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川镇廖家槽村: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和文化教育

中川镇廖家槽村: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和文化教育

【摘要】:自然环境中川镇廖家槽村地处中川镇西北部,东至华家井村,南邻尖山庙村,西接陈家井村,北抵中川镇货运北路物流园,管辖面积12.5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10千米。因廖家最早迁入村内,因此得名廖家槽村。1999年,属撤乡改镇后的中川镇。人口经济廖家槽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0户2810人,全村耕地6416亩,其中水浇地6100亩。文化教育廖家槽小学,始建于1902年,迄今有100多年历史,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至第七世祖存君移居皋兰县中川。

自然环境

中川镇廖家槽村地处中川镇西北部,东至华家井村,南邻尖山庙村,西接陈家井村,北抵中川镇货运北路物流园,管辖面积12.5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10千米。因廖家最早迁入村内,因此得名廖家槽村。

全村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350毫米,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139天,海拔1910米。蒸发量1800毫米,日照时间216天,风速3米/秒~5米/秒,西北风偏多,土壤厚度0.5米~1.1米,冻土1.1米,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20℃。

村置沿革

1950年,属永登县第五区西槽乡。1956年,属永登县直属乡西槽乡。1958年3月,属皋兰县。1961年,属永登县西槽人民公社。1966年11月,属改名后的燎原公社,1970年恢复。1983年,属永登县西槽乡。1999年,属撤乡改镇后的中川镇。2012年,永登县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廖家槽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0户2810人,全村耕地6416亩,其中水浇地6100亩。新区生态林占水浇地1230亩,旱地1498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种植结构单一,以小麦、啤酒大麦为主。2014年以来,玫瑰种植及高原夏菜发展较快。2016年种植玫瑰900亩,高原夏菜500亩,林果树种植60多亩,油料种植600多亩村民收入有所增加。养殖业方面,养鱼场1个,有2个鱼塘,塘内有草鱼、黄鲢鱼、白鲢鱼等。兰州新区新振丰农业科技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养殖三黄鸡2000只左右

村内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安装路灯330盏,其中2016年安装路灯70盏,2017年年底安装路灯260盏,硬化主干道10千米,大街小巷11.2千米,铺红砖2千平方。建文化广场2个,共3180平方米。农家书屋30平方米,藏书2000余册;老年活动中心30平方,2015年修建村委会办公用地219平方米,2016年修建公共浴室40平方米;发放垃圾桶680个。

文化教育

廖家槽小学,始建于1902年,迄今有100多年历史,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学校环境干净整洁。学校设备齐全,有科学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广播室、档案室、美术室、书法室、师生阅览室等,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1人。

姓氏家谱

满氏、王氏、苗氏、张氏、把氏为村中大姓,均存有家谱,但由于“家谱不能随便动”的传统观念,个别家谱未能看到,姓氏来源不详。

把家,据《把姓广谱·甘肃卷》记载,把家系蒙古人帖木儿之后,把姓始自帖木儿儿子把都。甘肃把氏起源于永登。而根据光绪七年(1881年)修订的1881年中川把氏家谱序记载,把氏祖籍金陵应天府香桐巷,其祖自洪武初年迁甘肃,首居平番(今永登县)野狐城。至第七世祖存君移居皋兰县中川(今兰州新区西岔镇中川村)。《把姓广谱·甘肃卷》对远祖来自南京的说法存疑。

《把姓广谱·甘肃卷》由把志先编著,为打印本。分为总序、《把姓广谱·甘肃卷》序、序言、《把姓广谱·甘肃卷》序、凡例、把姓渊源考、甘肃把氏谱牒汇纂、当代甘肃把氏名录、后记等部分。

村内建筑

廖家槽土地庙,初建于清末,毁于20世纪60年代,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殿坐南朝北,内供土地塑像1尊。大殿以红色为主,红色琉璃瓦盖顶,红柱,红梁,红门,红窗加之红色墙体,浑然一体,云头瑞兽微雕遍布横梁,门上横格为八仙画像,大殿内东西两墙壁为风神雨神降雨图。

廖家槽村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