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大革命时的海阳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展

文化大革命时的海阳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展

【摘要】: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海阳和全国一样,在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破坏,蒙受了巨大损失。期间,各级文化行政机构和文化团体被撤销。“文化大革命” 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更为严重。“三五”期间,海阳企业收入比重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55.5%。对“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和实践上应予以彻底否定。因而,在动乱的环境中,海阳县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取得了若干进展。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海阳和全国一样,在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破坏,蒙受了巨大损失。

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遭受肆意践踏,海阳党的各级组织和政权机构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大批干部被污蔑为走资派、叛徒、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遭到错误批斗,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长时间陷于瘫痪或者非正常状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部停止活动,各人民团体也停止了活动,许多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遭到了批斗。由于社会急剧动荡,加之公检法机关被砸烂,代之以“群众专政”,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法制基础荡然无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各地出现的任意抄家、随意批斗、滥捕滥押现象极为普遍。

在思想上,因“左”倾错误理论影响,导致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和严重地混淆敌我和是非。“文化大革命”时期,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狂,许多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理论被广泛宣传,许多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观点被视为修正主义而遭批判,许多传统美德、优良传统被当作封资修的“四旧”被破除,由此造成了全社会思想大混乱、道德滑坡,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迷信等错误思想行为的泛滥,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文化上,由于“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战线开始的,文教事业首先受到冲击。期间,各级文化行政机构和文化团体被撤销。在“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鼓噪下,几乎所有的小说电影、戏曲都受到批判,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剧目遭到封禁与批判,文学艺术备受摧残。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除了广播、报纸外,其他文化事业处于停止状态,群众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文化大革命” 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更为严重。最初是停课闹革命,学生和教师无法正常上课。复课闹革命后,由于大搞“教育革命”,中小学的学制、教学内容、领导体制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出于服从阶级斗争的需要,师生大量时间用在搞革命大批判和斗批改上面,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高等学校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许多专家、教授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打倒。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由于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生产秩序混乱,生产计划得不到有效执行,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正确的原则如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被视为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加以批判。发展生产、提高利润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利润挂帅”,组织生产被污蔑为“以生产压革命”,发展商品生产被看作是发展资本主义,物质奖励被看作“物质刺激”,钻研生产技术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等等。在所有制问题上,农村搞大而公、穷过渡,不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和发展,对于农民自发搞的副业生产也不允许存在,大批所谓修正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取缔守法营业的商贩,关闭油料、粮食、油脂棉花、布匹、木材、木器、黄烟、肉类等市场,市场贸易空前萧条。在工厂,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被当作封资修的“管、卡、压”而遭到批判,造成经济管理混乱,损失严重。“三五”期间,海阳企业收入比重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55.5%。五年累计财政收入比三年调整时期减少11.71%。广大干部群众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面对着“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鼓噪,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限制和损害。

对“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和实践上应予以彻底否定。

“文化大革命”运动不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全部,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伤害,海阳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工作和生产,以不同的方式抵制和抗争,使这场运动的破坏受到一定的限制。解放军驻海部队在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和保持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动乱的环境中,海阳县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取得了若干进展。

农业上,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油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亩产上《纲要》(亩产过500斤)。工业上,农用机械、化肥、水泥生产不断增长。即使最困难的“三五”计划时期(1966至1970年),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海阳经济仍然取得一定进展。“三五” 计划时期,财政存款年末平均余额276.34万元,为三年调整时期的2倍。企业存款年末平均余额205万元,比三年调整时期增长33%。197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78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33万元;粮食总产量186060吨,平均亩产200.5公斤;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5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10万元;财政收入956万元,支出956万元。1975年是“四五”计划(1971至1975年)最后一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899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93万元;粮食总产量305060吨,平均亩产366.5公斤;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5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43万元;财政收入1199万元,支出1199万元。“四五”计划时期,全县企业存款年末平均余额348万元,比“三五”计划时期增长69.7%。财政存款年末平均余额336.2万元,为“三五”计划时期的1.2倍。

农业与农田基本建设 1966年12月16日,海阳县委成立海滩治理指挥部,组织2000人,在潮里沿海进行海滩排涝造林,后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海滩治理工作中断。1972年,大阎家公社建立潮里联队办林场,每年组织群众到海滩挖沟造林,县财政局拨款3万元予以支持。

1970年5月25日,海阳县革委根据中共山东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关于加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问题的一封信》精神,在全县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县革委和各公社、生产大队革委成立“战山河”指挥部、领导小组。县从大队、生产队抽调一定数量的人员成立“战山河”兵团,这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伍为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

10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海阳县革委提出“奋战三年,把我县建成大寨县”的口号,当年,整修“三合一”梯田16.8万亩,条田、台田2.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达到15.2万亩。1970年为国家提供粮食征购6080万斤。1971年,全县731个大队中有520个建立了常年基建队。当年整修“三合一”梯田17.94万亩(到1985年,全县共整修“三合一”梯田40.42万亩);新建稳产高产田7.14万亩,完成263项水利工程,扩大水浇地7.57万亩。全县有10.13万人投入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整大寨田1.784万亩,深翻深刨土地3.067万亩,造地0.136万亩,挖丰产沟6.884万亩,完成水利配套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31项,扩大水浇地1.942万亩;压沙改土0.899万亩。1973年,全县408座塘坝总库容1254万立方米。至1975年,全县共修条田、台田2.86万亩,涝洼地全部治理,达到“三年一遇”标准。1976年,全县盐碱地基本根治。

1971年7月,行村公社党委领导全社人民,开始了麻姑岛围海造田工程的建设,1976年竣工。1971年7月至1972年冬,建成135米长的拦河主坝和幸福闸。1973至1974年,两年时间建成了东起中岛、西至廒子盐所4006米长的战海大坝。1976年,建成3009米长的红旗路兼水库副坝,形成蓄水28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灌溉面积8000亩。整个工程总计投入工日40万个,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石方8万立方米,投资65.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万元。围海造田工程基本完成后,扩大耕地面积1.45万亩。行村公社在这里建起道口农场。同时,还为沿海几个大队扩大了5100亩耕地,使青石公路两侧两万余亩低洼地,免除了盐碱的危害。1973年8月,山东省林业厅在海阳清泉夼,召开全省板栗生产现场会议。1972年到1976年,招虎山林场共更新造林4950亩,其中黑松2651亩,刺槐1400亩。同时,引进落叶松、樟子松、刺杉、赤杨、日本花柏,还有华山松、火炬松、湿地松、金钱松、水杉、池杉、柳杉、落羽杉、柏木、杜仲、枫香、黄檗、乌桕、厚朴、马挂木、川楝、大叶白蜡、薄壳核桃等20余个树种。1976年,全县社队办林场28个,面积1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万亩。

畜牧养殖与海水养殖 1967年后,沿海部分社队从烟台水貂场引进70头苏联杂交黑貂办起养貂场。1974年又引进彩貂96头,主要有米黄、咖啡白、银蓝诸色,推动了全县养貂业的发展。1966至1970年先后引进阿尔卡尼、高加索、美利奴、新疆滩羊等细毛羊300余头。品种羊重点投放在东村、徐家店、朱吴等公社,绵羊质量有所提高,产毛量由原来的2至3斤,提高到8至10斤。引进南阳种牛500余头,使本地牛的质量明显提高,体尺增高10至20厘米,役力提高50%以上。1974年,全县引进并调剂优良种猪(主要是荣昌猪)500头,进行猪种改良。

1970年春,县水产局在辛安公社东田埠头大队180亩虾池投放人工育虾苗70万尾,利用海水自然纳苗放养,产虾1000余斤,对虾养殖首获成功。1975年,对虾养殖单位发展到3个(东田埠头、崂峙埠、小滩盐场)。期间,贻贝、裙带菜陆续养殖。1972年,滩涂护养面积2.17万亩,泥蚶产量109.8吨,海带养殖2425亩,年产1006.5吨。1974年,海水养殖裙带菜1300亩。

渔业生产方面,1968年3月起,全县渔船实行统一编制名号。首字为“鲁”,次字为“海”,第三字为公社代称,第四字按捕捞、养殖船分标“渔”“养”,后边为四位数编号,由边防哨所统一编排。1975年,农林部下达通知,实行全国统一命名、编号。船名由三个字组成,取消公社代称。县内命名,捕捞船为“鲁海渔”,养殖船为“鲁海养”。其编号,20马力以上者,仍为四位数,第一位为公社代号。大辛家、留格庄、凤城、大阎家、辛安、行村,依次为1、2、3、4、5、6,后三数,由水产部门根据船只购置时间的先后,统一编排。12马力机帆船,编号亦为四位数,第一位统为马力代号“9”。后三位数由水产部门规定各公社的编排范围,各公社在各自范围内按次序编排。4月,县内木帆船统一命名为“鲁海帆渔”,其号亦为四位数,全县由东向西,按船数统一编排。

20世纪70年代末,渔民培训

1973年,远海作业得到发展。5月上旬,海阳县委组织人员,分赴大辛家、留格庄、凤城、大阎家、辛安、行村等人民公社,检查海上“七防”措施:防麻痹思想、防不带保险粮、防行险路、防停险地、防逆风逆流强回本港、防超载航行、防短缆,促进了海上安全生产。当年春,全县有80余只船开进渤海湾作业。1975年,县渔业指挥部统一指挥20马力以上的机帆渔船远洋作业。大辛家公社方里大队15、16号机帆船远洋作业,拖流结合,双船产量25.5万斤。

工业 1967年9月,海阳县织布厂建成投产,职工53人,平机18台。1976年后,由只能生产条布,增加了蚊帐布、线呢、棉维布、床单等产品。1969年,海阳县酿酒厂采用酒精勾兑生产工艺,基本实现机械流水作业,年产白酒937吨,产值47万元,利润31万元。1970年8月,海阳县五金厂在县城成立,1973年更名海阳县锁厂,为外贸出口锁专业厂。1977年,产值290.25万元,利润65.7万元,其中外贸出口占总产值的85%以上。1972年县水产局前山造船厂造7只水泥船,总动力140马力。

1971年9月,莱海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工程建成。全线长46公里,总投资70万元,主要供应县城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县内始用常电照明。1973年7月,莱徐(莱阳至徐家店)35千伏输电线路竣工。1976年3月,全线长75公里,总投资300万元的烟徐(烟台至徐家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1977年5月1日竣工,变电容量1.5万千伏安。1975年,留格庄、凤城、二十里店3处公社部分大队开始用电。全县农业用电22.8万度,约占供电总量的2%;工业用电931.3万度,约占96%。此时,居民灯具增加了日光灯、各式台灯、壁灯等。1972年2月,由山东省化工厅投资80万元的海阳县农药厂正式建成投产,主要产品有1.5%的乐果粉、2.5%的敌百虫、6%的六六六和6%的可湿性六六六等粉剂农药,年产2800吨。1974年后,农药种类逐年增加,主要产品有40%乐果乳剂、40%氧化乐果乳剂、15%可湿性粉锈灵、20%粉锈灵乳剂、25%和50%可湿性多菌灵等。

1970年,县滑石矿水泥生产车间生产水泥358吨。1971年11月改称海阳县水泥厂,独立核算,为县属集体企业。次年,有职工180余人,年产水泥990吨。1975年后,新建水泥厂,厂址在徐家店镇柳林铺。

1972年,小滩、向阳、廒子三处盐业合作社,转为县营合作盐场,减转凤城公社高家庄盐场。1975年,采用塑苫结晶工艺。全县盐田面积109748公亩,原盐产量37385吨。

在工艺制品方面,1970年,海阳草制艺品厂产值171万元,利税43.3万元,投放乡间加工费43.3万元。1973年,全县有387个大队,3万余妇女从事草编生产,产值620万元,利税144.7万元,投放乡间加工费540万元。1975年,加强质量管理,由一级验收,改为总厂、分厂、大队三级验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花色品种不断更新,生产迅速发展。1977年,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创利税171万元,投放乡间加工费801万元。

海阳县绣花厂于1973年定名,为县属集体企业,职工89人,产值653万元,利税102万元。1972年,设计了绣花镶勾针,为该厂首代新产品。

1970年,朱吴、留格庄、徐家店鞋业社先后与东村鞋业社合并,定名海阳县鞋厂。1974年,徐家店鞋厂并入海阳县鞋厂,更名海阳县第一鞋厂。1974年后,生产机缝反上鞋、出边鞋、胶粘皮鞋注塑布鞋、贴胶布鞋、轻胶布鞋等40多个品种,近60个花色。1968年,县邮电局始建县城第一幢办公楼房。1972年,县革委招待所建成第一幢生活用楼房。之后,楼房逐年增多。1976年建成县委、县革委办公楼,四层,砖混结构。

财经商贸 1969年6月,经商业部批准,海阳县在徐家店镇台上村东、蓝烟铁路南侧征地17.46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兴建石油库,时称6906工程。1972年4月工程竣工,改称山东省烟台石油采购供应站海阳分站。5月对设备试压,11月投产进油,1973年4月正式营业。石油分站总建筑面积7660平方米,库区内设铁路专用线1468米,地下和露天石油罐37个,储量19510立方米;油罐车4辆,载重16吨。经营油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2个品种,担负海阳及乳山、栖霞、招远等县市的石油调拨任务和烟台3个汽车队的用油。

1976年,县商业局投资15.9万元,兴建海阳旅社,设有200个床位,并附设食堂和小卖部。海阳照相馆迁入新建海政路综合大楼,营业面积1103平方米。设有普通照、艺术照、生活照、冲胶卷等项目。东村照相馆自1966年开始采用闪光摄影业务范围扩大,1975年更名海阳照相馆。

20世纪70年代的海阳县百货商店(1984年改称百货大楼)

“四五”计划时期(1971至1975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有所好转,财政收入开始回升,财政收入较多的年份是1972年,为1288万元,比地区分配指标超收2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2.75%。五年累计财政收入5919万元,比“三五”计划时期增长58.4%。其中:企业收入增长3.32倍,各项税收增长32.9%。1971年以来,财政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扶持县办工业。“四五”计划期间,预算外经济建设费支出289万元,其中:工业支出160.4万元,占55.5%。1975年,全县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3个,工业总产值5093万元,比1971年增加2285万元;利润总额338万元,比1971年增加85万元。1970年,商业贷款余额达2462万元,比1965年增加1243万元,增加了1倍多。1975年,商业贷款余额增至3708万元,比1965年增加2489万元,增加了2倍。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也取得了进步。1972年初,全县农村共有349个科学实验队,31个实验小组,占大队总数的52%。全县农村科学实验队有2142人,实验基地9300亩。农村科学实验队在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在农业生产上起了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1970年,发城村技术队唐振敏等选育成功海发5号地瓜。1974年经省农科院试验,常年亩产4000至5000斤。1975年后在全省推广。1971年冬,县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10余人去海南岛,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在冬季繁育作物良种,来年春天运回县内播种。当年冬,繁育高粱亲本种2200斤,玉米亲本种2350斤。1972年,推广高粱杂交种1100亩,培育玉米杂交种525亩。1973年冬,烟三1号玉米杂交种育情测试种植获得结论。1975至1976年,繁育自交系种子19634斤,其中玉米10449斤,高粱9185斤。1976年,扩大育种面积4000亩。1975年,推广了“二四畦” 套种半夏玉米和夏地瓜栽蔓子头等技术,一年两作面积迅速增加。1974年,蔬菜公司首先在生产村搞了2分地的暖棚试验,先捂韭菜,后栽黄瓜,春节前韭菜上市。4月5日,摘下第一批黄瓜,单产达到1万余斤。1975年,暖棚面积增加到3.5亩。

这一时期,农用机械逐步推广。1967年,在烟台地区机械工业局、农业局的帮助下,县农业局组织了第一期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班,训练手扶拖拉机驾驶员72人,东方红-28拖拉机驾驶员30人。此后,每年坚持培训,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72年,县拖拉机总站开始使用东方红-60推土机。第二年始用水稻插秧机,行村公社拖拉机站首次使用机引收割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队开始使用面粉加工机组,机动喷雾器、小麦机播、电动扬场机、小麦脱粒机、花生摘果机、玉米脱粒机、猪饲料打浆机普及县内。1974年,开始使用柴油、汽油引擎农用汽车,七十年代末,农田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

1972年,海阳县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为全省、全国最早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区之一。1975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是全国儿童入学率最高的县区之一。普及了七年制(初中)教育,到1976年,初级中学161处,在校学生到3.44万人。1976年海阳县聋哑学校开学,由教育局拨给办学经费,民政局负责社会福利费,学生生活费自理,免交学杂费。

1972年8月1日,高家公社始建公社电影队,有LD-300型脚踏发电机、青岛产8.75毫米放映机各1台。之后,各公社陆续建起电影队。1975年7月,凉山后大队首建大队电影队,有青岛FL-8.75毫米放映机、Lp-75发电机各1台。之后,大队电影队陆续建立。1974年7月25日,山东省卫生局发给烟台地区中心皮肤病防治所(所址徐家店镇曲水河西)F16-4型电影放映机一台。翌年5月8日,皮肤病防治所电影队开始工作。随后,县滑石矿、化肥厂、科委、电业局、小滩盐场、丛麻院蚕种场,先后办起了电影俱乐部。

凤城公社窑上村,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吕剧《都愿意》深受群众喜爱,农民小乐队、美术班气氛热烈。村里还办起阶级教育展览馆、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队、黑板报、业余报道组等。

1974年,海阳县革委组织文物普查小组,对长广、昌阳、观阳等故县城遗址及纪信墓等古迹,进行了重新调查。12月,以赵联甲为首的中央艺术说唱团一行9人来海阳演出,内有全国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和郭全宝。海阳县委予以热情接待。继海阳县工会图书馆之后,海阳县图书馆于1976年10月建立。馆内设借书室、报纸阅览室、藏书54200册,刊物131种。

1974年12月,赵联甲、侯宝林、郭全宝与赵守福、于化虎等合影

这一时期,海阳体育活动较为活跃。1967年7月16日,县机关与驻军联合举行万人大会,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会后,300余人在倪家水库进行横渡比赛。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体育管理机构恢复健全,体育设施增加,群众体育活动重新兴起。尤其是篮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全县机关团体厂矿企事业单位有40多支篮球队。1972年,县织布厂女子队获烟台地区基层民兵篮球赛亚军。1976年7月,县革委与驻军在凤城海滨联合举行军民游泳比赛。项目有群众畅游、武装泅渡、对水上目标射击等,场面盛大。

1969年2月,全县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培养赤脚医生。到1973年,有681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占全县生产大队的93.15%。初期合作医疗均属队办,经费由大队筹集,每人每年0.5至2元左右;部分大队统一拨款,由大队卫生室统一使用。社员在本大队或经赤脚医生批准外出就诊,其药费根据制度和大队的经济情况,全部或折半报销。之后,合作医疗发展到社队两级合办。1976年,全县有731个大队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有655个大队参加两级合作医疗,占大队总数的89.4%。两级合作医疗,由公社有关领导、信用社、医院、供销社、贫代会及“赤脚医生”代表,组成公社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制定本公社的两级合作医疗章程,其经费一部分留大队合作医疗站,一部分交公社卫生院,按合作医疗章程统一使用。1976年“赤脚医生”达到1812人,在推广中医针灸疗法,发掘民间有效的土方、土法、单方,实行中西医结合,预防接种,协助大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的发展,对解决当时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村各项卫生事业的发展。

1966年,县医院设防痨门诊(肺科门诊),对结核病进行诊治、登记,13个月就诊患者1180人,皆及时对症治疗。在小纪区大刁家、小纪、汪格庄、石马疃头等村试行卡介苗接种,对2310名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接种了卡介苗。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县卫生局防痨组开展全县结核病普查、宣传、医治,共透视244341人,查出需治者3322人。10月,经县防痨组短期训练的公社卫生院、县分院防痨医生,返回后积极开展防痨工作。至此,县、公社、大队三级防痨网建成。

1971年,海阳县革委动员福山庄11户居民迁出,在此设麻风病康复村。同年12月,收容治愈者12人入村,建立了村民管理委员会,领导生产,管理生活。1973年,粮食达到自给自足。之后,村民渐多,产量益增,生活逐步改善。

1972年,海阳县人民医院医师姜魁成,被国家卫生部派往坦桑尼亚,进行医疗援助。1974、1976年,于新录、叶彬等人,再次被派赴该国,时间两年。

1975年,按照烟台地区《生物制品预防接种计划草案》要求,根据本县发病分布情况,对全县群众实行“三个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牛痘苗、麻疹疫菌、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混合剂和卡介苗等;加强免疫:接种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牛痘苗、麻疹疫苗和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等;重点免疫:接种乙脑疫苗、流脑菌苗、伤寒菌苗、霍乱菌苗、布氏菌苗和炭疽菌苗等。

这一时期,各个公社均设县医院分院或公社卫生院,村设卫生室,形成县乡村三级医诊格局。

从1973年起,加强民兵战备训练,先后增加打坦克、兵器维修、战术训练、侦察、通信、轻重机枪、四〇火箭筒、八二迫击炮、七六加农炮、六〇火炮等专业技术内容,每年训练一个月。1974年,为促进战备工作落实,海阳县联防委员会组织守备7团4连指战员100余人,会同东村、大阎家公社14个大队的600名民兵,在旋顶山举行连扩营演练。1975年,驻军和民兵组织“军民联防游击地带打坦克”演习,赵疃民兵连爆破班用自制的反坦克地雷,进行了打坦克爆破表演。

扶贫助困优抚 1966年,县内根据山东省民政厅〔1966〕民农16号函帮助农村困难户的精神,对全县困难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其时,全县农村119991户574490人中,有困难户7716户35490人,历年欠生产队款项约80余万元。按照中共中央“农业六十条”规定,从公益金中据情补助解决。县内研究决定两种解决办法:(一)属于几年内无付还能力的农户,由生产队每年给予减免解决;(二)属于临时性、劳动力有变化的欠款户,生产队采取欠账办法,何时有何时还,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66年,对烈军属、残废军人,实行集体优待负担制,全县优待劳动日126.86万个。1972年,全县实行“两定”(对优待对象定出自干工日和大队优待工日)。优抚对象的定工优待,要求定工适当、优待合理、分配兑现,并采取了春评定、夏检查、秋验收的办法。适当安排优抚对象的生产活计,保证了他们的生活。1973年,全县优待劳动日242.03万个。1975年,县民政局配合省民政厅调查小组,调查优待劳动日情况,纠正了按全家统算的不合理优待办法。1976年规定,优待对象限定于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不满18周岁的子女)。享受优待的对象,自干和子女负担的不足部分,由群众优待。

抢险救灾 1966年8月12日下午2时20分至40分,盘石店区周家大队突起龙卷风。风到之处宽百米,直扫2里余,中心地带15幢房屋、30余座院墙掠基摧毁,碎砖乱石刮出2里远;3株合抱粗的大树连根拔出,尺深河水漩涸,酥石硼揭去2寸。共毁庄稼152亩、房屋535间,死7人,伤27人。灾后,县委书记陈永义,副县长吕晋中立即带领医务人员前往抢救伤亡群众;组织各社队支援苫草18.19万斤,高粱秸2.32万斤,木材2.15立方及砖瓦石灰等物,援工4000个,三昼夜抢修好500余间房子。部队、机关、学校、厂矿支援现金4659元,粮食2139斤,衣服15件,饼干50斤及其他物件;寄来慰问信180封,鼓励村里干群振作精神,重建家园。

1973年8月3日上午,沿海海面突起大风,风力8级,阵风10级。击翻渔船8只,撞碎机帆船1只、舢板3只;落水渔民40人,死亡10人;丢失流网521根,收音机9台,小舢板4只,损失物资折价8.5万元。灾后,烟台地革委派地区水利局主要领导,会同海阳县委书记、副书记,带领慰问小组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慰问受灾渔民,并拨款0.2万元,抚恤遇难家属。

当月20日,由于连降大雨,丁家夼水库溃坝,死亡30人,重伤16人。社员张元清一家7人,死亡5人,只剩下两个孩子;杨忠行、杨忠芳两家各6人,均死亡3人。有31户社员的房屋、财产全部冲走,加上集体房屋,共151间被冲走,32间被冲塌,150余亩粮田被冲毁。灾情发生后,县委立即组织抢险救灾,并在现场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生产指挥部主任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975年1月27日下午3时20分,海阳县农药厂仓库发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火灾原因是机动三轮车违章进库,装运易燃物品五硫化二磷,倒车时排气管喷火所致。县委接到农药厂失火的消息后,马上向烟台市消防队、莱阳县消防队报警。县委副书记李瑞忠立即率领公安局、工业局、工会的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指挥灭火。经过近3个小时的奋勇扑救,下午6时许将大火扑灭。这场火灾烧毁五硫化二磷45吨,库房48间,以及大批麻袋、纸箱、玻璃瓶等,折合人民币约16万元。在救火战斗中,有14人中毒,其中4人严重中毒,经抢救全部脱险。灾后,县委连夜召开常委会,检查分析失火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农药厂召开了县、社、厂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紧急现场会议,全面检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是年3月初,江苏省射阳县水产公司一艘90马力的渔船,自荣成满载青鱼,夜间航经龙头南海,不慎触礁,船体大部下沉。凤城公社党委得知后,立即组织“抢险小分队”抢救渔船,识水性的渔民姜汉斌、辛奎喜、赵国安、于新国、王春声等争先报名参加。大家不畏风险,不怕水寒,迎风顶浪,一鼓作气,将全船渔民及满舱青鱼抢运到岸。

1969年6月,招虎山林场首次发生松干蚧虫害。三年时间有7377亩天然赤松次生林被吃死,且迅速蔓延到东村、盘石店、朱吴等17处公社。至1974年,全县24万亩赤松林被松干蚧全部毁灭。后开始大规模山地造林。造林树种除黑松、刺槐外,并引进了落叶松、华山松、樟子松、赤杨等树种。造林方法以水平阶整地为主,阶面宽1米,深0.4米,长5至10米,外高里低。1976年,整地造林2.4万亩,但成活率很低。赤松林靠自然繁育,重新发展起来。1978年,自然生幼林又发生虫害,面积达9.06万亩,1980年达20.8万亩。其间,采取多种防治办法,虽有灭虫之效,但却控制不住其蔓延趋势,大片松林,任其两次吃光吃死。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推广营林技术防治,营造混交林,松干蚧虫口密度显著下降,再无蔓延成灾。

总而言之,尽管“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贯穿了“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始终,但是“文化大革命”又不等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整个历史。对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深刻汲取;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抓革命、促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我们也不应该否定。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带来的,相反,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干扰,海阳将会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