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海阳市革命老区的经济与社会初步恢复

海阳市革命老区的经济与社会初步恢复

【摘要】:1976年12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虽表明“左”倾错误依然影响经济建设。但是,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初步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初步恢复与发展1976年冬,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海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掀起新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全县划为五大战区:虎山前战区、虎山后战区、留格河战区、驼母山战区和晶山战区。县内与山东省林业厅签订用材林基地合同。

1976年12月,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这虽表明“左”倾错误依然影响经济建设。但是,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初步恢复与发展。

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076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1410万元,国民收入1727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21425万元,占68.2%;工业总产值9985万元,占31.8%。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6842万元,占68.5%;重工业总产值3143万元,占31.5%。农民人均收入107元,比1966年增加32.8元。全民职工人均年工资491元,县办集体职工人均年工资439元,公社集体职工人均年工资293元。非农业人口存款余额246万元,人均119元。农村居民存款余额2176万元,比1966年增加1337万元。

农业的初步恢复与发展 1976年冬,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海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掀起新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全县划为五大战区:虎山前战区、虎山后战区、留格河战区、驼母山战区和晶山战区。共设133个战场,其中重点战场17个。年末统计,全县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工日827.36万个,最高出工13.32万人,完成土石方1153.13万个。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31万亩,比1975年增加5.65万亩;稳产高产田27.25万亩,比1975年增加3.97万亩。1976年,县内先后建成龙江池、凌云塘、登攀塘等机电井,规模大,质量高,效益显著。1977年秋种前,县委9名常委分别到全县100多个大队,召开了150多次干部、老农座谈会和调查会,发动群众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充分认识适时早播对小麦丰收的重要意义。县直机关350多名干部深入到基层,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战“三秋”。到10月上旬,全县60万亩小麦即基本种完。

1977年,海阳县委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余年治理河流的经验教训,决心根治县内主要河流。提出“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加深河槽,险段护砌,河堤植树压条,以达到排水畅通,降低地下水位,兴利除害,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指导思想,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大小河流进行大规模整治。10月26日,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今冬明春要大搞一下农田基本建设”的指示,海阳县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兵团,下设17个连队,1400人。后改为16个连队,1366人。主要承接县内水利工程施工任务。两年时间,全县7条主要河流,大部分得到根治;13条主要支流,623条较大河沟,有50%得到治理。

1978年10月,海阳县委决定,1978至1980年,农田基本建设每年搞“双八万”:整高产稳产田8万亩,扩大水浇地8万亩。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小型水利建设和配套,坚决完成全县打机井1000眼的任务。农田基本建设,仍按五大战区规划进行,重点战场在虎山前战区,沿海百里一条线,9个公社连成片,组织千军万马,大搞会战。海阳县委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各战区由分工的县委常委、所在公社党委书记任靠前指挥。1981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22万亩,比1977年增加8.95万亩;高产稳产田37.69万亩,比1977年增加7.68万亩。

1978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6座,比1966年增加9座;小(二)型水库69座,比1966年增加27座;塘坝403个,比1966年增加73个;机电井1369眼,比1966年增加1264眼;扬水站228处,比1966年增加193处;保证灌溉面积38.3万亩,比1966年增加2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24万亩,比1966年增加29.24万亩;稳产高产田面积34.14万亩,比1966年增加22.14万亩。

畜牧养殖方面,1977年开始,县外贸局和部分社队兴办起养貂、养兔、养鸡、养牛场。1978年,全县畜禽存养量:牛20000头、马4200匹、骡12100头、驴6700头、猪270800头、羊5600只、家禽740000只、家兔93000只、蜜蜂176箱、貂5270只。

植树造林方面,1978年,社队办林场31个,经营林地10.6万亩。县内与山东省林业厅签订用材林基地合同。合同规定:海阳县划出用材林基地0.4万亩,每亩由省林业厅拨给种苗补助费10元。规定泡桐、杨树类10至15年,亩产材6立方米;刺槐、榆树10至15年,楸树20年,亩产材4立方米。按定产标准,其收入50%归生产单位,10%归县林业局,10%归市林业局,30%归省林业厅。县内承包用材林基地者有凤城林场,徐家店公社榆山林场,盘石店公社大庄、缪家、杨格庄大队,东村公社里口、车村、道南、秋林头、大磊石、羊角沟大队,小纪公社石马疃头、西寨头大队。造林树种主要有落叶松、黑松、刺槐等。1979年,县林业局编写了《用材林基地作业设计》,按设计要求,水平阶整地,每亩植树110株。

在果品生产方面,1978年,全县果园面积6.4万亩,比1966年增加2.4万亩;果品总量6445万斤,比1966年增加5552万斤;其中苹果产量5060万斤,比1966年增加4589万斤;梨产量1004万斤,比1966年增加817万斤;桃产量228万斤,比1966年增加108万斤;板栗产量11万斤,比1966年增加9万斤。

在良种繁育方面,至1978年县良种繁育场建立,部分公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大部分生产大队建立技术队,全县形成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1978年,高家公社黑崮大队技术队乔文堂、姜国华、姜树瑞等人,培育的“海花1号”花生良种获得成功。一般亩产荚果500至600斤,高者千斤左右;地膜覆盖栽培,可达1400斤以上。1979年后,全国24个省、市,800余县推广种植。1985年,“海花1号”花生良种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农业机械方面,1976年,菜园和农田灌溉基本实现机械化。县农机研究所与县第一农具厂改制了机引9行小麦播种机,推广使用300余台。1977年8月,县内开展全县农机具保养升级赛,后每年进行两次。全县各大队普遍设立“三库一间”(油库、机具库、零件库、维修车间)。1978年后,各大队普遍建立起农机队(组),具体管理农机。1978年,推广使用IF40F型背负式机动喷粉器、1.4米立式侧放铺小麦割晒机。是年,开始使用小刮板平地,配20马力和25马力拖拉机牵引的深耕犁和火箭犁,不久,火箭犁和小刮板在县内推广。

1979年,县委贯彻全国沼气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积极推广,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成片发展,稳步前进”。沼气建设由县负责财力支持,技术指导,生产队以料换肥,记工付酬,并成立专业队及管理组织。当年建池695个,次年建池595个,出气率均达95%。其间所建沼气池,多为“三联通”(猪圈、厕所、出料口联通),预制件、砖石垒砌,混凝土整体浇铸结构,所产沼气99%用于照明、做饭,一日三餐利用沼气达7个月以上。冬季除照明、烧水外,还可做饭一顿。姜家疃、小磊石、山后、东刘家疃、东北涝泊等村庄,基本实现了沼气化。

这期间,凤城渔港、大埠圈渔港、丁字嘴渔港及油、水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停靠船只的吨位、装卸等保障能力提高。1977年,大辛家公社大辛家大队1121、1122号对船,首次去南方渔场作业,年产40万斤。1978年,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14560吨,比1966年增加8619吨;其中鱼类总产量8349吨,比1966年增加5894吨;虾蟹类总产量6178吨,比1966年增加2783吨。为恢复渔业生态,1977年,县内开始实行休渔制度。1977年,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20803亩,其中,滩涂护养18065亩,比1966年增加16837亩。总产量1864.5吨,其中鱼虾类6.9吨,贝类1692.1吨,藻类165.5吨。在前山海区投放人工培育耳状海参幼体15万头。烟台地区财政拨款7.5万元,用于县海水养殖场建育苗池。1978年,栉孔扇贝孵化成功,产幼贝460万头。全县7个大队铺工兴建、复修虾池面积1650亩,坝长2700米。

1978年,淡水放养面积19000亩,比1966年增加9013亩;产量30.5吨,比1966年增加5.5吨。

工商业的初步恢复与发展 1976年,全民所有制职工1045人,占职工总数的14.8%;集体所有制职工6039人。金属切削机床增加到415台,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3台。锻压设备增至169台,其中全民所有制13台。内燃机增至340台,1378千瓦。发电机增至102台,6977千瓦。电动机增至1925台,11698千瓦。

1976年10月,烟台军分区组织基干民兵参加马陵(今属乳山市)铁矿会战,时间四个月。海阳县参战者一个团,计18个连队,2000人。

1976年,县属集体企业海阳县汽车修配厂成立,设备有车床、铣床、镗缸机、曲轴磨床油泵试验台、测功器、充电器、镗瓦机等。县农机厂开始生产液压榨油机。1977年6月,建立县属集体企业海阳县针织厂,1978年投产,职工14人,织机5台,以生产棉针织内衣为主,是年,生产17.54万件,产值68万元。海阳县布鞋厂于1977年研制生产的健足牌贴胶底布鞋,产品根据全国统一楦型型号采用布底贴胶工艺,做工精细,舒适轻便,深受各地欢迎。1977年8月,建立海阳县无线电元件厂,县属集体企业,职工89人,设备14台,多系手工制作。当年,试制成功JBB-14A6×9非标扁平型集成电路管壳。

1977年,海阳县纺织机械厂成为纺织工业部定点厂,生产纱线染整机械、印染机械、纺织器材设备和针织设备等,年产能力1500吨。所产绞纱丝光机、布夹丝光机、钢针拉毛机和梳毛机等,畅销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MZ143B绞纱丝光机和Z851钢针拉毛机,远销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布隆迪等国和香港等地区,年换外汇20多万美元。

是年,建立海阳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规模达到日宰处理生猪500头。猪分割肉供外贸出口,主要销往西欧、苏联、香港。罐头肉、猪大油分别销往烟台罐头厂和烟台第二化工厂。猪白条肉、家禽肉主要销往上海、大连等市。

海阳县锄板厂改为海阳县纺织电机厂后,1978年改为海阳县针织器材厂,是纺织工业部和省纺织工业厅定点厂。县绣花厂经营范围扩大。全县95%的大队,6万余人从事绣花生产,产值1139万元,利税129.8万元。

1978年3月,县工业系统进行产品质量普查,检查19种产品,除两种无考核标准外,余者一等品占20%,二等品与等外品各占40%。此后,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检验机构,设专职质量检验员,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部颁标准或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管理。

1978年,全县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共有127户,比1966年增加87户;工业总产值11480万元,比1966年增加10347万元;利润总额790万元,比1966年增加681万元。

1978年,海阳县纺织器材厂开始生产纺织器材,为纺织工业部生产纺织电机定点厂。主要产品有棉条筒配件、盘底、托盘、上圈、无定向滑轮、布条筒弹簧、布机簧吊综勾及导轮等。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

1978年,海阳县大理石厂生产理石板8972平方米,理石米9800吨。所产大理石板开始出口,年均产值80余万元。

是年7月,县内各企业单位恢复、健全了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制。企业内部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管理系统,实行厂部、车间、班组责任制。8月,县内工业企业逐步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或厂部、班组两级核算,建立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计量和质量验收等制度及国营企业试用基金办法。自此,企业管理也逐步走向正轨,全县初步形成纺织、针织、机械、工艺、食品、矿业、化工、水泥等生产门类,工业生产逐步纳入正常轨道

1978年,商业系统总销售4497.1万元,比1966年增加2860.7万元。外贸收购总值2758万元,其中,工艺品类1884万元,占68.3%;粮油类214万元,占7.7%;食品类177万元,占6.4%;丝绸类27万元,占0.97%;土产品类43万元,占1.6%;畜产品类138万元,占5%;轻 工 类240万元,占8.7%;五矿类35万元,占1.3%。

1977年9月,凤城商港动工兴建,1979年12月 竣 工。该港位于北纬36。41′,东经121。14′。码头长100米,可 停 靠500至1000吨 级 的 轮船。码头护坡长5344.3米,引堤长1056.99米,顶宽16米。前方货场面积10408平方米,生活区15600平方米,理货室面积1万平方米。港内设有20吨位地磅1台,及吊车、铲车、皮带传送机、汽车、拖拉机等,货物装卸基本实现机械化。

1979年的凤城港

社会各项事业的初步恢复与发展 在科技事业方面,1977年11月16日,海阳县委召开全县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了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精神及山东省、烟台地区科技工作会议精神。1978年8月17日至21日,海阳县委召开全县科学大会。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和全省科学大会精神,交流科技工作经验,讨论并通过了《海阳县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会议要求:必须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继续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会议期间,参观了4个科研工作搞得较好的单位,表彰了66个先进集体和53名先进个人。

1977年,全县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成功,其中有:清泉夼村孙乐富培育的清泉板栗;中石现干果队培育的石丰板栗;行村公社兽医站研究的醋酸软烧治疗家畜慢性腰肢病;县皮革制品厂研究的铬鞣混合膛底革;县副食品加工厂研究的饴糖生产流水线。1978年,烟台市海阳中心皮肤病防治所的麻风病防治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县人民医院孔庆华研究的泪道重建术、朱吴公社清泉夼孙乐富培育的清泉二号板栗、县副食品加工厂研制的Z-56型饼干自动包装机,获山东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海阳县第一饭店研制的简易煤气发生炉、高家公社中石现干果队培育的石丰板栗、县农机厂研制的BY-800型刨花板机及装卸机、县粮食局张腾越的防治豌豆象研究、县农药厂研究的乐果硫化车间工艺改革、县兽医站和行村公社兽医站研究的醋酸软烧治疗家畜慢性腰肢病、县第一布鞋厂研制的再生革、发城公社发城村农技队培育的海发5号地瓜(海阳705)、县拖拉机站研制的小型柴油机惯性增压、县副食品加工厂研制的真空吸纸糖果包装机和饴糖生产流水线,获烟台地区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教育事业方面,1977年后,小学教育拨乱反正,整顿提高,实行小村队联办及交换年级,减少复式班,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1978年,初、高中改为“三·二”分段制,逐步取消“七年一贯制”和“九年一贯制”。1977年8月,全国改革高校、中专招生制度,停止推荐工农兵学员,恢复高考制度,按分数录取考生。本年度招生全国统一改在寒假进行,县内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69人,中专129人。1971至1980年,复办卫生学校。主要培养农村赤脚医生和新招收的未经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1978年开始,为莱阳卫生学校代训护理专业学生40人。1978年12月,海阳县委、县革委召开全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会期5天,出席会议的代表750人。其中,联中、小学先进集体63个,先进工作者485人;公办中学及县直属学校先进集体5个,先进工作者56人。各公社教育助理员,各高中、联中校长列席了会议。是年,县内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校把“锻炼标准”作为评定先进班级、“三好”学生的条件,合格的学生发给证章。1978年,单设海阳业余体校,建校舍30间,秋季招收学员两个班,20人,开设篮球乒乓球、田径三个训练项目,另有一个武术队。

文化事业方面,1976年10月,海阳县电视差转台在东村北莺儿山建成,12月开始转播黑白电视节目。1977年12月,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多次接待亚、非、拉国家代表的参观访问。

1976年,海阳县文化馆高级画师、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举春的年画《遍地红旗遍地歌》在全国美展展出。1977年,其油画《送瓜上门》、剪纸《幸福时刻》又在全国美展展出。1978年,其连环画《爆炸大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其剪纸《知音》《战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其油画《姐妹间》在全省、全国美展展出。1996年,其油画《果园》参加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书画艺术人才精品展。

1978年10月1日,徐家店露天影院竣工,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座席2000个,有解放103提包机1套,FL-12发电机1台。当年,山东省电影公司投资33万元,烟台地区电影公司拨款3.15万元,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27.85万元,始建海阳影剧院,1980年11月30日竣工。建筑面积2072平方米,座席1312个,有FG-35松花江5502型放映机1台及配套设备,发电机组75马力、40千瓦。该院声光条件和舞台条件均佳,可供各种剧团演出。1978年9月27日,海阳县委在县影剧院隆重举行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庆功大会。

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和外宾在赵疃村地雷战纪念亭前合影

在医疗卫生方面,1976年,成立“二号病”(霍乱)防治机动队,配备了必需的医药设备,加强对流动人口检疫,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处理,并对渔民、医务人员及旅社、饭店、招待所的服务人员,进行霍乱疫苗注射。1977年,县防疫站委派专人开展疫情检索工作,巡回各人民公社,采集标本,进行快诊和疫苗培养,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1977年,海 阳 县人民医院医师刘建国,参加烟台地区援藏医疗队,时间两年。

1976年12月13日,县委转发了烟台地委《关于组织明年卫生上“纲要”》的报告,县、公社均成立“卫生上纲要指挥部”。县委抽调170名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17个小分队,分赴各公社开展以消灭蚊、蝇为重点,搞好“两管五改”(管饮水、粪便,改厕所、水井、环境、畜圈、炉灶)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一年中,改良水井1326眼,占饮水井的61.5%;改造厕所10.84万个,占厕所总数的72.5%;堵鼠洞21.8万个,消灭老鼠14.9万只;药物烟熏蚊、蝇,普遍进行3次;446个大队整修了街道,统一规划了堆粪场地。全县获“卫生光荣户”者4980户。

1977年,县防疫站开始进行流行病调查研究和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除害灭病;遵照国家颁发的卫生法规,对食品、工业、劳动、放射、学校、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秋,始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进行初步摸底登记。1978年,全县实查58.41万人,占总人口的86.17%,查出地甲病患者4821人,占受检人数的8.25‰。对查出的散在病人进行登记,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自1963年4月海阳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以来,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在全县展开。1978年11月16日,海阳县委批转县革委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78〕69号文件的报告》。《报告》规定:晚婚年龄,农村提倡女23周岁、男25周岁,城镇男女双方都要25周岁以上;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最多两个,坚决杜绝三胎生育。同时,对职工和农村社员节育手术后的休息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在财政体制方面,1978年,试行“增收分成,收支挂钩”财政体制,地方实际收入比上年增加的部分,照确定的增收分成比例,分得机动财力。地方增收分成比例为35.5%,收支挂钩比例为76.4%。

涌现的先进典型 解放军总参谋部某局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梁振友(海阳榆山夼村人),1966年去陕西省洛南县搞农村工作,在永星大队的石头峪河,为抢救即将溺死的儿童殷宏山,不幸牺牲。事后,经洛南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永星大队改为梁振友大队。其事迹载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员模范事迹》一书。

1977年11月10日,海阳县委作出《向人民公社的好车把式于国香同志学习的决定》,追认人民公社的好驭手、舍己为公的于国香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在全县开展向于国香学习的活动。于国香是海阳县东村公社凉山后大队马车驭手,赶车11年,年年被评为优秀社员。1977年9月14日,大队派于国香赶车去行村公社拉麦种,途中经过陡坡时,车闸失灵,马车急速下滑,骡马受惊,顺坡狂奔。危急关头,于国香用后背猛顶马车,急呼车上的两名社员跳车脱险;继之不顾个人安危,控制车向,拼命保护车马,使马车安全飞下陡坡。他脚趾甲磨掉,肋骨扭折,精疲力尽地倒在车前,几吨重的马车从他腿上滚过。在严重负伤的情况下,仍挣扎起来检查修理车辆,继续赶车半个小时。后因失血过多,倒在车上,经抢救无效而牺牲。《解放军报》等全国和省、地报刊,对其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1978年1月21日,海阳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艰苦奋斗的党支部书记徐启顺学习。徐启顺是辛安公社徐家铺大队党支部书记,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时年46岁。1947年16岁时参加解放军,17岁时在解放济南战役中负伤失去左臂,1949年18岁时回乡当了村干部。徐启顺身体伤残,28年来却一直在革命和生产第一线奋战,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都在300天以上,群众称他是艰苦奋斗的好干部。他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之初当农业社社长起,即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一只手刨地、锄地、推小车,练成全村第一流的生产能手。不但能干地里的活,场上的活也拿得起来;而且能随船出海,张网捕鱼。为了节省农田基本建设开支,他又学会了瓦工活。他艰苦朴素,既不要大队优抚伤残军人的补贴工分,也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他盖的一床破被补了又补,一顶帽子戴了又戴。每次到公社开会,总是自带干粮,被社员称为“俺的好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徐家铺大队的干部,每年劳动都在300天以上。1973年,徐家铺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1975年又过了“长江”,成为海阳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大队。

1978年3月,县科委张占基被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借调到北京卫戍区司令部,编写军训教材。其创作的《红外线》《激光》连环画,受到中央军委表扬;并经军委总参批准,于1979年7月向全军师以上单位发行8000套。后又改绘为幻灯片,在全军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