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秦川镇新园村位于秦川镇西南部,马秦公路南侧,距镇政府6千米,是全镇10个纯移民村之一。村民来自本县七山乡的贫困村,1995年因地震迁入秦川,被移民办命名为新园村。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支家,祖籍河州(今临夏)支家源,18世纪初迁居平番县(今永登)巴家庄,1995年迁居秦川镇新园村。与秦川镇老村相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的风俗整体突出了一个特点:细。......
2023-08-23
地理位置
兰州新区位于东经103。29′22″~103。49′56″,北纬36。17′15″~36。43′2″,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也是祁连山脉东延之余脉插入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
自然环境
地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整个地域宽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两面是低矮黄土山丘,南北长60千米,东西最宽处21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910米。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表面土层平均厚度为0.5~3米,自然植被稀疏。境内有季节性河流李麻沙沟,呈南北向。中川以下进入谷地。甘家滩以下入皋兰县,再南经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注入黄河,年径流量为354.8万立方米,长103.9千米。
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年平均气温6.9℃,1月平均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350毫米,年蒸发量1880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建置沿革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筑令居塞,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令居县,今秦王川地区纳入西汉的版图,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建西秦国,这里为西秦王驻牧地,故名秦王川。唐武德二年(619年),设广武县,乾元二年(759年),又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归陇右道兰州辖。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北宋景德年间,被西夏占领,属西凉府,至神宗时收复这一带。元代隶属于金城郡,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代、民国隶属于永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归甘肃省武威专区、定西专区管辖。1970年,归兰州市管辖。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高瞻远瞩,规划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并提出了在秦王川发展大工业、建设兰州卫星城的构想,为在秦王川盆地建设现代新城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加快兰州新区建设”。2010年8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始筹建兰州新区。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函〔2012〕104号文件,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兰州新区正式升格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区位优势
兰州新区是通达内外的大枢纽。兰州新区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座中六联,对内可辐射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五省,对外可辐射中西亚、南亚、欧洲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永登、皋兰两县,中川镇、秦川镇、上川镇、树屏镇、西岔镇和水阜乡6个乡镇(街道办),现已托管中川镇、秦川镇、西岔镇3个镇、54个村,总面积1744平方千米,规划建设面积246平方千米。
拥有省内唯一的大型国际机场——中川国际机场,2016年年底已开通遍及国内外主要城市航线149条,客运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有10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会,7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是渝新欧、蓉欧、郑新欧等国际货运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的重要枢纽,到2020年将有10个方向的19条铁路在此交会,形成徐兰专线—兰新线东西大通道,沈兰线—兰渝线南北大通道,构建起铁路、公路、航空立体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兰州新区是对外开放的大平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已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兰州至中亚、南亚、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工程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即将开通兰州至瓜达尔港的国际货运班列,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引领全省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
兰州新区是重要资源的富集地。兰州新区处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电力资源充沛,是全国工业用电成本较低的城市之一。土地资源充裕,非常适合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充足,“引大入秦”和黄河提灌年引水能力约5亿立方米,可承载100万人口的城市的发展,毗邻我国著名的“铜城”白银、“镍都”金昌和“药都”陇西,有色金属、煤炭、稀土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源丰富,规划建设全国超大职业教育基地———新区职教园区,占地33平方千米、可容纳近40万人,一期工程可入住近15万人,将为兰州新区及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兰州新区是科学规划的新城区。高站位、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城融合规划等各类规划,率先实现了控详规全覆盖和全域城乡统筹,形成了指导新区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新区与兰州市区、白银之间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推动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
兰州新区是改革创新的新高地。兰州新区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在全省实现了“六个率先”,即率先将党的创新理论、各项改革举措在新区先行先试,打造一流党建品牌;率先开展以“承诺制”“零收费”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减少60%以上,审批时间压缩近四分之三,审批综合成本下降80%以上;率先推行以干部全员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实施普惠制产业扶持奖励政策,根据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给予不同奖励;率先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等化,实现高中教育全免费,农民工及产业工人均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就业、就医、子女就学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率先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行政审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全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基本建成,为甘肃乃至西部落后地区改革创新发展探索新模式、积累新经验。
兰州新区是产业振兴的新引擎。通过实施出城入园、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412个,总投资2500多亿元,15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吸引了兰石集团、长飞光纤光缆、和盛堂等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信息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兰州新区是产城融合的新典范,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汇集,秦腔、太平鼓等艺术源远流长。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是黄土高原上罕见的内陆湿地公园,周边分布着丹霞地貌、天斧沙宫、黄河石林、烽火古燧等奇特景观。全面完成16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以道路、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配套工程,是全国实现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的新区之一。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等公共配套基本完备,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基地、蓝天城儿童体验中心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的建成及运营,将成为西部地区设施最全、品类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
人口经济
人口居多的民族为汉族,还有东乡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按照兰州新区的人口与用地规模,现有人口30万人。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预计达到60万人。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预计达到100万人。2016年,新区生产总值151.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3.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1∶75.07∶2.62。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4212亿元,比重达到89.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5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1.26亿元。
农业。2016年新区农业总产值5.3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82亿元,林业产值0.17亿元,畜牧业产值0.81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0.50亿元,同比增长8.37%。现已建成秦川镇振兴村、西岔镇漫湾村等省市级和新区美丽乡村14个。中川镇赖家坡村、秦川镇胜利村等小康村10个,已建成玫瑰、大接杏等蔬果采摘和牡丹观赏等农业休闲观光园4个,种植特色经济林6.5多万亩。正在规划建设湿地小镇、农高小镇等特色小镇5个、省市级美丽乡村2个、小康村10个。
工业。2016年新区工业总产值274.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3.53亿元,增长61.52%。工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59.7%,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7.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分别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9∶2.37∶2.13∶0.83。工业占GDP比重为28.08%,较上年提高9.48个百分点。
服务业。2016年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增加值6.69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8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2亿元,金融业增加值5.09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4.57亿元。仓储物流业、金融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占三产增加值的19.57%、14.89%、24.1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目前,已建成投用的西部恐龙园、长城西部影视城、水上漂索道滑水公园、栖霞湖、湿地公园、中川牡丹园、蓝天城儿童体验中心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集散基地和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社会公共事业
兰州新区自2010年8月筹备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区各项重点任务。经过六年的建设发展,现代新城框架已基本形成,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创新活力日益显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9.0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51.66亿元,年均增速31.18%。
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日趋完善。累计投资860亿元,全面完成核心区12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道路、供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城市道路142条619千米,已开通兰秦快速通道、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建成综合市场、国际商贸城、瑞玲国际等商业综合体30个,总建筑面积1384.8万平方米,彩虹城、兰石等5大商圈初步形成,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建成投运智慧交通、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应用模块加快建设,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累计争取上级“三农”财政专项资金14.17亿元,累计完成新区财政民生支出17.83亿元。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和9200元,是开发建设前的2.6倍和2.3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39%和98.78%,累计发放养老金2.16亿元、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3亿元,新增城镇化就业4.3万余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安置新区失地农民2.6万人,完成舟曲灾后重建任务。
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市场监管等体系建设,严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文体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教育卫生不断提高。按照“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的模式,吸引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区聚集,建成投用标准化幼儿园16所、中小学校12所,在建医院6所,现代教育体系、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大力实施“招贤引才”工程,面向全国公开选调(聘)名校长7名、优秀教师52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5人、一级教师45人、省级骨干教师19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市级名师14人、市级优秀班主任5人、县级骨干教师81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引进医疗卫生人才300名,其中学科带头人32名(领军人才3名、重点人才29名)、专科带头人54名、中高级以上职称102名、优秀护士57名、优秀应届毕业生55名。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新区产业孵化大厦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一条街”,累计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孵化器4个,引进入孵项目398个。与上海张江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加快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设立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8个,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81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快速产业化,累计开发新产品118个,转化科技成果36项,申请国家专利476个,授权专利201件,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奖18项。制定出台了鼓励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扶持办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对入孵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6.8亿元,帮助融资56亿元。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16人、高层次创新人才24人和创新团队2个,聘请了“两院院士”在内的126名知名专家学者加入新区智库。先后举办了甘肃省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省科技活动周、大学生创新创业看新区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有关金城村史·兰州新区卷的文章
自然环境秦川镇新园村位于秦川镇西南部,马秦公路南侧,距镇政府6千米,是全镇10个纯移民村之一。村民来自本县七山乡的贫困村,1995年因地震迁入秦川,被移民办命名为新园村。2000年,属撤乡改镇后的秦川镇。支家,祖籍河州(今临夏)支家源,18世纪初迁居平番县(今永登)巴家庄,1995年迁居秦川镇新园村。与秦川镇老村相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的风俗整体突出了一个特点:细。......
2023-08-23
同年,西岔镇阳洼窑村划归皋兰县石洞镇管理,西岔镇下辖14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2016年,西岔镇地区生产总值为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64元。2014年,西岔镇农民健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2015年,西岔镇第二初级中学2997平方米的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西岔镇在各村累计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5个。2017年,西岔镇实施镇区主干道、下水管网、供热管网及X124县道扩建提升工程,项目正在进行中。......
2023-08-23
自然环境中川镇史喇口村位于中川镇西部,靠近秦王川西部山区,东至周家梁村,南邻中川机场,西接龙泉寺镇,北抵赖家坡村,管辖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经济该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7户2119人,耕地7300亩。从此之后暴雨乌云一到镇山附近就分成两路绕开,史喇口村风调雨顺,村民年年丰收,为纪念老和尚壮举,村民在山顶建庙,并取名叫镇山。杨自盛,1953年2月7日出生于史喇口村。......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岘子村位于西岔镇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白崖村,南邻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西接皋兰县水阜镇石涝池村,北抵西岔镇团庄村,管辖面积17平方千米。2012由皋兰县划归兰州新区管辖,现为兰州新区西岔镇岘子村。村内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岘子村通社道路和主干道共20千米,其中水泥硬化10千米,砖铺巷道6.5千米。明朝洪武年间迁渭源县,永乐年间,因耕种不便,王家先祖兄弟二人迁滚坝川颜家岘。......
2023-08-23
榆川村是秦川镇的纯移民村,1996年随着“引大入秦”工程全面通水,村民大部分由榆中县的青城、鲁家沟、哈岘等不同乡镇搬迁而来,为纪念村由榆中县搬迁到秦王川,因此取名为榆川村,距今已20多年。1998年,四社划入榆川村。2012年,属兰州新区秦川镇。人口经济榆川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户1132人,耕地1756亩,均为水浇地。现在的榆川村风俗简朴、生活作风积极向上。......
2023-08-23
村名来历保家窑村历史悠久。人口经济保家窑下辖金家庙、尕堡子、陆沟、韩家墩、皋兰湾、保家窑、达家湾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0户3560人,其中党员92人。姓氏家谱保家窑为秦川镇11个老村之一,主要有王氏、韩氏、陈氏、芦氏、杨氏、高氏、达氏、陆氏、保氏9个姓氏,大部分存有家谱。保家窑村之所以被称为保家窑,顾名思义,该村窑洞居多。以前保家窑的风俗都是晚上娶亲次日举行婚礼,现在改为早上娶亲,当日举行婚礼。......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陈家井村东南部,东至皋兰县黑石川镇黑石村,南邻西岔镇漫湾村,西接西岔镇赵家铺村,北抵西岔镇西岔村。1983年,属兰州市皋兰县,为西岔乡陈家井村。人口经济陈家井村下辖陈家井、方家庄、龚家湾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全村391户1537人。康熙年间迁居陈家井村方家庄。民风民俗陈家井村村风古朴,民风淳朴,村民谨慎心细。......
2023-08-23
自然环境西岔镇山字墩村位于西岔镇西南方,西至中川镇倒水塘村,北至中川村,南邻中川镇方家坡村,管辖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经济山字墩村下辖山字墩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数1099户4173人,劳动力2150人,外出务工人员1368人。姓氏家谱山字墩村主要以张氏、姚氏、颜氏3姓为主,其中颜家和姚家存家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被命名为山字墩小学。截至2016年年底,山字墩小学占地166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