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川镇倒水塘村的位置及历史

中川镇倒水塘村的位置及历史

【摘要】:自然环境中川镇倒水塘村位于中川镇东部,东至西岔镇山字墩村,南邻陈家梁村,西接苦水镇移民点,北抵西岔镇中川村,管辖面积17.3平方千米,距中川镇政府4千米。2012年,随中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20世纪90年代迁居中川镇倒水塘村。狄家,据《狄氏家谱》记载,狄家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明洪武年间迁狄家窑,后迁他处,何时迁中川镇倒水塘村不详。倒水塘村整体拆迁安置彩虹城社区后,狄尚书在彩虹城物业上班。

自然环境

中川镇倒水塘村位于中川镇东部,东至西岔镇山字墩村,南邻陈家梁村,西接苦水镇移民点,北抵西岔镇中川村,管辖面积17.3平方千米,距中川镇政府4千米。100多年前,此地基本无人居住,当时水源匮乏,后来有个谢姓的人家以养羊为生居住在本地,该村地势较低,下雨后有雨水倒流进入一个像水塘的地方,供人和牲畜饮用,因此得名倒水塘村。

全村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350毫米,气温6.9℃,无霜期139天,海拔1910米。蒸发量1800毫米,日照时间216天,风速3米/秒~5米/秒,西北风偏多,土壤厚度0.5米~1.1米,冻土1.1米,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零下20℃。

村置沿革

1950年,属永登县第五区。1956年,属西槽乡。1958年3月,属皋兰县。1958年12月,属永登县。1961年8月,属永登县西槽人民公社。1966年,改为燎原公社战斗大队,1970年2月恢复。1983年,改为永登县西槽乡倒水塘村。1999年,属撤乡改镇后的中川镇。2012年,随中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该村下辖狄家墩、墙圈、七山移民点、雄桥新村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613户2710人。拆迁前全村耕地面积488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胡麻等作物。2016年年底,因兰州新区建设需要,全部征地拆迁,村民安置于兰州新区彩虹城社区,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劳务输出,主要在兰州新区及周边地区从事建筑保洁、保安等工作,另外房屋出租的租赁费也成为村民的收入来源。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6857元。

姓氏家谱

村内主要大姓为周氏、狄氏、张氏,三家均存有家谱。据传赵家最早迁入村内,清朝末年,赵家曾是村内财主,也有赵家子弟做官,民国初,建有20米见方的墩子,20世纪70年代修水渠被拆除,村内第一所小学也为赵家人出资所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赵家人迁居他地,踪迹不详。

周家,原籍苦水,祖籍湖南道县,明初随肃庄王来甘,嘉靖至万历年间,周家先祖因战功受封庄浪卫指挥使下总旗,世居苦水,后代迁居周边各处。20世纪90年代迁居中川镇倒水塘村。

狄家,据《狄氏家谱》记载,狄家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明洪武年间迁狄家窑,后迁他处,何时迁中川镇倒水塘村不详。

村内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除赵家墩外,还有狄家墩,建于清末,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狄家墩分为东西两墩,高15米,墩底18米见方,墩子上建有房子,置有土炮石块以起防御作用。

倒水塘村在拆迁以前,一社有土主庙,40多平方,建于100多年前。有杨家城隍庙,60平方米左右。还有狄家家庙、二社土主庙等。2015年征地拆迁后,村落原址沦为废墟,所有庙宇搬迁中川牡丹园。

村里人物

尚书,生于1965年,是倒水塘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倒水塘村整体拆迁安置彩虹城社区后,狄尚书在彩虹城物业上班。兄弟三人,他是老二,其兄狄尚春比他大11岁,自小智力上有欠缺,生活难以自理,全靠家人养活。2004年,在父母去世后,老三居外地,留下长兄与狄尚书一家一起生活。使原本不太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哥哥的照顾,刮胡子、洗脸、日常起居,他都照顾的无微不至,一照顾就是十几年。他用平凡人的生活诠释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