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西岔镇山字墩村位于西岔镇西南方,西至中川镇倒水塘村,北至中川村,南邻中川镇方家坡村,管辖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经济山字墩村下辖山字墩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数1099户4173人,劳动力2150人,外出务工人员1368人。姓氏家谱山字墩村主要以张氏、姚氏、颜氏3姓为主,其中颜家和姚家存家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被命名为山字墩小学。截至2016年年底,山字墩小学占地166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
2023-08-23
自然环境
西岔镇铧尖村位于西岔镇东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南邻西岔镇西岔村,西接西岔镇四墩村,北抵西岔镇段家川村,管辖面积42.8平方千米。清代康熙年间,因村口山体形似农具犁上铁铧,而村子正好处于山的怀抱之内,得名铧尖村。
海拔1459米~2445.2米,相对高度差986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2℃,年温差变化大,最冷在1月,平均气温约-10℃;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常年盛行西北风。
村置沿革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皋兰县西北乡,当时名为铧尖滩。1950年,属皋兰县源泰区铧尖乡。1961年,属白银市皋兰县西岔公社。1963年,属定西专区皋兰县西岔公社。1970年,属兰州市皋兰县西岔公社。1983年,属兰州市皋兰县西岔乡。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西岔镇。2012年,由皋兰县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该村下辖铧尖、彭家墩、满家湾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788户3176人。有耕地10789亩,其中水浇地7295亩,旱地3494亩。主要种植小麦、胡麻,另外种植药材、经济林等作物。村民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共有劳动力1856人,外出务工人员988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95%,2017年全年经济收入21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8625元。
村内建设
铧尖村通社道路及主干道约20千米,其中砂化3千米,水泥硬化14千米,集中居住的自然村全部通行农用三轮车,道路平整通畅。村内788户自来水均开通,通电率100%,全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有标准化卫生所1所,面积120平方米,设有诊断室、治疗室、配药室,有具备职业资格的乡村医生4名。2017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34人,参合率达到98.67%,养老保险参加人数1719人,参保率达97.06%。有3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1个,配备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室等。太平鼓传习所1个,占地5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个,占地1000平方米,戏台1个,占地150平方米。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3个,垃圾运输车2辆,环卫工15名。
姓氏家谱
杨氏、彭氏、赵氏、魏氏、满氏为村中大姓,杨家、彭家、赵家、魏家、满家、王家、白家、安家、党家、李家、刘家等存有家谱。
王家,据《皋兰王氏家谱》记载,皋兰王氏远祖可追溯至周灵王太子晋,其十六世孙居山西太原,十九世孙迁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明朝时期,琅琊公王贵为躲避白马军之乱,迁居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琅琊村,称为“新城王氏”或者“琅琊王氏”。其第四子进士及第,到陕西游宦,因元兵塞道,难返新城,定居皋兰北辰乡长川子(今皋兰县水阜乡长川子村)。迁铧尖村时间不详。
保家,据《保氏历代世谱》记载,保家原籍南京应天府太平县,明朝万历年间,保家先祖迁居永登县红城镇。后代迁李家后沟,清末迁居铧尖村。
建筑:铧尖村堡子位于村东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村民为躲避兵乱,由当地杨氏先祖杨品三召集村民和李建成。该堡子平面略呈方形,堡子墙边长约88米,占地7744平方米,在离堡子东墙22.6米处的南墙上开有1门,堡内由砖石砌成,拱形而卷顶,拱宽0.67米。砖长0.33米,宽0.17米,厚0.07米。堡门宽3.3米,高4.5米,净深9.3米,拱形门上用黄土夯筑门墩,门墩上原有阁楼,城内东、北两侧建有民居。四角建有凸出墙面的角墩,堡子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为0.06米~0.1米。
文物:在村民杨加厚家里保存有一本1933年编修的整个铧尖村的户口登记本,该本为宣纸写成,边角已经残缺不全,但上面字迹清晰,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姓名清晰,有每个自然村的男女总计,总计处加盖有当时的方形红色官印。
民风民俗
太平鼓在兰州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历史悠久,据传有几百年的历史,关于太平鼓的来历,铧尖村太平鼓传承人之间流传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谁料元朝守将王保保率众负隅顽抗,拒不投降,一时间王保保城难以攻下。于是徐达走访民间,受兰州百姓水桶的启发,找到了破敌之法。创造三尺长鼓,让部下藏兵器于长鼓之中,经乔装打扮,混入城中,大破王保保城,将元残余势力赶回漠北,一仗定天下,从而解决了元朝末年的混战局面,百姓认为从此能过上太平日子了,遂将此鼓命名为太平鼓。
西岔镇铧尖村太平鼓传习所
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而兰州太平鼓之最在皋兰,皋兰太平鼓精髓在铧尖村。兰州市区及周边各村太平鼓大多数由铧尖村传出。由于铧尖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干旱而少雨,土地贫瘠,早春季节常遭遇干旱、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因此,村民自太平鼓产生起,在正月里模仿古代军队阵法排演太平鼓,传说通天的隆隆鼓声能沟通雷神,驱走灾害,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铧尖村现存的太平鼓整体呈圆筒形,有高鼓,也有低鼓,鼓身高70厘米~75厘米,鼓面45厘米~50厘米,鼓重19千克~22千克,筒两端均蒙牛皮,鼓身漆红漆而绘龙凤,两端鼓面则绘有红黑阴阳太极图。鼓带较长,可挎在单肩上,可置于双腿间。
太平鼓表演讲究阵法与动作、旗手与鼓手的配合,是高鼓、中鼓与低鼓的组合,阵法融合了古代行军队打仗的阵法,鼓手动作为小洪拳的架势,旗手动作则包含了杨家枪法。旗手相当于古代军阵中的将军,鼓手则为军阵中冲杀的士卒。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阵法有入场式、燕子双飞阵、一字长蛇阵、四门兜底阵、破门激战阵、两军对垒阵(俗名过过)、铁绳奎子阵、将军不下马阵、刹鼓收场阵。动作则有走鼓、闪鼓、转鼓、骑鼓、破门对打、鹞子翻身、二起飞腿、前后左右等。
太平鼓
1990年,在北京中国民间第四届艺术节中,太平鼓以其粗放雄浑、磅礴大气的风格,一夜之间名震天下。当时去了80人,全部是铧尖村的鼓手。如今,太平鼓不仅是一种新年才能看到的表演活动,而是已融入现代生活。无论是在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开业典礼,还是太平鼓培训基地都能看到铧尖村太平鼓手的身影。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省级传承人1位,市级传承人4位。
村里人物
彭正绪,中国知名书法家,1955年12月5日生于甘肃省兰州皋兰县,其字画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其26米小楷的长卷《毛泽东诗词全集》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许多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他现居兰州市区,农民出身的他,生活低调,乐善好施。
彭正绪书法
赖新年,男,生于1945年,初中文化程度,赖新年的爷爷和父亲是村上社火锣鼓队的核心人物,由于父亲生病离世过早,在他记忆中并没有太多印象,但村里老人在摆龙门阵时对他父亲和爷爷赞不绝口,也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人们的口碑有时候比基因遗传会对一个人产生更加明确的暗示和引导作用,村里那些会打鼓的就成了他学习的榜样,他经常私下里比画和琢磨打鼓的技法和动作,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已有很强烈的打鼓愿望,但当时他并不具备打鼓的资格。因当时村上就有八面鼓,一人一鼓,不要说打鼓,就连碰一下鼓都会遭到主人的呵斥。
在铧尖村,每年春节社火结束后,锣鼓由集体统一封存于村内堡子里的破庙中,等到第二年腊月二十三再拿出来训练鼓队。在封存鼓的前一夜,他和伙伴们从破庙中偷出了最响的三面鼓,为了将发潮的鼓烘干,他们围成一圈睡于冷炕上,把鼓放在土炕中央,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他和哥哥分得一面鼓。第二天,管理社火器具的人发现少了三面鼓,到后来终于藏不住了,赖新年就硬着头皮在众人面前表演了几招,没想到得到了行家的好评。从那天起,赖新年成了村里年龄最小的具有背鼓资格的人,如愿以偿的做了一名社火锣鼓队的正式队员。在社火锣鼓老前辈杨培有、杨培连的悉心指导下,他的鼓技突飞猛进。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农闲时节的苦练经常使他饥肠辘辘,多次摔伤。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勤学苦练,无论是身段架势还是鼓艺水平,赖新年都是铧尖村的佼佼者。
赖新年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太平鼓表演纪念证书
在太平鼓表演中,前弓后骞是个常见的动作,在进行旋鼓转身击鼓动作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前鼓与后鼓的磕碰,赖新年在表演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担心自己的鼓被后面的鼓撞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惯性的动作。1990年,省歌舞团的编导许琪在看铧尖村太平鼓表演时,觉得赖新年的这一动作与众不同,舒展大方,灵机一动每名曰“回头望月”。在打“过过”这一阵法,也就是两军对垒时,旧的传统打法则显得较为随意,缺乏气势。赖新年在表演时昂首挺胸,前弓后骞的架势,双脚离地往前三纵,这一动作被形象地取名为“燕子三抄水”,事实证明,太平鼓正是在新年这样的优秀鼓手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向前发展的。
1990年,西岔、铧尖组织太平鼓参加亚运会艺术节演出,赖新年被聘为赴京鼓队的教练,协助编导许琪训练鼓队。在训练中,他勤勤恳恳,在太平鼓小洪拳架子的基础上,设计出很多新的预案,为了制作鼓花,他妻子将珍藏几十年的绸缎嫁衣贡献出来。进京表演成功以后,赖新年多次参加大型太平鼓表演活动,而由他创新的动作,在后来被广泛采用。
目前,赖新年是铧尖村少数几个精通并熟知传统太平鼓打法的人,一系列的太平鼓图解教材,均通过他的亲自把关,在传统太平鼓的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赖新年被评选为兰州太平鼓省级传承人。
有关金城村史·兰州新区卷的文章
自然环境西岔镇山字墩村位于西岔镇西南方,西至中川镇倒水塘村,北至中川村,南邻中川镇方家坡村,管辖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经济山字墩村下辖山字墩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数1099户4173人,劳动力2150人,外出务工人员1368人。姓氏家谱山字墩村主要以张氏、姚氏、颜氏3姓为主,其中颜家和姚家存家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被命名为山字墩小学。截至2016年年底,山字墩小学占地166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岘子村位于西岔镇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白崖村,南邻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西接皋兰县水阜镇石涝池村,北抵西岔镇团庄村,管辖面积17平方千米。2012由皋兰县划归兰州新区管辖,现为兰州新区西岔镇岘子村。村内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岘子村通社道路和主干道共20千米,其中水泥硬化10千米,砖铺巷道6.5千米。明朝洪武年间迁渭源县,永乐年间,因耕种不便,王家先祖兄弟二人迁滚坝川颜家岘。......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西岔村位于西岔镇中心地带,西岔镇政府所在地,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三和村,南邻西岔镇陈家井村,西接西岔镇赵家铺村,北抵西岔镇火家湾村,管辖面积54.6平方千米。西岔村地处于今X124县道的岔口处,且位于路以西,得名西岔村。经同治年间兵乱后,迁居小西岔。1958年12月,时为皋兰县源泰人民公社的西岔大队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并获得由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署名的奖状1面,奖状现存于西岔村村委会。......
2023-08-23
同年,西岔镇阳洼窑村划归皋兰县石洞镇管理,西岔镇下辖14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2016年,西岔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64元。2014年,西岔镇农民健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2015年,西岔镇第二初级中学2997平方米的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西岔镇在各村累计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5个。2017年,西岔镇实施镇区主干道、下水管网、供热管网及X124县道扩建提升工程,项目正在进行中。......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团庄村位于西岔镇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镇黑石村,南邻西岔镇岘子村,西接西岔镇漫湾村,北抵西岔镇窝窝井村,管辖面积36平方千米。团庄村村名由来已久,据《皋兰县志》记载,宣统元年,皋兰县西北乡就有村名曰团庄堡,即现在团庄村五、六社。1963年,均属定西专区皋兰县西岔公社,焦家坡属团庄生产大队,陈家坡属范家庄大队。......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陈家井村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黑石村,南邻西岔镇漫湾村,西接西岔镇赵家铺村,北抵西岔镇西岔村。1983年,属兰州市皋兰县,为西岔乡陈家井村。人口经济陈家井村下辖陈家井、方家庄、龚家湾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全村391户1537人。康熙年间迁居陈家井村方家庄。民风民俗陈家井村村风古朴,民风淳朴,村民谨慎心细。......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火家湾村位于西岔镇西部,东至西岔镇铧尖村,南邻西岔镇山字墩村,西接西岔镇中川、四墩村,北抵西岔镇五墩、四墩村,管辖面积12平方千米。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改为皋兰县西岔乡火家湾村。人口经济火家湾村下辖火家湾、罗圈湾2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32户1772人。......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段家川村位于西岔镇西北部,距兰州市政府61.9千米。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南邻西岔镇铧尖村,西接西岔镇五墩村,北抵黑石川镇石青村,管辖面积25.4平方千米。段家川村地处干旱,生长的树木有白杨、柳树、榆树。1959年,成立西岔人民公社段家川大队管理委员会。1985年,改为西岔乡段家川村民委员会。2001年,变更为西岔镇段家川村民委员会延续至今。......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