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振兴村历史简介及家谱修订

振兴村历史简介及家谱修订

【摘要】:自然环境秦川镇振兴村地处“引大入秦”工程中心受益地区秦川镇西部,马秦公路北侧,距镇政府3千米,是全镇10个纯移民村之一。2002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2012年,随秦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姓氏家谱振兴村以石氏、火氏、王氏、把氏、高氏姓为主,均于1995年由永登县七山乡迁入,各姓均存有家谱。1995年七山乡地震,白家迁秦川镇振兴村。《秦川镇振兴村白世家族重修宗谱》修订于2017年国庆。

自然环境

秦川镇振兴村地处“引大入秦”工程中心受益地区秦川镇西部,马秦公路北侧,距镇政府3千米,是全镇10个纯移民村之一。东至五道岘村,南邻榆川村,西接薛家铺村,北抵民乐村。1995年移民秦川后,被移民办命名为振兴村。

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7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降雨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80毫米,平均气温6.5℃,海拔2030米左右,历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5米。

村置沿革

1995年建制,属永登县秦川乡。2002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2012年,随秦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人口经济

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560户2020人,全村现有劳动力1225人,其中男劳动力713人,女劳力512人。五保户4户5人,低保户75户198人,2014年以来,精准扶贫46户186人。全村耕地2900亩,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玫瑰、豆类、油料等作物,养殖业生猪、肉羊为主。2014年全村共种植小麦750亩,大麦600亩,豆类390亩,油料200亩,玫瑰1000亩,林果30亩,枸杞20亩;养殖肉羊3200多只、生猪300多头,蛋禽1800多只,劳动力输转560人,科技培训130人次。该村是2014年整村脱贫村,2016年年底人均纯收入达8425元。

村内建设

2015年,村两委加强经济建设,种植玫瑰套梨树1350亩,经济收入27万多元。村中巷道修建彩门1座,完成征地拆迁500多亩,拆迁7户。建立村卫生长效机制,每周清运垃圾2次。截至2016年3月,村内主干道及小巷道硬化3.6千米,自来水入户率95%,有旱厕502座,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60盏。村上有村委会1处,占地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村卫生所1个,乡村医生1名。有学校1所,专职教师9名,在校学生196人。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正在修建中。2014年被列为市级美丽乡村,整合各类资金934万元,粉刷三条主巷道两侧房屋墙体13176平方米,基础建设的各方面都已完善,富民产业开始发展。

姓氏家谱

振兴村以石氏、火氏、王氏、把氏、高氏姓为主,均于1995年由永登县七山乡迁入,各姓均存有家谱。

把家,关于把家祖籍有各种说法,有说来自南京的,有说山西的,《永登县志》则记载为:“永登县巴氏,原籍陕西,元末世袭指挥使,明初,从连城鲁土司来庄浪。”,而据把氏1993年修订的《把氏广谱·甘肃卷》认为,《把氏广谱·甘肃卷》在1993年修订之前,各种版本的把世家谱存有28本,所谓南京、陕西、山西之说均为一家之言,并无佐证。经现代把家后人反复考证,把家在来甘之前属游牧民族,把家先祖帖木耳最先为明军李文忠部下马军,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来甘,转而跟随鲁土司二世,升总旗,老疾而终。其长子虫儿代役病故,无嗣,次子把都世袭父职,因军功升副千户、正千户,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巩卜世杰子失伽赐姓鲁,改名鲁贤。在此前后,把都改汉姓把,遂成姓。把都后裔长子皆袭军职,别子始居野狐城。后各房迁居甘肃各处。

白家,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白氏第五世祖举家迁徙庄浪卫(今永登县)红城堡。清雍正末年,部分白氏后人迁居连城军门,后迁鳌泽川白家崖头,历时300年。1995年七山乡地震,白家迁秦川镇振兴村。《秦川镇振兴村白世家族重修宗谱》修订于2017年国庆。

村内建筑

西王母宫,初建于1903年3月,重建于1996年8月,占地12000平方米,大殿坐南朝北,主要有西王母、九天圣母、行雨龙王、三官爷等塑像。

西王母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