上了。可是,我们请来盖木府的那些师傅对这一套理论不知道、不清楚。他们传统的做法中认为翘角翘得越厉害,外观就越好看。更何况我们请的师傅多数为白族,所以白族师傅从他们的审美角度出发,在处理屋脊、翘角的时候,经常不听我们说的,直到最后我们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他们才听进去了。那个过程是反复又反复,翘角和屋脊就是在这样不断反复中形成的。

图3-3 屋脊、翘角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这次恢复重建木府之前,去江南考察,江南有些庙宇是国家级重点建筑保护单位。有一座庙宇是属于唐代的,唐代的建筑到现在已经很少了,唐代离明代已很远,离清代就更远了。它的翘角像水牛角那样,那就是南派味。南派就是这样翘,不翘得那么厉害也要翘高一点。大理丽江很近,大理的有些房子,包括屋脊还是有点翘。恢复重建木府就要把握住,屋脊不能乱翘,要怎么样做才符合规矩,这里有很多学问。我们主要强调:一是突出明代特点;二是把握北派的建筑风格。丽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北派的建筑风格为主。一开始我们就认定木府的有些房子比起故宫来,翘角还是要有一点,但是不能翘得太厉害,比其他的稍稍翘一点即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其中也加进了纳西族的一些风格,不翘之中有点翘,包括屋脊在内。北京天安门屋脊是直直的,但是我们的房子,在直之中又有点起厦落脉。起厦落脉就是不翘当中有点微微的翘,有这么一种感觉。当然我们这个翘与前面讲到的南派的翘,那是相去甚远的。

具体施工的时候,我们还从以下几点来把握木府的建筑风格:

首先是用料的标准。恢复重建的木府既然是中国古代建筑,那用料就非常讲究了。明代房子的用料跟清代的用料还是有不同的,其特点是:明代的用料不节省。用料不省是明代建筑的风格。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吧: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生态没受到破坏,树茂林深,这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人类的发展一代比一代聪明,从明代到清代,清代到民国,民国到现在,越往前推,人就更为朴实些。也可能是由于当时审美观等各方面的原因。任何一个时期的历史都比较突出地留下了那个时期特定的历史的痕迹,我们拿这个最突出的东西来比较的话,明代和清代的用料标准就不一样,明代的用料特点是用料不节省。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清代的用料是细细长长的,用料相当节省,可能是到了清代木料少了的原因,也可能与两个朝代的审美观不同有关系。所以,从两个朝代房子的用料情况来看,用几句话讲就是:明代就是梁要肥,柱子也要粗,即肥梁粗柱。到了清代以后就讲究肥梁瘦柱。肥梁瘦柱是清代的特征,从审美观的角度来讲就是清代以肥梁瘦柱为美。我们的木府,恢复的年代是明代晚期,我们在盖木府的过程中,就不能遵循肥梁瘦柱的规律,而只能遵循一条,以肥为美,梁也要肥,柱子也要粗,而且其他的用料也要四平八稳、五大三粗,线条要相当粗犷。恢复重建的木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恢复重建木府的过程中,光是寻找柱子这一项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想看,山里虽然大树多,但像木府用的这么粗的柱子,需要很大的树,还要两头均匀,一座山就只有那么两三棵。有些时候就是找到树了,但路不通,人力也无法运来,所以说,找这些柱子不知翻越了多少座山,把多少座山的木头堆积在一起,才获得今天木府的柱子,这个也算是木府的一个建设特点吧!

为了达到肥梁粗柱的要求,我们花了很多精力,费了很多心血。为了把握这个建筑风格,很多不合格的柱子被淘汰了。当时为了掌握好这个建筑风格,我们还发明了一个砍柱子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丽江砍法”。有些木匠开始的时候不讲究“丽江砍法”,不讲究木府柱子的砍法,不坚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干,结果砍坏了我们的柱子,我那时简直有想揍人的冲动了。(这方面的具体情况,请看本书第一卷的相关部分。)

其次是建筑整体的细腻与粗犷。在这一点上我们选择了粗犷,因为从总的建筑特点来看,包括从线条来看,我们有一个大局上的把握,即要体现粗犷风格。这方面,北派、南派区别非常明显,从一些线条的走向情况来看,南派比较细腻,大理的建筑就更多地接近南派味,但又不全是南派味,它还有一些白族文化的味道,总的一个趋势是线条比较细腻。比如说,修饰墙壁,他们会把墙壁都画满,画法还是比较工整的,看起来也好看,栩栩如生,我们就称之为比较细腻的风格,但在细腻之中,又不乏比较零碎的感觉。木府在总的把握线条的过程中,要求取比较粗犷的线条,这种粗犷就如黄土高坡上的红高粱那样,比较朴实。按这种说法,线条要比较粗犷,又要追求比较流畅,木府的建筑也就取了这样一个特点。我们看木府的总体感觉,都有一种比较粗犷,大线条不怎么细腻的感觉。这就是所要掌握的木府建筑风格的一个方面。从这方面来讲,木府是粗犷的,线条是流畅的,不零碎,这些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都坚守下来了,不然整个格调就显得不一致了。你看看,大量的白族工匠在这里干活,很容易用他们习惯的那种做法,就是细腻,画线条的时候,认为画曲一点就好看了,经常都是这样。对此我们就说:不行。不行的道理在这里,做明代的建筑就要像明代的建筑。从某个方面来讲,在这样的建筑群里面,再加上明代的一些装饰,的确让人觉得仿佛又回到了明代晚期的氛围里。因为建筑风格就是明代的风格。所以说,木府的建筑是对恢复古代建筑的一种伟大的贡献,再现了明代晚期的建筑,同时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群提供了样板和依据。我相信四五百年以后的木府又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

第三点是木府建筑的整体协调性。木府东一幢房子,西一幢房子,区域上又分四个部分。光从这些房子来看,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又高度地统一在一起。高度统一体现在哪里呢?在瓦当上。凡是木府的房子,瓦当都是一致的。瓦当,是瓦屋檐突出的那一部分。当时我们在木府旧址考古的时候,就在生活区木家院这个地方挖出了大量的木府瓦,这些木府瓦都有一个特殊的造型,但这个造型是什么,到现在我们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就是狮子的变形,暂时称为狮头瓦当;有人说是神灵,有人说是保护神,或者说是避邪的一种什么动物。总的说来已经变形了,我们就把它当作保护神。我们对用不用这种瓦当做了充分讨论,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后,最终决定用这个瓦当,以瓦当作为木府威严的象征。这个瓦当是有历史依据的。房子的造型千变万化,千变万化中又有一个不变,不变就在瓦当上,瓦当这个小圈圈把整个木府、错综复杂的木府高度地统一起来了。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这就是瓦当的功能和价值,当然,瓦当也就成为木府建筑艺术的一个特色。过去的木府曾盖过很大的瓦,比民间所用的瓦大一至两倍。恢复重建时所用的瓦均为之前所见的琉璃瓦。现在所盖的瓦是木府的一大发明,也是经过多次试制而成的。

历史上木府的砖非常特别,尺寸、大小都与老百姓所用的砖不同,比百姓用的稍大一些,这从出土的砖中可以得到验证。出土的砖上还刻有制砖人的名字,我们以后还要研究这个名字。过去有秦砖汉瓦之说,所以我们所用的砖头叫作“木府砖”,这种砖有特殊性。房子基石多为青石,铺地则以丽江五花石为主,附加一些青石,而且五花石为上等的五花石,特别是广场里的五花石,质泽特好,雨后更有说不出的感觉,实际上广场上铺的五花石代表了整座木府的石文化。木府的总体建筑与丽江古城的建筑风貌在色调上是高度统一的,丽江古城的建筑风貌是什么样的呢?蓝天、白云、灰瓦、白墙,几株花、几棵树,这就是丽江古城的总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是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木府就是取这个风格。所以说我们的墙,也尽可能地涂成白墙,瓦就用灰瓦,这个与紫禁城有区别。

第四点是悬鱼、歇山、重檐、开间的特点。从建筑结构来看,木府的建筑涉及很专业的建筑术语:重檐、庐顶、歇山,还有重檐歇山等多种形式。如重檐歇山式,包括了一檐、两檐、重檐。歇山,从外面看是两层,实际上只是一层,这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万卷楼是重檐,是三重檐,它的顶叫作庐顶。有一种建筑构造称为歇山式,木府基本都是用了歇山式。有一种建筑构造称为硬山式,硬山式就是用砖把山墙封满。丽江起房子大多数用的是歇山式,后面慢慢地才传入硬山式。大理的房子两边的山墙一般是硬山式,它们用砖封满、填满,一直到人字架那儿。丽江的房子是只填进去一小部分,采用的是歇山式,这种歇山式是丽江的一种传统。丽江后来起的房子也有很多用硬山式,那是受了大理建筑的影响。歇山式的人字架两头还会钉上一块木板,称为悬鱼。歇山式、硬山式全国到处都有,我记得北京天安门采用的是歇山式,金銮殿采用的也是歇山式,木府的前议事厅,包括很多大殿采用的都是歇山式。明代普遍采用歇山式,北派采用的也是歇山式。到了清代,北派有的采用硬山式,有的采用歇山式。

丽江的悬鱼形状的确是纳西族所独有的。北京天安门的悬鱼很短,你们可以去看看,人字架的那块板子很短。唯有丽江的悬鱼又宽又长,这个就是丽江建筑的特点。这种悬鱼是丽江建筑的一个风格,许多专家已经注意到丽江的这个风格,像顾奇伟先生就跟我开玩笑说过:“丽江的悬鱼确实又长又宽,表现出了丽江人雄赳赳、气昂昂的那种精神!”没有把木府建筑的悬鱼改长的时候,他说这些悬鱼像发育不良一样。

木府前议事厅有五个开间,加两个走廊的半间,有人说是六开间,有人说是五开间再加两个半开间,两种说法都对。开间代表了地位、身份,木氏土司做官只做到三品,所以五开间再加两个半间符合他的官品,即三品官的房子的规模。故宫金銮殿是九开间,天安门是十一开间,都取单数,只能取单数。前议事厅是关键,表现出木氏土司的官阶身份,不能随便起。古代的房子讲究开间,我们起五开间,虽然起九开间也很简单,但是不能,假如起了九开间,那么规模就跟故宫金銮殿一样了,那样的话就违规了。古代要是有人这样起房子的话,不需要审判,可直接杀头,还可能株连九族。现在不会被杀头,但是会贻笑大方,人家会说不懂规矩,乱干,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做。木府的议事厅是五开间。护法殿体积小一点,但仍然是五开间,没有四开间的道理。

图3-4 议事厅开间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具体结合每一栋建筑,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在把握前议事厅的建筑特点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它的用途,从这一点上来把握建筑风格。议事厅是土司用来商议大事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安排、布局议事厅的时候,就结合它的用途,尽可能体现出议事厅的威严感,房子要宏伟壮观,气势要出来,这样一来,它的地位才显得高,有一种威严感。前议事厅房子需要起得特别讲究,前面是石狮子,台阶高高在上,四周是栏杆,一排大柱子排在前边,其线条非常粗犷,威风凛凛,显出相当的权威,有气势。为了体现出前议事厅的威严感,所用的斗栱和后面建筑的斗栱都不一样。前议事厅用的斗栱是采用明代制作方法,是仿丽江大宝积宫和琉璃殿的斗栱。有人说琉璃殿的斗栱是唐代的,有些说是宋朝的,有些说是元朝的,反正都是明朝以前的建筑,我们套用大宝积宫和琉璃殿的斗栱,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斗栱采用的是明代或者是明代以前的制作方法。琉璃殿称为殿堂,讲究的是一种威严感,所以木府前议事厅要突出威严感,我们就套用大宝积宫和琉璃殿的斗栱,安在木府的前议事厅。你们看木府的这些斗栱,有些房子的斗栱造得相当密,但小巧玲珑;有些房子的斗栱显得相当粗壮、威武,一看就觉得相当牢固,显出它的威严感,线条不仅流畅,而且粗犷。前议事厅的斗栱比其他房子的斗栱要大一些。

接着是万卷楼。万卷楼是重檐歇山庐顶式,外表看起来它是两层,实际上中间有个夹层,夹层是用来藏书的,底下一层,上面一层,中间一个夹层,所以看上去是两层。因为它的功能是藏书,我们在把握万卷楼的建筑风格时,提出了跟前议事厅不同的意见。从藏书楼的用途来看,有这样一种情况:底下这一层是家学,就是私塾,我们的布局就要按私塾来建。第二层的夹层是藏书处,可以矮一点,少些窗子,但要有通风窗。第三层用于阅览,藏书层的书可以带到这里来阅读,同时还有部分古玩。我想在这里搞一个珍宝馆,这个珍宝馆以后要展出很多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我们有很多文物,可以拿出来展览,但问题是要解决如何保护,怎么保管的问题。另外,在把握藏书楼建筑风格的时候,因为与读书人有关,所以要与读书联系起来考虑,在风格上要特别注意突出读书人的清高、书生气,建筑风格一看上去就要有一种书生气,有读书人的味道。我们就追求这样一种建筑风格。为了适应其用途,符合其身份,所以在考虑建筑风格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考虑功能齐全,有可以读书的地方,可以藏书的地方,可以教书的地方。因为读书人讲秀气,所以这幢房子要尽可能的好看,但是不能奢侈。万卷楼所用的斗栱,我们就参照丽江黑龙潭龙神祠大殿的斗栱来制作。我们看了龙神祠的斗栱,不仅好看,而且还有一种书生气,不做作,感觉小巧、灵巧,我们就参照这种做法,尽可能地突出书生气,所以万卷楼的风格也就出来了。

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木府的家事就在这里议,祖宗牌位供在这里,从政治地位来排序。除了前议事厅以外,它应该排第二位。对护法殿的要求跟前议事厅差不多,但是威严程度稍稍低于前议事厅,因为它毕竟只是老二,护法殿可以有一套议事程序,但是严肃、威严感要低于前议事厅。处理方法就是前议事厅的基座高一些,护法殿的基座矮一些,规格上要小一点,房子的高度要控制一点,间数的宽度缩小一点。这就是根据用途来把握建筑风格。

图3-5 护法殿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再讲光碧楼。光碧楼只是通往后花园的门楼,但是史书上却有这座光碧楼的记载:“巍峨壮观,称甲滇西。”既然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那我们也就追求巍峨、壮观和称甲滇西,我们就追求这样一种模式。光碧楼的斗栱用的是“米”字栱, “米”字栱是古代建筑的一种传统做法,很常见。这种“米”字栱,丽江的白沙壁画有,北岳庙也有。有些地方是观音合掌栱和“米”字栱混用,既有观音合掌栱,又有“米”字栱,就是底下用“米”字栱,上面用观音合掌栱。斗栱有很多种不同用法。现在我们从用途来制作,除了门楼之外,上面就用古代的制作方法。在光碧楼上,我们准备安排书法作品、画、屏,以及简单的造纸、织布或者类似的作坊式的工具,这些统统放在楼上。光碧楼还要体现饮食文化,让它成为作坊式的一个展厅。

玉音楼的用途,一是接圣旨,一是供土司嬉戏游乐,它的建筑风格与用途完全一致。五凤楼这个造型在古代较为多见,但因为五凤楼太多,所以它们各自的本质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它的建筑特点是,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五只凤凰,从四周的侧角往上看,都像是有五只凤凰翩翩欲飞,五凤楼的建筑造型就是这样。

图3-6 玉音楼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再说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师的殿堂,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这个教派的主要思想和境界是修炼成仙,超脱人生,人与自然和谐之处似乎都包含在里面。道士住的房子,叫道观,也称为精舍。道士过的是一种神仙般飘逸的生活,寻找的是潇洒飘逸的感觉。所以,我们把握三清殿的建筑特色,就是要把房子建在一个地势高一点的地方,而且建出来就尽可能突出潇洒的特点,要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的感觉。从现在建好的三清殿的实际效果来看,是符合这一特点的。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以上就是衙署区和玉花园区房子的建筑风格。

木家院的恢复重建有些特殊性,跟衙署区恢复重建不一样。木家院恢复重建的年代定位不是明代,而是清代,也就是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之后的那个年代。从木府的历史来看,明代的木家院,因遭兵燹,早已荡然无存,所以木家院是木氏在清代恢复重建的。事实上,哪怕是不识货,只要货比货,把木府主体部分跟木家院比较、分析一下,木府主体建筑感觉是五大三粗的,而木家院有点小巧玲珑,包括那些木雕,都不受明代风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