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西岔镇岘子村位于西岔镇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白崖村,南邻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西接皋兰县水阜镇石涝池村,北抵西岔镇团庄村,管辖面积17平方千米。2012由皋兰县划归兰州新区管辖,现为兰州新区西岔镇岘子村。村内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岘子村通社道路和主干道共20千米,其中水泥硬化10千米,砖铺巷道6.5千米。明朝洪武年间迁渭源县,永乐年间,因耕种不便,王家先祖兄弟二人迁滚坝川颜家岘。......
2023-08-23
自然环境
中川镇平岘村位于中川镇东南部,东至皋兰杉草沟,南邻皋兰高山,西接中川镇芦井水村、树屏刘家湾,北抵中川镇方家坡村。管辖面积25.6平方千米。
村民要进出村子必须要经过一个地势平缓的岘口,由此人们脱口而出的就叫平岘沟。后来又从秦王川处向南看可以看见一道横岭拦住,人们又称之为“平岘岭子”,这就是平岘村名称的由来。
平岘村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海拔1910米,年平均气温6.9℃,1月平均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350毫米,年蒸发量188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村置沿革
1950年,属永登县第五区西槽乡。1958年3月,随西槽乡划入皋兰县。1958年12月,属永登县西槽人民公社。1966年,属改名后的燎原人民公社。1970年恢复。1983年,属西槽乡。1999年,属撤乡建镇后的中川镇。2012年,由永登县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全村下辖荒道沟、大道岭子、小道岭子、华家岘子、廖家湾、三岔、石家咀、石家庄8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8户1702人。有耕地14200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林地3802.9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和胡麻,经济作物为玫瑰,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有农业专业合作社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0.6万元。
村内建设
2016年,全村自来水开通率达到80%,2017年小康村建设,水泥硬化主干道长9千米,宽4.5米,村民出行方便。公共活动场所1个、篮球场2个,并安装有健身器材。村卫生所1所,公共厕所1个。
姓氏家谱
平岘村白氏祠堂
根据村里老人讲,大约在三百多年前,这里荒无人烟,为了逃荒,外乡人看到这里安静,土地肥沃,是开荒种地的好地方。于是从苦水、红城、水川等地来了一些外乡人,先在阳山坡处挖窑洞居住,他们开荒种地,这种情况持续了一百年之久。从现在的一些残窑处的灰坡就可见证,还有一些房屋的遗迹。大约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些简易的房屋,最初有十几户人家。杨氏、张氏、陈氏、白氏、达氏、徐氏、石氏、保氏、胡氏、华氏为村中大户,白家、杨家、石家、保家、达家、廖家、华家、徐家、张家、施家存有家谱。据传铁家为最早迁入村内的人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迁离平岘村。
徐家,祖籍不详。据徐家后人提供的资料显示,清朝乾隆年间,徐家先祖徐三祥与子徐进喜、孙徐修德做“走庄稼”到平岘村宗家湾,清咸丰年间徐修德之子徐克勤落户平岘村。
白家,世居今永登县红城镇,清康熙年间迁平岘村。《白氏家谱》修订于清朝同治元年,为手写本。
华家,据《华氏宗谱》记载,华家祖籍山东济南府昌邑县琉璃巷,明朝洪武年间迁兰州华家岭、华岭山、阿干镇,永登县红城镇、皋兰县等地,清咸丰年间迁平岘沟华家岘。
达家,据达家后人提供的资料显示,达家祖籍新疆,其祖为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之后,蒙古族。明洪武年间,达家先祖归顺明王朝,寄居凉州。明永乐年间,哈纳亚迁兰州盐池、达达二沟,以贩盐为业。明朝隆庆年间,哈纳亚第六世孙迁居达家台,以农为业。清朝康熙年间从永登红城镇迁居平岘村黄芡沟,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平岘村白氏祠堂
村内往事
平岘村地处中川镇南部山区地带,改革开放前交通闭塞,水资源缺乏,村民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三百多年艰苦岁月。
1949年前,村内没有水源,吃水要到10千米外的芦井水村运水。当时没有桶,全部为羊皮做的羊皮囊,一只羊皮囊仅装1桶水,全靠人力运输,天还没亮就出发,翻越大尖山,一来一回十分艰难。20世纪60年代,村民自制了木桶和架子车,改用架子车和畜力运输,拉到村里,然后分给各家各户。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秦王川通水后,村民合力修渠,将“引大入秦”的水引到村内,家家户户挖水窖,吃上了窖水。一直到2016年80%的村民才吃上了自来水。
烧火做饭用的柴,全部是山上拔的野蒿。秦王川一带山上的蒿草与别处的不同,其中最实用的一种村民称为“蒿柴”“红花苁”“黑柴”“黑碱柴”。灰杆而红冠,由于气候干旱,雨水不足,先只能长到15厘米~20厘米高,树冠直径30厘米~50厘米,酷似缩小版的灌木。材质坚硬耐烧,拔一小捆一顿饭足以做熟。1949年前,气候条件较好,降雨量充足,植被覆概率高。1949年后,降雨量减少,加上人为原因,现在山上光秃秃一片。
村里人物
石占邦,1930年12月5日生于平岘村石家嘴社。1952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2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1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59岁。石占邦8岁时在入平岘私塾念书,后入红城完小读书。1949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在家乡积极参加劳动,不久担任了平岘初校的教员工作。1951年3月,他被群众推选担任西槽乡副乡长,直接领导并参加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1月,他先后担任西槽乡文书、乡团小组长、县人委民政科员、副科长、县政府团小组长、团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团机关总支军体委员等职务。曾两次赴西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民政班学习。
1958年8月,先后担任永登县高岑乡乡长,红旗人民公社(由高岑、大同、柳树、清水四个乡建成)主任、城关公社党委书记、西槽公社主任、通远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县农业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站长)、星火公社革委会主任、秦川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兰州市“引大入秦”指挥部党委委员、第二团团长等职务。
1978年4月1日,担任中共永登县委委员、常委、县革委会委员、副主任职务。1981年1月后,担任县委委员、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务。他还是永登县九届、十届、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11月20日,在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病逝。
石占邦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在基层和农业生产第一线水利电力事业以及各项经济建设做出过贡献。在秦川公社担任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的时候,他带领秦川人民从1969年到1978年踏踏实实地苦干了10年。为了彻底改变干旱的秦王川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落后的状况,他深入实际到社队农户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秦川“天上无雨地无粮,人畜缺水跑四方;只靠压沙度时光,群心急在“水”字上”的特点,他采取了一手抓水,一手抓沙,水沙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和措施。在水利上积极发展,巩固提高,扩大水源,注重实效。打机井、挖串井、建提灌、筑渠道、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和设施,在抗旱春耕秋播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上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在1971年建成水浇地902亩的基础上,每年递增2千余亩,至1978年各类水浇地达到了1万5千余亩。他在秦川工作的10年间,组织群众向国家缴公购粮累计达2600万斤,名列全县前3名。1978年4月,他担任县级领导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无论是分管农、林、牧、副、气象、水电,还是分管计划、区划、劳动、政法、安全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他都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勤奋工作。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问题,他就会及时迅速地赶到现场,着手处理急、难、险事务。1981年五六月,协调解决永登、天祝两县交界的坪城、民乐、缸子沟、连城和松山、岔口驿、古城等乡村社之间发生多起土地开荒和草原牧场纠纷。深入村社牧场调查情况摸清底子后,本着有利民族团结、有利农牧生产和互谅互让的愿望,摆事实、讲道理,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和共同努力,终将困扰两县多年的纠纷妥善处理。1983年5月,在河桥乡修建变电所工地上,发生了干扰破坏和阻挡施工的群众性闹事事件。他代表县委、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赶赴现场,面对扬言要将他捆绑起来的闹事者,他没有退缩,在做好大部分群众工作的同时,严厉批评了有过激行为的少数人,并当众宣布了处理决定,很快平息了事态,恢复了正常的施工。
1983年8月5日,秦川乡尹家庄村突降暴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致使该地一片汪洋,水深平均为1.4米,最深处达4米,270户就有140户被洪水冲淹,周围道路被水冲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连夜赶往秦川。到现场后他立即与乡领导指挥并组织500多名群众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妥善安置,使洪水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更使受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他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但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心系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捐献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支持教育事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奉献精神。
有关金城村史·兰州新区卷的文章
自然环境西岔镇岘子村位于西岔镇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白崖村,南邻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西接皋兰县水阜镇石涝池村,北抵西岔镇团庄村,管辖面积17平方千米。2012由皋兰县划归兰州新区管辖,现为兰州新区西岔镇岘子村。村内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岘子村通社道路和主干道共20千米,其中水泥硬化10千米,砖铺巷道6.5千米。明朝洪武年间迁渭源县,永乐年间,因耕种不便,王家先祖兄弟二人迁滚坝川颜家岘。......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史喇口村位于中川镇西部,靠近秦王川西部山区,东至周家梁村,南邻中川机场,西接龙泉寺镇,北抵赖家坡村,管辖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经济该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7户2119人,耕地7300亩。从此之后暴雨乌云一到镇山附近就分成两路绕开,史喇口村风调雨顺,村民年年丰收,为纪念老和尚壮举,村民在山顶建庙,并取名叫镇山。杨自盛,1953年2月7日出生于史喇口村。......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陈家井村位于中川镇西北部,东至廖家槽村,南邻赖家坡村,西接东山乡,北抵秦川镇。距离中川镇5千米,管辖面积15.6平方千米。经实地考察,中川镇陈家井村被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确定为兰州新区自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何时迁陈家井村不详。徐家,据《徐氏家谱》记载,徐家祖籍北京,明洪武年间迁至今永登县红城镇,首居徐家沟,后迁徐家磨,20世纪70年代迁居陈家井。......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元山村位于中川镇东北部,东至省道201线,南邻何家梁村,西接尖山庙村,北抵华家井村。管辖面积9.5平方千米,是中川镇典型的纯移民村。2012年,随中川镇一起移交兰州新区管辖。村内特色元山村村民大部分来自永登县金咀乡、通远乡、连城镇及会宁、通渭、定西等地区。1997年,村民刚搬迁到中川镇,当时元山村还是一片荒滩,地全部为沙地。元山村已成立兰州新区元山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宗家梁村位于中川镇中南部,东至芦井水村,南邻芦井水四社(陈家河),西接龙泉寺镇深沟村、树屏镇刘家湾村,北抵西槽村中川机场,管辖面积20.88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3千米。因宗氏家族最早入住村内,故得名宗家梁村。2012年,随中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人口经济2016年,全村下辖马家山、小黑川、喻家梁、宗家梁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宗家梁村香炉山九天圣母宫......
2023-08-23
榆川村是秦川镇的纯移民村,1996年随着“引大入秦”工程全面通水,村民大部分由榆中县的青城、鲁家沟、哈岘等不同乡镇搬迁而来,为纪念村由榆中县搬迁到秦王川,因此取名为榆川村,距今已20多年。1998年,四社划入榆川村。2012年,属兰州新区秦川镇。人口经济榆川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户1132人,耕地1756亩,均为水浇地。现在的榆川村风俗简朴、生活作风积极向上。......
2023-08-23
村名来历保家窑村历史悠久。人口经济保家窑下辖金家庙、尕堡子、陆沟、韩家墩、皋兰湾、保家窑、达家湾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0户3560人,其中党员92人。姓氏家谱保家窑为秦川镇11个老村之一,主要有王氏、韩氏、陈氏、芦氏、杨氏、高氏、达氏、陆氏、保氏9个姓氏,大部分存有家谱。保家窑村之所以被称为保家窑,顾名思义,该村窑洞居多。以前保家窑的风俗都是晚上娶亲次日举行婚礼,现在改为早上娶亲,当日举行婚礼。......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五道岘村位于兰州市西北郊,永登县东南部,地处永登县、景泰县、皋兰县三县交会处。2012年,随秦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自“引大入秦”工程建成以来,五道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徐家,祖籍直隶(北京),明洪武年间落户永登红堡,后迁徐家磨、龙王池、秦川镇五道岘各地。乾隆十年迁居秦川镇五道岘。......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