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川镇红星村-兰州新区的历史成果

秦川镇红星村-兰州新区的历史成果

【摘要】:自然环境秦川镇红星村位于秦川镇南部,是秦川镇10个移民村之一,东至省道201线,南邻廖家槽村,西接保家窑村,北抵榆川村,管辖面积10平方千米。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红星村主干道及通社大街小巷已硬化10千米、砂化1千米、修建旱厕260座,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20盏。而秦川地区老村村民的“浆水面”则是用泡菜,与东北、四川泡菜无异。该地区村民仍保持这一饮食习惯。

自然环境

秦川镇红星村位于秦川镇南部,是秦川镇10个移民村之一,东至省道201线,南邻廖家槽村,西接保家窑村,北抵榆川村,管辖面积10平方千米。1997年由兰州市移民办命名为红星村,又因村民来自甘肃省18个贫困县,别名“十八县”。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雨量为27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降雨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880毫米,平均气温6.5℃,海拔2030米左右,历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5米。

村置沿革

1996年建制,属秦川乡。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2012年移交兰州新区管辖。

经济人口

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0户960人,耕地面积约2000亩。主要种植小麦、饲草、中药材、林果等农作物,养殖业生猪、肉羊为主。2016年全村共种植小麦400亩,中药材100亩,玫瑰400亩,豆类200亩,饲草50亩;养殖肉羊1200多只、生猪600多头、劳动力输转420人,科技培训110人次。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村内建设

截至2016年3月,村内有办公阵地16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有村卫生所1个、乡村医生1名,有小学1所,现与华家井小学合并。村上有文化广场1个,文化活动室3间,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用。红星村主干道及通社大街小巷已硬化10千米、砂化1千米、修建旱厕260座,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20盏。

民风民俗

一个村习俗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红星村村民来自临洮、会宁、定西、通渭、秦安等18个县的贫困山区,移民前,村民有各自的传统习俗,乡风古朴细腻,移民秦王川后,通过相互学习与不断融合,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定西地区的移民为例,在移民前,浆水面为日常饮食,浆水制作有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选菜,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以地里野菜为主,现则以细枝芹菜为佳。第二步,采用旧的浆水做“引子”,将处理干净的菜入锅煮七分熟,待温度稍降,把菜、温水、“引子”入缸,密封严实,发酵一周后便可享用。好的浆水色泽浓厚,气味清香,入口醇洌,酸入舌根,但无涩味。做面取少许入热油锅,配葱花稍炝,味道更加浓厚。夏天劳作后吃一碗可解乏困,冬天食肉后来一碗可缓解口干,促消化。而秦川地区老村村民的“浆水面”则是用泡菜,与东北、四川泡菜无异。该地区村民仍保持这一饮食习惯。

耕作方面,定西地区为高山黄土,土质软绵而细腻,耕作主要以牛、马、骡子、驴等牲口为主,耕完换犁为“磨”,将犁出的沟壑抹平,“磨”为木质。虽机械化普及,但个别村至今仍用这种耕作方式。秦王川地平而宽广,土壤以沙地和沉淀红土为主,土质稍硬,普遍使用机械化耕作方式。原属定西地区的村民在移民后大面积种植采用机械化,小面积种植耕作仍以牲畜为主,“磨”为铁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