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秦川镇新昌村地处秦川镇西北部,东至上川镇东昌村,南邻炮台村,西接上川镇下古山村,北抵上川镇东古山村,管辖面积2.73平方千米,距秦川镇12千米。1996年,宕昌移民后,被移民办命名为新昌村。1996年以前,新昌村所在地无人烟,土地荒芜,少植被,多风沙天气。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有卫生所1所,有小学1所,2015年新昌村小学与炮台村小学合并。村内建设1998年,建成新昌村小学,解决了村内孩子上学问题。......
2023-08-23
自然环境
秦川镇六墩村地处景泰、永登、皋兰三县交界处,位于秦王川盆地中心偏东、兰州新区东北部、秦川镇东南角。北和源泰村接壤、东和西岔镇高家庄村接壤、南和西岔镇五墩村接壤、西和胜利村接壤。地势平坦、西高东低,东西5千米、南北2千米,管辖面积21平方千米。
海拔2200米,积温2367℃,年最高气温35℃左右,最低气温-20℃左右,年平均气温不到10℃,干旱少雨,常年吹东北风。土质属石灰岩分化土,偏碱性土壤,没有腐殖质,土质僵硬。土层20厘米~100厘米,保水性能差。
六墩村历史悠久,明代从兰州往北建了烽火台(当时的烽火台主要用于报警,如果有敌情,在烽火台上点燃柴草,烟雾就升上天,远处的人就可以看到,下一个烽火台接着也点燃柴草,这样一个一个传递下去,一直把情况传到兰州城),西岔镇的山字墩村实际是第三个墩,往北下来是第四个,墩就是现在的四墩村,第五个墩是五墩村,第六个墩就是六墩村,因此而得名。
人口经济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0户2700人,党员56人,其中女党员7人。全村有耕地9000多亩,其中水浇地6128亩,人均2.3亩(斗渠23条,总长11427米,农渠96条,总长27789米)。旱沙地3000亩,人均1亩。路和渠道1000亩,住宅区4500亩。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50%,村民收入大部分靠劳务输出(在附近打工所得);少部分村民搞运输业。种植业几乎没有收入,所种小麦仅够自己食用。养殖业只有几户村民,收入甚微。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
姓氏家谱
六墩村为秦川镇11个老村之一,村民主要来自永登县红城镇、皋兰县等地。主要以赵氏、王氏、魏氏、彭氏、刘氏、陈氏为主,其中赵家、王家存有家谱,顾家、耿家最早迁入村内,源于靖远条城。
王家,据《王氏家谱序》记载,祖籍南京应天府响铜巷大柳树高桥,明朝万历年间迁狄道(今临洮)樊家崖,嘉庆年间王家先祖王有邦从狄道(今临洮)樊家崖迁兰州皋兰县城北乡水阜河,1929年迁居六墩子村。
赵氏现为村中主要姓氏,人数、户数最多。撰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赵氏家谱序记载,赵家原籍山西洪洞县大柳树巷,万历年间迁甘肃保定堡中坪,清末迁六墩子村。而旧序则记载为江苏南京应天府响铜巷,明朝万历年间迁小金沟,后迁皋兰县城北乡水阜萧家地沟,何时迁六墩子村无详细记述。《金城赵氏家谱》共五册,为手抄本,修订于1989年。由序、旧序、重修序、排辈表、告族人书、历代先祖生卒及名讳等组成。先后经过三次修谱,旧谱毁于同治三年(1864年),后光绪三年(1877年)由赵家先祖赵锡三主持修订。20世纪80年代,由于之前家谱所排定的辈分已用完,所以进行了重新排辈,并进行了第三次修谱。
六墩村赵氏家谱
村内建筑
民居方面,现六墩村村民大部分住房是楼房或者平房,为混凝土钢筋结构,混凝土封顶,白瓷砖贴面,透明或杂有绿色玻璃盈窗。虽仍有院子带墙,但整体已经摆脱了传统建筑的影子。从现在遗留下来仅有不多的几个传统民居来看,六墩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建筑均为具有永登特色的传统建筑,即“老堂屋”式的四合院。原来筑院墙起防护院落的作用,用厚实坚硬的黄土筑成,或者用“黄土块”砌成。“土块”是秦王川干旱缺水的条件下人们创造的一种特殊建材,俗名叫“胡基”。它初创于清康熙年间,到20世纪末因秦王川水利化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土块”长一尺二寸,宽六寸,厚三寸,“尺二六寸三”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数据。它的模子是用硬杂木,两条侧边厚实而光滑,前后挡土板镶嵌在两侧边相距尺二的地方,挡板外有固定插栓,后挡板外有活插栓。打土块时将模子放在一块平石板上,撒上麦草灰,装高湿土,先用脚踏实,后用专门方石杵砸实,再在四角用脚后跟踏四下,用一脚朝后踢去活插栓取模,双手抱起码好等干后再用。到了今天,打“胡基”的模子也进入了历史博物馆,成了建材业上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院墙有厚而高的特点,不仅可以抵御风沙,还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院内四面贴墙建屋,一般为了采光好,堂屋坐北朝南,两旁为耳房或者厢房,讲究风水的对厨房等方位还有严格的规定。
六墩村现存的赵家老堂屋最具代表性,建筑整体风格为土木结构,后墙由黄土筑成,侧墙和前墙则用宽约0.5米,长约1米的土块和泥砌成。屋顶多为后高前低,且屋前檐修长,檐下挂方棱木,木下2根细梁,梁下为4根圆柱,其中外侧2根为墙内暗柱,中间2根竖于门前。门额、柱与2根细梁衔接处有云图落挂。建筑面积大约为300平方米,崇尚雕饰,且纵深度大。
寺庙有六墩村大圣庙和六墩村四社老佛堂。六墩村大圣庙,初建时间不详。据村内老人讲,大概时间为明朝中期。曾有毛姓僧人坐化于庙内,经同治年间战火,再加上年久失修,几乎沦为废墟。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将庙宇翻新改建成学校,当时在废墟里翻出了和尚的躯体,完好无损。在山门西侧的砖墙中,镶嵌着一块高二尺许,宽约三尺的矩形石碑,上刻“毛大真人”四个大字及三行小字,小字的内容至今没人能记起来。据猜测,不是刻碑者的姓名日期,就是毛大真人的简历。离石碑三丈多的西南方,还有一个砖神龛,与山门、石碑寂寞地留守着,不知是苟延残喘,还是要等待时机献宝。
1958年,为了尽快改变干旱面貌的人们要在这块地上挖一口50×50米的大口井,离地面30多米深才有水。于是推倒了残庙断墙与神龛,开始了人定胜天的革命行动。谁知在神龛下面3米多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干燥密封约10立方米的暗室,暗室的壁面都是干硬的砂岩,里面放着一个木龛,高约五尺,长宽各三尺左右,塔顶平座,四面敞开,做工精细,油漆完好。龛内端坐一具古尸,体格完整,肌肤干而无损,人的形象逼真,神态若思,秃顶、少须、拱手盘腿,确似一尊石雕木刻艺术珍品。穿着衣服,所挂轿帘撕扯有声。当时,人们将他拖出木轿,剥去衣服,仍端坐如故,暴晒、风吹却毫无反映,因其已干干涸,或许是钙化。但赖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被人活埋,至今无人知其下落。1997年重新修建大圣庙,但规模、风格都比不上初建时期。
六墩村四社老佛堂,曾位于四社中心。初建年代不详,1982年拆除。占地约1亩,曾有3间房屋,有僧侣若干。全盛时期香火旺盛,香客往来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僧侣被遣散或投他处或还俗,改革开放后再无重建。
村里人物
石聚宝,六墩村人,生于1933年10月31日,高中文化。1953年3月,被皋兰县六墩乡选任为乡文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3月任源泰乡组织干事,兼团总支书记,后调派到皋兰县源泰区任组织干事。1957年撤区并乡后任皋兰县源泰乡党委副书记。1959年元月皋兰县撤销划归兰州市管辖,任永登区秦川公社统计,同年9月任永登区中川公社党委秘书。1964年调皋兰县忠和公社任党委秘书。1965年8月任皋兰县中心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副书记。1983年任西岔乡乡长。1984年任中共西岔乡党委书记。1989年任中共皋兰县委统战部部长。1990年1993年,任皋兰县第三届政协副主席。1994年退休。
石聚宝在皋兰县九合镇工作的13年间,是他与水打交道的13年。九合镇山大沟深,严重缺水,“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这是当时流传的俗语。1966年4月省上召开中部干旱八县区抗旱工作会议,决定兴修大砂沟水利抗旱工程,这给九合镇人民带来了福音。6月工程开工,刚上任的石聚宝主管工程建设工作,他带领社员群众投入大砂沟水利工程的建设。面对困难和压力,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勇敢地挑战,横下一条心,修水工程不能停。他对干部群众讲:要改变中心落后面貌,兴修水利是唯一的出路。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水终于引上了旱山头,他流出了欣喜的泪水,群众感激地说:“石主任是咱们的救命恩人。”1978年他调到西岔乡工作,先后担任副书记、乡长、书记。他依靠党委一班人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订了西岔乡经济发展规划,大抓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农业上,采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产量成倍增长,农业连年丰收,使西岔乡成为兰州市的农业大乡。乡镇企业上,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他曾多次和乡企干部下湖北、陕西,上北京等考察项目,洽谈联营,使西岔乡乡镇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乡镇企业3年翻了3番,跃居全县第一,产值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西岔乡党委被县委评为“先进党委”,石聚宝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同年选为中共皋兰县委委员,还当选为中共兰州市委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和中共甘肃省委第七届党代会代表。1989年调任县委统战部部长。当选县政协副主席以来,他更加努力工作,积极配合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搞好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努力学习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为政府进言献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村内特色
2013年以前,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种植小麦、大豆、胡麻等传统作物,零星种植桃树、杏树等林果木。2016年,村两委改变发展思路,鼓励村民发展以猪、羊、鸡为主的养殖业,成立了麒麟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的这种养殖模式为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流转土地300多亩,建立了一种立体的原生态土鸡散养模式:地里种树,树下养鸡。鸡的品种主要为我国古代贡品芦花鸡、西欧皇室专供贵妃鸡、非洲珍珠鸡和传统的黑乌鸡、红公鸡。2016年,出栏各种土鸡10000只,存栏5000多只,结合玫瑰粗加工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2016年收入30余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相关链接
六墩大圣庙三建碑记(芦临龙)
夫名地以人文彰显,人文须长相培植。六墩村者,秦王川东部名村也。位于金城通大漠古驿道旁,因烽燧第六墩在村中而得名之。相传清初,先民即在此定居,打井拥砂,繁衍生息。乾隆时有毛大真人者云游至此,见地灵民朴,便建庙修殿,塑斗战胜佛,冠名大圣庙。大圣者西游记孙悟空是也。真人虔心修炼,百余岁圆寂庙堂,众弟子居士遵其嘱,将遗体殓入专备密封地穴中,上修佛龛,书毛仙洞府。碑刻“毛大真人”,真人系通渭毛家镇人氏。同治年间,秦王川遭乱民兵燹,大圣庙只山门与佛龛幸存。光绪二十二年,本村绅士陈瑜率村民再修新庙,重塑神像。并另塑金花仙姑、龙王、八蜡诸神。民国时期,本村学者、时任盐池县县长魏列忠出资建佛堂,印发经卷,善孝教民。公元一九四四年又遭劫难,庙殿被拆,经卷遭毁。公元一九五八年大修水利时,毛仙仙体被弃龛外,奇迹出现,真人肉身不化,盘腿端坐,面容安详,神态若思,右手抚胸,左手掐诀,真似玉雕坐禅佛祖也。可悲,愚民信怪论谣言,抢撕干尸,遗骨、石刻、佛龛、铁钟均遭销毁、掩埋。20世纪60年代初,诸神像、山门彻底被毁,遗憾永留。幸遇盛世,引大通河水,秦王川砂地变水田,开文化之禁锢,宣信仰之自由,传统得继承。六墩村百业兴旺,祥臻瑞普。于是乎,村人三建大圣庙,再塑众佛身。本村仕人陈维盛巨资相助,并由其子捐建钟亭一座、铸钟一口。村人耿向仁、陈有贵重刻“圣德齐天”牌匾,悬于大殿正门之上。另有外籍隐名还愿者捐建东殿,并恭请石刻大圣像一尊。五泉山卧佛寺捐赠古石狮一对。为吉祥圣洁,庙址西移五百步。庚辰奠新基,占地五亩余,辛巳建大殿,壬午西殿竣,甲申建山门,共建数十平方丈,耗资一十二万元。村民献工,共襄善德。圣德齐天、威震乾坤、两匾辉映,晨钟暮鼓,齐颂圣明。三建庙宇,人心昭然,盖非天力,仰亦人谋也。此事历久而不渝,赖启其端之先者,尤必善继于后者,今之勒石为记,复冀将来者葺之益之,永兴弗替云。
公元二〇〇八年九月农历戊子年金秋
有关金城村史·兰州新区卷的文章
自然环境秦川镇新昌村地处秦川镇西北部,东至上川镇东昌村,南邻炮台村,西接上川镇下古山村,北抵上川镇东古山村,管辖面积2.73平方千米,距秦川镇12千米。1996年,宕昌移民后,被移民办命名为新昌村。1996年以前,新昌村所在地无人烟,土地荒芜,少植被,多风沙天气。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有卫生所1所,有小学1所,2015年新昌村小学与炮台村小学合并。村内建设1998年,建成新昌村小学,解决了村内孩子上学问题。......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兔墩村位于中川镇中部,东至经七路往西100米,南邻西槽村,西接中川国际机场东围栏,北抵周家梁村,管辖面积11.2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2千米。1983年,为西槽乡兔墩村。1999年,属撤乡建镇后的中川镇。2012年,随中川镇由永登县移交兰州新区管辖。后由狄道迁居永登县兔墩。1940年2月出生于兔墩村。凌建文,字笑之,男,汉族,1947年9月生于中川镇兔墩村。......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西小川村位于秦川镇最西端,东至红星村,南邻中川镇陈家井村,西接龙湾,北抵保家窑村,管辖面积15平方千米,距兰州市政府66.3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名为张家井滩,人民公社时期,因其地理位置处于秦川西部,故改名为西小川大队。西小川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强烈。冯家,祖籍四川成都冯家桥,洪武二十三年迁甘肃永登红尘沙沟口,民国初期迁西小川村。1995年,永登七山地震,迁居秦川镇胜利村。......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小横路村位于秦川镇东部,东至石门沟村,南邻源泰村,西接五道岘村,北抵砂梁墩村,管辖面积12平方千米,距离秦川镇政府2千米,距离兰州市政府68.4千米。1958年,成立秦川人民公社,为皋兰县秦川人民公社小横路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秦川乡,为秦川乡小横路村。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光绪元年迁秦川镇小横路村。......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红星村位于秦川镇南部,是秦川镇10个移民村之一,东至省道201线,南邻廖家槽村,西接保家窑村,北抵榆川村,管辖面积10平方千米。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红星村主干道及通社大街小巷已硬化10千米、砂化1千米、修建旱厕260座,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20盏。而秦川地区老村村民的“浆水面”则是用泡菜,与东北、四川泡菜无异。该地区村民仍保持这一饮食习惯。......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炮台村位于秦川镇西北部,东至建新村,南邻保家窑村,西接尹家庄村,北抵新昌村。1962年划归永登县,为秦川人民公社炮台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制度,为秦川乡炮台村。经济人口全村下辖庙湾、炮台、方家槽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9户2215人,其中党员52人。赖兴兰,女,1952年11月出生,炮台村人,高中文化,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月1993年10月,担任炮台村党支部副书记。......
2023-08-23
自然环境秦川镇尹家庄村位于秦川镇西北部,地形多沙包土丘,村西部靠近低矮小山,中东部为川地。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经济人口该村下辖尹家庄和曾家庄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姓氏家谱尹家庄村为秦川镇原来11个老村之一,民风古朴,家风严格,授业传家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讲究。由于铧尖沟人烟稀少,豺狼出没,张氏族人遂迁今尹家庄。王子大殿,是尹家庄村仅有的方神庙,初建年代不详,毁于20世纪60年代,重建于2017年9月。......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西岔村位于西岔镇中心地带,西岔镇政府所在地,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三和村,南邻西岔镇陈家井村,西接西岔镇赵家铺村,北抵西岔镇火家湾村,管辖面积54.6平方千米。西岔村地处于今X124县道的岔口处,且位于路以西,得名西岔村。经同治年间兵乱后,迁居小西岔。1958年12月,时为皋兰县源泰人民公社的西岔大队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并获得由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署名的奖状1面,奖状现存于西岔村村委会。......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