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究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究

【摘要】:高校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企业目标管理的理念,首先重视人的因素,让学生和一线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化项目目标的制定。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满足学生及一线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需求,以求实现信息化手段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的简称。人本管理往往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因此也可以称为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很多企业已经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能力、心理状况等情况来科学合理地为其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参考马斯洛早期的需求理论,在工作中兼顾员工的成长和价值,通过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用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以求让员工能够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而人本管理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而言,主要是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做到区别于传统“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要求高校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既要依靠原则规定、制度约束、规范管理等硬性手段来开展,更要通过培养、调动和锻炼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方法来加以完善,这就从人本的角度对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在高校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各级管理者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和“管理育人”的理念,积极创造民主、自由、平等、有效的育人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管理政策、措施。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学校管理之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要重视学生作为青年人的特征,充分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种种合理需要,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利益,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个性,切实服务学生。

(二)目标管理理论

1954年,美国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概念。当时,由于科学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企业组织越来越大,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而整体的一致性和协调配合相较于分工专业性等问题则更容易被忽视。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继续使用以往忽视人性的管理模式,仍然采用家长式的“压迫式”管理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整个局面,同时会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的局面。德鲁克结合管理的实质,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该理论在重视理性管理的同时也兼顾了人性的管理,通过设定目标,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人的需求与个人的期望和目标挂钩,以实现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热情,唤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新的管理方法在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同时再确定一定的分目标,并为努力实现这一分目标而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用“目标”代替手段实现对下属的管理是其精髓。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学生个体情况发生变化等带来许多挑战,而网络技术及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更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用信息化手段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企业目标管理的理念,首先重视人的因素,让学生和一线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化项目目标的制定。同时要注意建立目标体系,当学校组织者确立总体目标之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把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转变成个人和各个部门的目标,以实现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开展。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激励问题。对人类行为的不同假设,从而提出不同激励机制也一直是行为管理学派、科学管理学派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学派之间的一个最基本分歧。“激励”一词在管理学与经济学中的含义也各不相同。相对于以强调人的内在动机为基础的管理学中的激励 ,经济学中的激励重点强调更多地利用外部手段,例如激励、惩罚来诱使人采取某些行动。长期以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激励理论研究并没有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一直是泾渭分明。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现代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些激励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行为科学”这一理论基础上的。现代激励理论的发展则经历了从侧重激励内容的研究到对激励过程的探索。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员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根据激励理论的要求,激励具有促进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激起创造的欲望,健全人格等心理效应。期望理论是过程激励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Fru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取得这种结果时的行为吸引。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激励=效价×期望值

该模式表明,能够以最大化效价满足个人需要的是行为目标,如果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过小,那么激励效果也就不会十分有效。相反,虽然某种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对于其个人没有很大的价值,那么人的积极性也不会被明显地激发出来;如果要取得有效的激励,那么应当使效价和期望值都足够大。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满足学生及一线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需求,以求实现信息化手段带来的高效和便利。而对于不同学生事务管理职能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也应该注重对它们的激励,毕竟每个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同,只有对它们进行积极的激励才能激发起它们更多的参与意识,也才能保证最后信息化建设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各个部门及人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