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川镇炮台村:历史、地理及人口概况

秦川镇炮台村:历史、地理及人口概况

【摘要】:自然环境秦川镇炮台村位于秦川镇西北部,东至建新村,南邻保家窑村,西接尹家庄村,北抵新昌村。1962年划归永登县,为秦川人民公社炮台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制度,为秦川乡炮台村。经济人口全村下辖庙湾、炮台、方家槽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9户2215人,其中党员52人。赖兴兰,女,1952年11月出生,炮台村人,高中文化,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月1993年10月,担任炮台村党支部副书记。

自然环境

秦川镇炮台村位于秦川镇西北部,东至建新村,南邻保家窑村,西接尹家庄村,北抵新昌村。南北长约5.5千米,东西长约3千米,管辖面积16.5平方千米,村民居住较分散。据传,该村原名不叫炮台村,而叫龚家槽。因清同治年间王家、张家先祖筑炮台而得名炮台村。

村置沿革

1950年,成立古山区永登县方家槽乡炮台村。1953年—1955年,属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1957年,属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随永登划入皋兰县,为红光人民公社炮台大队。1962年划归永登县,为秦川人民公社炮台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制度,为秦川乡炮台村。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2012年,属兰州新区秦川镇。

经济人口

全村下辖庙湾、炮台、方家槽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9户2215人,其中党员52人。耕地7000亩,作物主要以传统的小麦、大豆、胡麻为主,养殖业以猪、羊为主,主要为家庭散养,未形成规模。村民收入主要靠运输及外出务工。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村内经济的发展。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8000元。有幼儿园、小学、卫生所各1个,村内主干道实现全面硬化,自来水全面开通,村民上学、就医、出行、饮水等条件有所改善。

村内建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炮台村村民过着贫困的生活。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且低小黑暗的屋子,大部分村民甚至住着依山而建的土窑。生产生活工具简陋落后,耕地以人力、畜力为主。旱沙地贫瘠,小麦品种以“和尚头”为主,收成不好。粮食加工要靠毛驴拉动石磨,半天才能磨出5升面(35斤)。服饰方面,有“男穿大裆女穿襟”的说法,即男的穿大裆裤,女的穿对襟衣服。且当时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盘头发裹小脚,吃饭不能上桌。婚姻等方面不能自由选择,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娃娃亲”“换头亲”现象时有发生。饮水方面,全村人畜共饮一潭涝坝水,且水质浑浊,多羊粪、蛤蟆,极不卫生。若遇干旱时节,还需要到1500米以外的尹家庄、曾家庄拉水,每三人才能拉到半车水。出行工具更是简陋,基本靠步行。

20世纪70年代全村通电,特别是1997年“引大入秦”以后,村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平房,甚至有部分村民盖起了小洋楼。基础设施方面,2014年,全村开通了自来水。2015年,申请资金建成文化广场2个,面积分别为3200平方米、24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盏,种植用于道路两侧绿化的香槐、海棠16000株。2017年,村内建设与美丽乡村项目同时进行,村内道路、环境等各方面大幅改善。

文化生活方面,炮台村有村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太平鼓队和篮球队,其中篮球队获得1969年兰州市青年运动会第四名的好成绩。村民每年喜获大丰收后,都要举行隆重的“秋报”活动,一般在9月举行,唱戏三天三夜。

姓氏家谱

炮台村主要有韩氏、于氏、苗氏、陈氏、王氏、张氏、俞氏、庄氏几个大姓,均存有家谱,村民来自兰州五泉、沙井驿、红城、苦水、临洮、皋兰等地。

韩氏,与保家窑村韩氏为一家,祖籍江南应天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随肃王来兰迁陕西都司属邑庄浪卫沙井堡(现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街道),1939年7月15日迁入炮台村。《金城韩氏家谱续谱》由韩家后人韩和于2004年修订,原稿一册,后复印分发各房。

村里人物

三社皮匠陈宗武,主要做皮夹、皮袄。二社石匠李发荣,主要做石磨,石料加工,现均已去世。

1951年,炮台村先后有5位村民参加抗美援朝。其中韩峰孝,生于1933年,1953年参加革命,志愿军一军军直警二营战士。1953年5月,在朝鲜江原道的一次战役中,不幸被炸弹碎片击中,英勇牺牲,年仅20岁。炮台村三社张兆礼和六社俞惠沅两位老兵现已去世,六社陈得琏、七社杨作林老人仍健在,其中陈得琏老人现年87岁,曾在部队任连长、副营长,现居于兰州市左家湾。杨作林老人曾任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副司令员,转业后任四川凉山州政协主席、地震局局长等职务,现年88岁。

画家陈大兴,字振觉,1954年3月出生,原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现任正处级调研员,曾获得辉煌中国“中国功勋书画家”、中华人物“2008中国艺术名家”“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等荣誉称号,获奖15项,其中银奖3项,三等奖2项,作品入编十余部大型书画典籍。

赖兴兰,女,1952年11月出生,炮台村人,高中文化,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70年代初,赖兴兰任炮台村妇联主任。曾到县卫生院妇科进行培训,她热爱医学,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名医生,并一直担任炮台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兼村妇联主任。1990年1月1993年10月,担任炮台村党支部副书记。1993年11月,被秦川乡人民政府聘为专职计生干部。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她是计划生育的宣传员,又是义务接生员。她经常为育龄夫妇宣传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好处,指导妇女搞好妇幼保健。赖兴兰做工作不过夜,她把别人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只要有人求助于她,她就立即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热情地帮助。1983年9月1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赖兴兰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还先后被甘肃省妇联、兰州市妇联、永登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先进个人”“模范共产党员”。先后出席了中共兰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兰州市第十次妇代会,多次被选为永登县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代表,共二十一次受到省、市、县奖励。而今,赖兴兰同志仍从事着计划生育这一“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相关链接

王秦炮台

清同治年间,有位叫王秦的人在此定居下来并筑起土堡,称王秦炮台。后兰州五泉人张翰林带家眷入住炮台村,后另筑土堡,共分为上下两层,下面存放粮食、住人,上层建筑炮台,购置土炮。在两堡正东建土地庙1座,后在村内修路时被拆除。

炮台村王秦炮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