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川镇华家井村的历史与人物

秦川镇华家井村的历史与人物

【摘要】:自然环境秦川镇华家井村位于秦川镇南部,东至西岔镇五墩村,南邻中川镇下华家井村,西接中川镇廖家槽村,北抵胜利村,距兰州市政府62.4千米,管辖面积12平方千米。1970年,恢复为秦川公社华家井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为秦川乡华家井村。乾隆年间,葛家先祖从永登红城镇葛家湾迁秦川镇华家井村,有东川葛家先祖祖坟为证,传为葛家八世祖等的坟茔。村里人物李克安,1955年3月出生在华家井村四社一个农民家庭。

自然环境

秦川镇华家井村位于秦川镇南部,东至西岔镇五墩村,南邻中川镇下华家井村,西接中川镇廖家槽村,北抵胜利村,距兰州市政府62.4千米,管辖面积12平方千米。康熙年间,华姓族人搬进村内,并打下一口井,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因此得名华家井村。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海拔2008米,年平均气温6℃~7℃,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800毫米,日照时间216天,风速3米/秒~5米/秒,西北风偏多,土壤厚度0.5~1.1米,冻土层1.1米,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20℃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前,华家井村引东干渠水浇地,树木较少,多为旱地,靠天吃饭。1995年实施“引大入秦”工程,引来大通河水灌溉农田,沙地变为水浇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家井村现有杏树、柳树、苹果树、梨树玫瑰等。

村置沿革

华家井地名自200年前一直沿用至今,宣统元年(1909年),属皋兰县西北乡。1950年,属皋兰县源泰区四墩乡。1956年,划属永登县秦川五道岘乡。1958年,随五道岘乡划入皋兰县,8月复属永登县,属秦川公社。1963年,华家井村分为上华家井和下华家井,下华家井划给西槽公社。1966年,秦川公社改为星火公社,为星火公社永丰大队。1970年,恢复为秦川公社华家井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为秦川乡华家井村。2000年,属撤乡建镇后的秦川镇。2012年,随秦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经济人口

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0户2600人,耕地面积4800亩。1997年以前,主要种植传统的小麦、大豆等作物,耕地全部为旱沙地,靠铺沙压田的方法抗旱,过不了几年又得重新铲、重新铺,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赶上荒年,食不果腹。1997年“引大入秦”以后,旱沙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仍种植小麦等作物,但村民温饱问题已彻底解决。2006年,引进玫瑰种植,辅种杏树、梨树等经济林,村民收入开始提高。现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劳务输出。2016年,玫瑰种植面积达到1700亩,人均收入达11058元,但由于玫瑰价格下跌严重,经济效益不高。

村内建设

2016年,为全村5个社硬化路面6.5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新建村委会办公场地,安排专人负责村内主干道、201省道西侧的卫生和垃圾清理工作,环境卫生有所改善。村内有小学1所,卫生所1个。

姓氏家谱

村内主要姓氏为张氏、魏氏、王氏、李氏、葛氏,均存有家谱。村内无华姓,20世纪60年代华家井分为上华家井和下华家井,华家主要集中在下华家井村。

葛氏,据撰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葛氏宗谱》总序记载,葛家祖籍山东,初来兰为两人,一人姓葛,另一人姓张。首居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葛家湾,迁来年代不详,有河东东城濠浅山坟堆为证。乾隆年间,葛家先祖从永登红城镇葛家湾迁秦川镇华家井村,有东川葛家先祖祖坟为证,传为葛家八世祖等的坟茔。《葛氏宗谱》为手抄本,修订于2001年4月,分排辈表、序、世系图、历代祖先名讳和生卒年记录。

华家井村李氏,为皋兰县兰沟李氏老三房的后代。关于李家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洪武年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有说来自陕西大柳树,迁徙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据修订于1955年的李氏族谱次卿本记载,李氏原由陕西于明际迁皋兰西乡沙井驿(今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街道),2016年新修的《李氏家谱》肯定了这一说法。经过谱牒专家推算,按30年一代人计算,自一世祖连挥到“善”字辈已经十四辈,沙井驿河湾已经排到十八代,即大约420年历史,应该为明朝万历年间(1563年1602年),排除了600前的洪武年来自陕西洪洞县之说,更证实了次卿本的说法。初来兰州为兄弟两人,兄无考,家谱无记载,老二连挥迁皋兰县兰沟村,二房中又分三支,一支迁平番(今永登县)黑城堡,一支迁兰州金城关,另有迁临洮、红古、秦川的,迁徙时间均无记载。

李家祖上就有老家谱,于清同治年间在战火中遗失。1955年李家老人李次卿重修家谱,后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16年华家井李氏后人根据黑城李氏族人保存的次卿本再次重修家谱,为打印本。一卷两簿,即《皋兰兰沟李氏家谱(老三房)》《余庆簿》《祭祀簿》。主卷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了皋兰兰沟李氏的渊源和发展、播迁落籍、社会变迁及生卒葬等史料,选编了家训精要、族风习俗、族产文物、人物名录等。下卷主要为经典语录,突出了以孝为主的文明传承教育

村里人物

李克安,1955年3月出生在华家井村四社一个农民家庭。1973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曾在乡苗圃工作2年,任文书兼出纳员。1976年1月应征入伍,在青海省久治县武警中队服役3年,先后任战士、给养员、文书。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献血救战友,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评为“公安战线先进工作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3月服役期满,被组织安排到青海省久治县养路段当养路工。后因养路段隶属关系发生变更,上交果洛州管理,转留在物资站当仓库保管员,一年后转为业务会计员。1984年10月调工交局工作,筹建久治县水电站,任财务组长。1985年7月,响应中共永登县委、永登县人民政府致永登籍在外地工作人士的一封公开信的号召,放弃丰厚待遇,投入家乡建设,被调入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由于工作出色,1987年提升为副主任科员,1989年升任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兼任民族宗教科科长、法制局局长,1992年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党组成员、政府机关党总支书记,并当选为县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担任政府办公室主任的5年间,共起草、审核各类文稿2186份,计450多万字,其中组织指导撰写调查报告48份,上报省市信息510条,被省市一些报纸、杂志采用。

李克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拓宽知识领域,1992年考入中央党校政治理论专业,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取得大专学历。矢志不渝的自学,提高了他的理论水平、文字水平和工作能力。1998年,他又考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法专业学习。

李克安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5年间落实省、市、县领导交办的督办件236件;接待上访群众787人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5件,政协委员提案241件,建议、提案答复率均为100%;接待中央、省、市领导276人次,他热情主动、周到细致的工作,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同事的好评。

李克安注重关心、培养干部的成长。在政府办公室工作的5年间,培养发展党员9人,推荐组织部门提拔13人,其中5人担任乡镇、部门主要领导。他自己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公务员考核连续三年优秀。1997年12月,县委任命他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并当选为县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会议选举他为县委委员、常委,分管政策研究室和督查室工作,协管乡镇企业工作、协调县人大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政协办公室和县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