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川镇方家坡村:地理环境、人口经济概况

中川镇方家坡村:地理环境、人口经济概况

【摘要】:自然环境中川镇方家坡村位于中川镇西南部,东至皋兰县西岔镇,南邻平岘村,西接芦井水村,北抵陈家梁村,管辖面积21.6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5千米。方家坡村村名来历至今无人知晓,且方家坡无人姓方。人口经济全村下辖方家坡和隆号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8户3513人。据传,方家坡金龙庙有村内富氏从河州马汉山带到方家坡,至今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男,1955年生,中川镇方家坡人。

自然环境

中川镇方家坡村位于中川镇西南部,东至皋兰县西岔镇,南邻平岘村,西接芦井水村,北抵陈家梁村,管辖面积21.6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5千米。方家坡村村名来历至今无人知晓,且方家坡无人姓方。

方家坡村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海拔1910米,年平均气温6.9℃,1月平均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350毫米,年蒸发量188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村置沿革

1950年以前,隆号与芦井水属八联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初级社,而方家坡原属倒水塘。1956年,属永登县西槽乡。1958年3月,随西槽乡划入皋兰县。1958年8月,属皋兰县西槽人民公社。1958年12月,属永登县西槽人民公社,隆号与方家坡合为方家坡大队。1966年11月,属改名后的星火人民公社。1970年2月,属恢复后的永登县西槽人民公社。1983年,属永登县西槽乡。1999年,属撤乡改镇后的中川镇。2012年,由永登县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全村下辖方家坡和隆号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8户3513人。2011年拆迁以前,有耕地1300亩。1995年以前全为旱沙地,村民生活困难,基本靠天吃饭。主要种植“和尚头”小麦、糜子、谷子、土豆等,油料作物为菜籽。20世纪70年代,东干渠修好后,有了水浇地,村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20世纪90年代后,为沙平地,开始种植胡麻、玫瑰、大豆等经济作物。2001年以后,种植玫瑰面积逐渐增加。2011年全村征地拆迁,村民安置于兰州新区彩虹城社区,现村民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房屋出租,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7310元。

姓氏家谱

张氏、常氏、苗氏、宗氏、彭氏、华氏为村中大姓,均存有家谱。但因为“家谱不能随便看”等原因,大多姓氏来源不详。

宗家,据《宗氏家谱》记载,祖籍山西红绩桥(现宗家后代追溯为河北邯郸弘济桥),宗家先祖武科出身,兄弟四人,洪武年间迁永登县红城堡,方家坡宗家与宗家梁宗家均为老三房宗圣教之后。三世祖兄弟两人,奇信公迁居芦井水白芡沟,奇忠公迁居宗家梁,后代迁居方家坡、小黑川等。

村内建筑

由于新区征地拆迁,村内原有建筑均被拆除,村民现安置于彩虹城社区,住房均为楼房。仅存方家坡金龙庙、土主庙和甘露寺

据传,方家坡金龙庙有村内富氏从河州马汉山带到方家坡,至今二百五十多年历史。主要供奉金龙爷和土地爷。

甘露寺初建年代不详,多次被拆,1982年进行了重建,占地3336平方米。坐东朝西,大殿居上,小殿居下。

村里人物

王有堂,字厚冰,号融烟。男,1955年生,中川镇方家坡人。自幼酷爱书法,擅长行草;爱好音乐,谙熟诗词格律。长期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是集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诗词楹联创作为一体的学者。现为兰州大学老干处书法教师,甘肃省老年大学书法讲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在比赛中获奖,其中自作草书作品荣获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展”二等奖,10余篇书法理论及美学文章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报》《档案》等报刊,《王阳明心学明末清初书法家的影响》荣获甘肃省“张芝”理论奖三等奖。

方家坡甘露寺

相关链接

旱砂田是兰州黄河北岸秦王川、皋兰、榆中北山地区农民的一项发明创造,可以说是顺应自然、改善作物栽培条件的一个奇迹。旱砂田主要分布在远离水源或近岸的高地。在十年九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严酷环境中,人们发现遭受旱灾的麦田里,只有田鼠洞周围生长的几丛麦苗,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田鼠从洞里扒出的细砂覆盖了洞口附近的土地,有效阻止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扒开沙砾,底下一片潮湿,人们由此明白  压砂可以保墒,于是旱砂田诞生了。旱砂田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砂田为何产生在北山地区?这是因为亿万年前,兰州地区是一片古海,后来海水退去,留下了大量的砂石。旱砂田所用的砂石,按铺砂的薄厚程度分为大砂和小砂两种:大砂砂层一般厚五到六寸,地表砂石大如拳头,中层小如核桃,接土层则是细砂。大砂适于干旱的坡地铺压,可有效防止雨水流失。小砂砂层较薄,一般为三到四寸,与大砂相比,使用期较短。压砂之前,先要施足羊粪、炕土等基肥。

早年运砂时,全凭人力用背斗背砂,效率很低,累死累活压不了一二亩砂地,所以当地民谣说,压砂田是“苦死老子,富死儿子,穷死孙子”。因为砂田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30年,正是两代人交替的时间。新砂田被称为“刮金板”,民谣有“砂压碱,刮金板”,种啥成啥,长势喜人,收益可观,正是儿辈每年都有好收成的时期,然而时间一长,土砂渐渐混合,形成板结,地力减弱。到衰年期,正好是孙子一代,这时要保持地力,就要清除旧砂,铺压新砂,比祖父时代还要辛苦,工程量相对一家一户而言十分浩大。

旱砂田是先辈创造的,堪称一绝。在旱砂田里种植的小麦、胡麻、扁豆、豌豆等农作物,由于生长期长又没有使用化肥农药,所以无污染,是地道的绿色食品。旱沙地里种出的西瓜,皮薄肉厚,沙甜可口,称之为“旱砂瓜”,比一般水田里的西瓜价格要贵一倍。尤其是旱砂田生长的番茄,成熟后掰开,里面有似砂糖一样的晶体颗粒,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近年来,当地农民在旱砂田里试种枣树也取得成功,砂田枣树挂果早,品质优,维生素含量比其他产区高出很多。

黄河北岸永登秦王川地区的砂田出产的小麦品种“和尚头”,是砂田农作物的典型代表,在兰州乃至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尚头”以其麦穗无芒或短芒,似和尚光头而得名,是当地农民在长期种植实践中通过自然淘汰培育出的地方小麦优良品种,它抗旱、耐高温,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由于主要产自旱沙地,光照充分,蛋白质含量高,粉质沙,纤维少,易消化,口感劲道,是做面条、馒头的最佳面粉。据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测定,由“和尚头”小麦磨成的面粉白度74.81%,偏黄度15.9%,粗蛋白含量16.02%。与其他品种小麦相比,“和尚头”小麦粗蛋白高出2~4个百分点,赖氨酸含量高出0.1~0.2个百分点,面筋含量高出4~5个百分点。“和尚头”亩产较低,一般两亩地产几十公斤,遇降水量好的年份,亩产也就一百公斤左右。若遇旱年,连种子成本都无法收回。民谣“雀儿踮踮脚,鸽子刚够着,拔了一个月,拉了半皮车”,形象地描述了旱作庄稼歉收时的景象。近年来,随着“引大入秦”工程的竣工,许多旱砂田变为水地,因“和尚头”不适宜在水地里生长,易倒伏,不易灌浆,加之其产量低,再加上引入了外地高产小麦品种,“和尚头”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因而成为小麦中的珍品。

物以稀为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和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和尚头”身价倍增,“和尚头”面粉和制成品的价格往往高出普通面粉2~3倍,有的地方还打出“和尚头”长面、干面和挂面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