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解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解析

【摘要】:主体包括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客体包括主体施加影响的学生和与之相关联的具体事务。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生工作”的内容不断细化,逐渐扩展到生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涵盖了意识形态、制度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使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更加吻合。

(一)学生事务界定

在美国,一般认为学术事务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教师和认知发展等。学生事务是思想引领、校园文化、住宿生活和创新创业指导等学术事务之外的以及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辅导学生成长、管理学生日常校园行为、等开展的活动服务学生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通常,在内容上分为辅导性学生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三个板块,不包括具体的学术上的教学事务。该定义包含以下三点:

(1)高校学生事务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提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课堂之外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前提的。只有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具备社会保障条件才会成为高校所提供的学生事务,不是所有的学生需要都会成为学生事务存在的基础。

(2)管理性事务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依据相关制度规章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在高校校园里能够在制度章程的框架下自由发展。辅导性事务是以思想建设引领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事务。服务性事务是指不断细化学生事务的分工,以此提高学生事务工作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精细性工作,由学生据以选择的具体事务。实际工作中高校对于这些具体事务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3)高校学生事务通常发生在课外活动时间,涉及内容是相对教学内容来讲的,活动阵地和外部环境主要在教学课堂之外。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在美国,一般对学生非学术事务和所有课外活动的管理定义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国内,储祖旺教授认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在国家政府的宏观引领下,借助思想政治理论的支持,高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专业化知识和职业化技能,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保驾护航,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的组织活动过程。”[1]具体解读有四点内容。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社会保障条件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指导实践的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核心价值和共同使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既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归宿。

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活动对象分为主体与客体。主体包括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客体包括主体施加影响的学生和与之相关联的具体事务。

第三,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条件是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要体现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内在要求。

第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活动过程主要是指主体按照各自职能,整合全方位的资源所进行的实际活动。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生工作”的内容不断细化,逐渐扩展到生活、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涵盖了意识形态、制度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使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更加吻合。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规章、文件的施行,也充分体现出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视度、关注度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从被动化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渐渐地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人本管理的转变,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科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学科教育与管理育人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仅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和发展,而且增进了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认识及贯彻落实。

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定义为:“高校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相对具体教育影响,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服务,丰富和拓展高校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组织活动。”[2]

上海师范大学的朱炜将其描述为:“高校中,管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管理规章等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引导、规范、服务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实践活动。”[3]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开展:第一个是通过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和价值观,第二就是通过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其中,学术事务对应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通常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安排及管理、教学、科研、学业生活、认知发展等;学生事务对应我国之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即学生在校期间,除学术事务外,由先前确定的特定组织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人、服务人、培养人的所有课外活动的总称,包括学生的入学教育、住宿及饮食、学生活动、职业规划就业服务指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与管理、心理健康咨询与诊断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勤工助学等。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工作

国内许多人直接把“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工作”之间画上等号,其实确切地讲,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工作”一词(高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工作的总和)至今仍然有高校在使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初期归属于“德育工作”的事务(如学生心理辅导、奖助贷管理、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学生工作”,可以说是教育与管理并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辅的工作体系。“学生管理”已经减弱“管理学生”的强制性的约束力,并外延到管理学生的具体事务。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由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平行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以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其工作效果是直接作体现在客体学生上的具体工作内容表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的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主要是指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工作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养成、形势政策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

第二,管理则是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基础,主要包括班级建设与管理、奖惩助贷等日常事务管理、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等。

第三,在教育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以学生发展为主导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主要包括生涯规划与成长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活动指导等。

可以说,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类概念,是对学生在课外进行非学术性的教育、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总称,其第一方面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第三方面的任务就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生工作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两个子集合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理想、信念教育等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这样看来,学生工作的内涵是包括学生事务管理,两者是从属关系,学生事务管理属于下位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反映了高校学生工作从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日益扩大,包含范围广泛,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最终高校会无法完成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