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川镇:商贸流通小城镇,永登县物资集散中心

秦川镇:商贸流通小城镇,永登县物资集散中心

【摘要】:1999年,被省民政厅批为秦川镇,同年被省体改委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政府驻地五道岘村,是历史上商贾云集的“茶马集市”,历来是“秦王川”地区商业、人气聚集的地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中心规划区,商贸流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基础,已经成为永登县东部辐射带动周边三县、七个乡镇的物资集散中心。城镇建设秦川镇始终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成功列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

地理位置

秦川镇是兰州新区管辖的三个主要乡镇之一,位于兰州新区北部,东邻皋兰县、南靠兰州新区中川镇、西接永登县龙泉寺镇、北抵永登县上川镇,距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15千米,是一个汉族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等多民族杂居的乡镇,是引大灌区中心镇,处永登、皋兰、景泰三县交会之处。

自然环境

全镇地处“秦王川”断陷盆地,在红色沙砾层之上又沉积了30米~40米的黄土及以沙、碎石为主的洪积层。境内地势开阔平坦,属干旱川区,素有“秦川小平原”之称,平均海拔2100米。镇域东西两侧有少量丘陵沟壑,气候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年降水量250毫米~300毫米,年蒸发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6.5℃,无霜期123天。

建置沿革

1949年9月,永登县解放,归古山区。1950年1月,永登又调区划,设五道岘乡,为五区驻地。1958年,划归皋兰县,同年成立秦川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兰州市永登区,秦川公社归永登区管。1983年,全县社改乡,成立秦川乡。1999年,被省民政厅批为秦川镇,同年被省体改委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7月,撤乡改镇。2012年移交兰州新区管辖。镇政府驻地五道岘村,是历史上商贾云集的“茶马集市”,历来是“秦王川”地区商业、人气聚集的地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中心规划区,商贸流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基础,已经成为永登县东部辐射带动周边三县、七个乡镇的物资集散中心。

人口民族

全镇现辖21个行政村,分别为:五道岘、炮台、尹家庄、西小川、保家窑、华家井、胜利、六墩、源泰、石门沟、小横路、振兴、新园、建新、东川、龙西、榆川、薛家铺、新昌、红星、西昌村,共计5.3万人,其中移民村10个、移民点12个,共安置来自省内21个区县的贫困山区的移民2.1万人,有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4200多人。2017年7月,托管西岔镇3个行政村,分别为:铧尖村、五墩村、段家川村,共计11189人。

农业发展

全镇土地总面积1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万亩,系“引大入秦”工程中心受益地区,也是引大灌区移民的主要安置地。农业生产以种植优质啤酒大麦、豆类、玉米、高原夏菜、温室蔬菜为主,是引大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和兰州市、兰州新区未来的重要后勤发展基地。

2015年以来,全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优先发展事关民生的各类富民增收产业,农业生产加快向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种植业方面,实现年均农作物播种9.6万亩,玫瑰、皇冠梨、大接杏等经济林种植面积5.45万亩,年产值达到4200多万元。养殖业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累计新增规模养殖户达到50多家。集体经济方面,以“支部+协会”“支部+公司”、互助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建成公司、协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30余家,年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集体经济收入350多万元。土地流转及确权方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共流转土地1万多亩,重点在石门沟村流转土地1500多亩用于发展观光旅游项目,在胜利村流转土地1100多亩用于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在榆川村、保家窑村流转土地1300多亩用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等。完成炮台、建新、新昌等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5500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生态林建设方面,全镇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20万株,生态林建设面积达1.3万亩。通过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项目建设

秦川镇始终坚持“服务新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近年来,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水源地建设项目、安置区建设项目、经济园区落地项目在我镇落地建设,镇、村、社三级领导干部不畏压力,迎难而上,累计完成项目征地2.95万亩,拆迁884户。严格按照程序,做到补偿款发放的公开、透明、准确,审核发放各类项目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累计达12亿多元。严肃处理项目开发建设和违法建设这一尖锐矛盾,持续推进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力度,累计查处“两违”1500多处、75万多平方米,违法用地和乱搭乱建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新区建设秩序,保证了新区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扶贫开发

2013年完成1个村、2014年完成5个村、2015年完成4个村的整村脱贫任务,至此全镇10个移民贫困村全部完成整村脱贫。5年来,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及物资达6100多万元。基础设施方面,新建和维修了11个村的办公阵地和17个村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文化资源共享设备实现全覆盖。富民产业方面,扶持培育了新昌食用菌、建新鸿旺、东川富兴等一大批种植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村容村貌方面,大力开展美化、亮化、净化的“三化”工程,累计拆除断壁残垣1800多平方米,粉刷墙体4.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50余盏,清理垃圾“三堆”1000多平方米,投放垃圾桶5000个,垃圾箱10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6辆,逐步形成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教育扶贫方面,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完成了东川小学、廷新幼儿园学校的建设,各扶贫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助学金30余万元。劳动力培训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性技能培训5300余人次,劳务输转5.4万人次,创造劳动收入1.6亿元。通过多年的持续发展,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面持续降低,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城镇建设

秦川镇始终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成功列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了《秦川镇总体规划》和《兰州新区榆川村新村建设规划》等10个村的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全面展开。以五道岘村为中心,其他重点村为辅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加强了对中心区域的整治改造,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公共设施、市场管理等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南街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资2400多万元,顺利实施和完成了榆川村省级美丽乡村、建新村市级美丽乡村和薛家铺村、石井社新区级美丽乡村的建设。2017年,小康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即将完成,道路基础建设保障有力,累计新建村庄道路1230千米,维护县、乡道路76千米,结合新区道路网络建设,全镇已形成“六纵三横”的交通体系,并开通运营城际、城乡公交5条,加大交通治理力度,对全镇6000多辆摩托车、农运车进行了挂牌办证,施划交通标线,安装交通标识,全力确保了群众出行安全畅通。5年新增工商个体户800多家,全镇年贸易额超过1.8亿元,商贸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拓展,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秦川镇

社会事业

2017年年底21个村及托管西岔镇3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网、通电话,村内水泥路、公路建设基本完成(部分村村内巷道正在施工)。各村自来水已全部铺设完成(除个别存在纠纷的社)。通过户户通、网络等,实现电视节目全覆盖。全镇有各类学校3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7所,小学16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6485人,教师541人。有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共计27所,医护人员100余人,病床100余张。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不懈追求,把为民造福作为永恒动力,统筹推进各项民生改善工程。坚持教育为先,通过学校危旧房改造和新建工程,教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学校“撤并”“改薄”工作,学校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国培计划、“千进八百”等计划,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各类惠农资金发放率达到100%,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制度及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粮食直补金、良种补贴、农技补贴、低保金、五保供养金、临时救助金、医疗救助金、危房改造按时发放到位。建成榆川、西昌、新昌、龙西、东川五村幸福老人日间照料室,炮台村探索实施了五保户集中供养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年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年均达到97%以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舞台实现全覆盖,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顺利举办了秦川镇首届农民运动会。计生工作从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新的计生政策全面实施。安全监管更加到位,以镇安监站为中心,加大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矛盾纠纷调处和治安防范网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持续推进,年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另外,武装共青团、妇联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