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海阳市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海阳市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摘要】:“地雷战开展得最好的,要算是山东海阳县赵疃村的民兵”。对海阳人民抗日地雷战作了充分肯定。胶东军区也从主力部队抽调干部到边缘基层地区指导民兵开展游击战争。海阳严密的党的组织指挥体系、复杂的地形、完整的民兵体系和可靠的群众基础,为开展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雷战由初期在小纪、行村、大山等靠近敌人据点的区域进行,逐渐发展到在全县普遍展开。

1940年日军入侵海阳后,分别在行村、大山所、凤城、小纪等要地设立据点;对占领区实行伪化,对边缘区实施蚕食,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和封锁,意图控制青岛、威海、烟台之间的陆海交通线。中共海阳地方党组织高擎旗帜,奋勇担当,动员、组织群众武装抗敌。当日寇铁蹄踏上海阳的土地时,为保卫自己生存的家园,为了民族的解放,海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支持下,充分施展大智大勇,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争的战术战法,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地雷战,打得日寇闻风丧胆,谱写了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由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组织,傅秋涛上将主持编写的《中国民兵》(1983年4月出版)一书中指出:在抗战时期,地雷战首先是从晋察冀根据地发展起来的民兵战法之一。“地雷战开展得最好的,要算是山东海阳县赵疃村的民兵”。对海阳人民抗日地雷战作了充分肯定。

海阳县武委会南埠会议与地雷战的兴起 抗战初期,民兵用的武器大多是土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等,部分钢枪也因子弹奇缺,有时派不上用场,人多称手的武器少,大大影响了民兵的战斗力,尤其是反“扫荡”斗争中处于被动。1942年下半年,中共山东分局制定了“分散性、地方性和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抗战指导原则。胶东军区也从主力部队抽调干部到边缘基层地区指导民兵开展游击战争。海阳严密的党的组织指挥体系、复杂的地形、完整的民兵体系和可靠的群众基础,为开展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要求各区武委会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同时,介绍了大泽山根据地民兵用地雷杀敌的经验。县独立营参谋杨兆龙讲解了地雷特点及使用方法,并把有限的铁质地雷发给各区。各区武委会根据县武委会的指示,召开了各村武装组织负责人会议贯彻斗争任务,把地雷发给包括栾家、瑞宇、纪家店、赵疃、文山后等一些日伪出没较为频繁的重点村试验。

1944年4月23日,《大众报》:爆炸大王于凤鸣

1943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村西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下乡抢粮的日伪军5名。首雷爆炸,旗开得胜。10月,行村区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率领民兵赵守福、赵乾江等,在村西南的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了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日伪军5人。11月,行村区文山后村民兵队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民兵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了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7名。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埋雷一颗,毙伤日伪军5名。期间,于凤鸣又两次带领民兵设雷,毙伤日军3名、伪军8名、副官和翻译各1名,炸死战马一匹。初期爆炸战连战连捷,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日伪军极为震惊,自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多月没敢出动。

在试验阶段,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始终靠在上面,深入到栾家、瑞宇、纪家店、赵疃、文山后等边缘村指导民兵抗敌斗争,发现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当得到瑞宇村于凤鸣埋雷炸敌的捷报后,栾晋阶欣喜万分,立即把整个过程写成材料,在全县宣传和推广。此后,赵疃、文山后、小滩(今西小滩)、叶家、谢家、栾家、纪家店等村相继传来了爆炸声。地雷战由初期在小纪、行村、大山等靠近敌人据点的区域进行,逐渐发展到在全县普遍展开。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山、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也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斗争中去。

抗战时期海阳县赵疃村民兵制作的石雷

没有铁雷造石雷,没有炸药自己碾 地雷的成功运用,使民兵克敌制胜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随着日军对根据地封锁的加强,导致了生铁和部分爆炸器材缺乏,胶东中心根据地铁雷生产和运输受限。海阳县武委会1943年底在牛岭山村创建的海阳民兵工厂,也因日伪军扫荡、战斗频繁,数易厂址,地雷等武器供应时常中断。在铁雷匮乏的情况下,海阳县委发动民兵,以我为主,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创造自己的武器。县、区武委会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和不足,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找到了利用山区资源,制造石雷打击敌人的办法。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海阳民兵使用的铁雷

行村区文山后村的老石匠于振庆提出了用石头制造地雷的想法,于化虎、李树梓、于希水、于进湖等聚集在一起反复琢磨,共同研制出石雷。他们制作的石雷很简单,先找一块圆石头,在上面凿好一个口小底大的窝儿,装好炸药,然后安上拉火管,用黄泥封严。埋设时可拉可绊。若设绊雷,绊线的一端系着拉火管,另一端固定起来就行了。经村、区、县反复优化实验在文山后村成功爆炸。

石雷的主要构成部分:石雷壳、拉火管(石雷管)、炸药。石料的选择,以坚硬的青石为最好,其大小以一尺左右为宜,并保留原来的形状。在石块的里面凿一个腹大口小接近圆形的小洞作为药室,药室里面的深度不超过石块高度的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装药为传统黑色炸药,主要成分为“一硝二磺三木炭”,后经优化的配置比例为硝石75%、硫磺10%、木炭15%。文山后村的民兵试爆石雷成功后,县、区武委会及时推广了技术和经验,赵疃、“五虎村”(摆驾岭、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纪家店)、栾家、夏泽等村的民兵也先后造出了自己的石雷。之后全县民兵迅速掌握了石雷制造技术。“将石头錾窟窿,窟窿里包着仇,鬼子扫荡进了村,块块石头都会吼”,这是歌曲《雷乡石雷村》中的一句歌词,描述了海阳人民群众造石雷的场景和与敌人斗争的决心。海阳民兵不仅拥有了铁雷,而且拥有了石雷,铁雷石雷并用,布雷面积和产生威力更大,出来“扫荡” 的敌人屡屡受挫,不敢轻举妄动。

奇特的应用地雷制造与埋雷方法 地雷战是勇气与智慧的结合,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决定着最后胜负。海阳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在使用制式地雷的基础上,根据敌人活动的特点,大胆探索和改进地雷的制作、使用方法。相继发明石雷、堆石雷、滚石雷、土水雷、土化学雷、火光信号雷等10余种应用地雷和30余种创造性的埋雷方法,给日伪身体和精神造成巨大的威胁。以下是海阳民兵使用的部分地雷和埋雷方法。

1.踏板雷 踏板雷是在地雷的压发发火装置上放一块有木桩支撑的踏板。当敌人踏上踏板,使地雷受压爆炸或因拉火绳受力而拉响地雷。

2.踏转(翻板)雷 踏转(翻板)雷的设置:在雷坑口上,放一横木为轴,以支撑翻板,并在翻板的两侧各系一根拉火绳(拉线),拉火绳的一端与拉发发火装置连接好。当敌人踏上翻板时,拉动发火装置,地雷即爆炸。

3.绊雷 绊雷隐蔽性更强。细细的绊线一头连接地雷的发火装置,另一头隐蔽固定。当敌人绊动拉线时,地雷就拉火爆炸。

4.真假子母雷 用于对付敌人排雷。假雷在上,真雷在下,用拉火线相连,搬起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就被拉响,使敌人不敢贸然起雷。

5.夹子雷 夹子雷是用老鼠夹子为发火动力设置的,是一种发火很灵敏的地雷。它主要用来杀伤敌侦察、扫雷人员和敌步(骑)兵。通常设置在小路上和路两侧的草丛中。当敌人触动绊线时,夹子便失去控制翻转跳跃,地雷也就被拉响了。

6.头发丝雷 以头发丝或马尾丝作雷弦,系在橡皮筋上,以其收缩力拉发,隐蔽性更强,即使敌人出动排雷工兵也防不胜防。

7.土化学雷 这种雷是靠化学药品遇到硫酸起变化而发火。由压板、化学发火装置和雷体三部分组成。当地雷上的压板受到压力时,硫酸瓶被压破,硫酸通过漏斗流入发火粉内,就会引起化学反应而燃烧,使地雷爆炸。

8.堆石雷(“天女散花”) 堆石雷的设置:将炸药和火具用防潮物包好,放置在地面或浅坑里,上面堆填5至20厘米坚硬的小石块。这种堆石雷可以采用绊、踏或人工操纵来爆炸,爆炸时形如“天女散花”,威力巨大。

9.滚石雷 滚石雷是在较圆的石头上打眼,装进炸药,从山顶沿着山坡滚到山下,专破敌人的行军队形。

10.土水雷 丘陵地区河沟众多,一到雨季流水不断,民兵们就把葫芦割开放进地雷,再用船腻子密封,做成土水雷对付敌人。

11.天雷 天雷就是空中绊雷。在林间或丛林中的小道边,把地雷挂在离地一定高度的树的内侧,连接、固定、隐蔽好雷弦,敌步(骑)兵撞上即响。如果周边再设些地雷,且在夜间或雨雾天使用,战果更大。

12.钉子雷 在公路上按常规埋设。特点是,用一个或多个刻有凹槽的长铁钉半置于地下,钉子的锐利尖头露出地面,雷弦挂在钉子根部的凹槽固定隐蔽。汽车经过,钉子扎进轮胎,利用汽车轮胎转动惯性拉响地雷。

13.前踏后炸雷 按敌人行动的方向,将踏板设在前面,后面隔一定距离埋设地雷。前面的人踏上踏板拉响地雷,后面的人就挨炸。

14.三联地雷群 三联地雷群,就是同时埋设并连接三个地雷。发火率高,爆炸力大,多设于场院或敌人可能集结的平坦开阔的地点。但设置时要胆大心细。挖四个坑,三人同时埋设三个地雷,敌人压(踏)上任何一个坑或触动任何一根别棍时,吊石便会下落拉响地雷,同时,其他两个地雷也会被拉发爆炸。

15.连环地雷群 连环地雷群,又名梯子雷,是由一个拉发雷或压发雷和许多(根据要求)吊石雷组成。当敌人触炸了压发雷或拉发雷以后,就会将控制连接绳的小木桩或连接绳炸断,吊石坠落,以其重力拉响另一颗地雷,之后,梯次发生连锁爆炸。

16.胶皮(弹簧)连环地雷群 这种雷群是由起爆雷(绊发雷和压发雷)、地雷、胶皮(弹簧)、控制线和绊线(麻绳)组成的。当敌人踏(绊)响起爆雷时,炸断第一个胶皮(弹簧)的控制线而拉响第一个地雷;接着,又炸断第二个胶皮(弹簧)的控制线而拉响第二个地雷……这样,梯次产生连续爆炸。这种雷群,设置在敌人可能经过的路上,可以大量杀伤敌人。

17.火光信号雷 使用特殊火药装填,爆炸响声大并起火产生强烈闪光,主要用于报警,防备日军夜间或拂晓偷袭。

创造性地使用地雷战等群众性游击战战术战法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民兵们的才干不断增长,他们从战争中认识战争,从战争中领会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由不会打仗,逐步学会了打仗,学着用脑子打仗,用巧劲打仗,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离间战、伏击战、封锁围困战、民兵联防战相结合,以多种战术战法打击日伪军。

不见鬼子不挂弦——海阳民兵经典战术 地雷战初期,地雷大量埋设在村周围,主要使用其防御功能,这种被动防御给予敌伪严重打击和震慑,但也极易误伤自己。曾有两个村发生村民误入邻村雷区的情况,被炸死炸伤5人。1943年冬,海阳县武委会提出避免地雷误炸误伤“六条经验”。一是根据地内依险要地带,划定固定性的雷区(四至要分明,一般每区两个至五个),边缘斗争区划封锁线。二是多用活雷,实行飞行爆炸,武器要掌握在好的民兵(基本群众)手里,反对盲目的平均分配武器,好的村子可以多发,埋地雷要派专人看守并严格保守军事秘密。三是加强通讯联络工作,联防与联防、村与村的主要负责人要经常互相主动联系,并规定简明的联络记号。四是村中老幼要有躲避危险的方法,一旦有情况应先藏于洞内,万一有情况需要冲到别的地方再回来或者突围时,要先找村中之负责人了解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走,乱跑一通容易遭到危险。五是平日可把雷窝挖妥、伪装好,假若需要埋雷的话,也不要接弦,特别是晚上。除对敌情十分有把握外,一般的不接弦。不过,要派个有军事常识的人专门负责,一旦有了情况,保证接上雷弦;若敌情消除地雷未炸时,仍负责及时将雷弦解开。六是进行社会性的普通军事教育及提高民兵的爆炸技术。

这就是海阳民兵“不见鬼子不挂弦经典战术”的由来。“六条经验”全面推广以后,海阳民兵地雷战的战术、战法,由埋雷候敌被动防御转向机动、灵活、准确的攻防一体的创造性阶段。

麻雀战配合地雷战,设伏歼敌 这是民兵最常用的一种战术。1943年12月,300多日伪军到赵疃村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刚出据点,赵疃民兵就得到情报。民兵爆炸组在敌人必经之路布下地雷阵,然后埋伏在附近的丈子山上。但敌人途中突然转向西去。赵同伦等民兵立即打枪点炮,诱敌上钩。敌人没有把这股民兵放在眼里,气势汹汹地扑来。民兵们见敌人上了钩,便不急不慢,诱敌深入,这边打两枪,那边放两炮,一步一步地把敌人引到雷区。日伪军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地雷炸死炸伤15人。赵疃、文山后等几个村的民兵还联合作战,分工负责,把敌人引入盆子山口袋阵,炸死炸伤敌人30余名。

不久,驻行村据点的伪军三中队队长曹云飞,带领150多个伪军到文山后村抢掠。敌人刚进村,民兵们就从背后打起了冷枪。曹云飞见是“土八路”,就指挥队伍回马追击。路上踏响了一颗地雷,伪军死的死、伤的伤,一下子乱了套。曹云飞恼羞成怒,重整队伍,继续追赶。民兵们且战且退,敌人追得慢就跑得慢,敌人追得快就大步地跑,渐渐地把敌人引入了雷区。只听得“轰隆”一声,曹云飞的坐骑被炸翻,人从马上摔下来当场毙命。其余的敌人一看队长都完蛋了,皆四散而逃。

前出敌驻地设雷,地雷由防御性变为进攻性 1943年9月8日,国民党顽固派阎茂文带领200多人从青岛窜入海阳,进驻大阎家村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村民的强烈愤怒。为配合胶东军区第16团打击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县武委会命令丛玉奎带领民兵爆炸队埋雷炸敌。半夜时分,敌人关门睡觉,失去戒备。民兵爆炸队借着朦胧的月光,悄悄潜入大阎家村东头。丛玉奎等人娴熟地在敌副官门口和村里场院等处埋下数颗地雷后悄然隐退,向第16团发出信号。睡梦中的敌人听到枪炮声夺门而出,仓惶迎战,正好踏响了门口的地雷,当场倒下七八个。之后边打边退,刚退到场院里的草垛旁,又踩响几颗地雷,两个人被炸飞。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支撑不住,连夜西逃。

“飞行布雷”,运动中机动、灵活、准确地消灭敌人 民兵们侦查清楚敌人的行进路线,等见了敌人的影子,再设置好地雷隐蔽好。这一战法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每次必成。一次,200多日伪军分兵两路,气势汹汹地到文山后村“扫荡”。在村头,民兵让过敌人先头便衣,在敌人大队人马要走的路上把雷埋上。然后,沿着熟悉的地形,飞进西沟,又转到东沟,绕到敌人身后。两路敌人刚到村头,地雷就炸响了,五六个敌人应声倒下。敌人乱了阵脚,慌乱中急忙往回返,沿着河边向东走,结果正好踏响了民兵于晋江等人刚埋好的地雷。这一次,敌人共中了7颗“飞雷”,抬着三四十具尸体、伤员回了据点。

在可能诱惑、激怒敌人的物品或敌人可能触动的东西旁,巧妙设雷,造成敌“草木皆兵”,精神崩溃 有一次,日伪在文山后村发现路上有埋雷的痕迹,不知有诈,就依照旧例小心地查找到雷弦,用铁钩子钩好,猛地一拉再卧倒。可是拉出的是瓦罐子,真雷在他们卧倒的石头处爆炸了。1943年10月,于化虎奉命率民兵在木桥夼村一带活动。日伪军突然向村里杀来,于化虎转移途中捡了一个小红包袱,就包上一颗地雷藏在场院的苫里,并故意让敌人看见小红包。两个日军发财心切,便一齐扒苫抢包,结果被地雷炸了个粉身碎骨。

海阳民兵在大路上埋地雷

赵疃村的赵守福、赵新瑞、赵绍仁等几个爆炸队员,捆扎了十几个草人,上面写着“小心地雷”的字条和宣传标语,趁着黑夜摸到日军行村据点的西门外,把草人一个个栽好,在旁边埋上“连环踏雷”。第二天,敌人发现这些草人,派伪军试探性地用绳子拉倒一个,见没有动静,便一窝蜂地扑上去,七手八脚地拔起草人来。忽然间地雷炸响了,几个敌人被炸倒。

每次敌人大规模的“扫荡”前,民兵都严密设防,在公路、山路、水路要道埋设地雷,在村子里也设上门雷、鸡窝雷、麻袋雷、灶旁雷、箱子雷、水壶雷、椅子雷等各种地雷,地雷阵炸得日伪魂飞魄散。这样,敌人所到之处、每个动作都可能遭遇地雷,造成日伪人员损伤,神经紧张,情绪沮丧,战斗意志削弱。

敌我双方围绕布雷与排雷的较量 敌人吃过几次地雷的苦头后,便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开始,日军每次出动,总是命令伪军在前边寻雷、起雷。针对这种情况,民兵们很快研制出一种“真假子母雷”,敌人遭到“真假子母雷”的打击后,不敢再起雷了。出动时,先派出几个尖兵进行侦察,发现可疑的地方,就用石灰在其周围撒个白圈,警告后面的队伍“此处有雷”;或者把写有“雷田”字样的纸条压在那里,让后面的大队人马绕过去。遇见了“绊雷”,敌人就远远地用铁钩子钩住绊弦引爆。民兵们就以假乱真,在没有埋雷的路上刨起新土,用石灰洒上白圈,或压上写有“雷田”的字条,在标记以外的地方埋下地雷,使敌人真假难辨。当敌人发现没有新土的地方埋有地雷后,民兵们又及时“变阵”,在新土处埋上地雷,敌人又大意踏响了地雷。一次敌人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尾随其后行军。当时,民兵们没办法,只得让过了敌人。敌人第一次阴谋得逞了,第二次又故伎重演。哪知民兵们对“前踏后炸”雷进行改进,适当延长拉火绳,制成一种“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后,地雷炸响,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将老百姓转移。后来,敌人实在是被炸怕了,便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走庄稼地、不走人行道,减少了挨炸的机率,但好景不长,民兵在小路上、水路上和庄稼地里也埋上了地雷。

敌人黔驴技穷,最后不得不从青岛请来工兵,把当时的新型探雷器等各种先进设备都用上了。因为日军这时已经发现了子母雷的秘密,要求排雷时更加小心,起出第一颗雷后,再顺序剪断其他地雷连接线,逐个排除。哪知道民兵集思广益,早已发明发丝雷、夹子雷,把头发丝或马尾丝系在雷弦上,隐蔽性更强,敌人触动就炸,即使敌人专业的排雷工兵也防不胜防。

在这场较量中,民兵依靠智慧和胆识获得完胜。地雷的效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由预埋待敌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埋雷地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敌人防不胜防,地雷战战术战法也被民兵们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了苟延残喘,日伪军将其外围的兵力全部集中在行村据点内,兵力约8个中队,其中日军一个中队单独住在“西寺”,控制7个伪军中队。敌人龟缩在敌占区里3个月没敢出动。日伪军对敌占区实行“清乡”,推行保甲制和“连坐法”,清理“不稳定分子”;实行奴化教育,巩固其反动统治,强迫群众建立伪自卫团,为其站岗放哨,传送情报;驱使群众在据点四周筑起高墙,在墙内墙外堆起了一米多厚的黄土,在围墙下开挖了两米多深的封锁沟,在封锁沟外边拉了三道挂着铃铛的铁丝网。敌人龟缩在据点里,强迫周围的群众往里面送给养。海阳民兵加强了对敌的骚扰和打击,我敌工人员深入敌占区或边缘区,摧毁敌人的统治机构,发动群众掐断敌人的给养线,使敌人的计划归于失败。

据点里的敌人坐吃山空,只好用汽车从青岛运输给养。赵守福等民兵就在敌人汽车经过的青威公路上埋下4颗钉子雷,每颗重25斤,炸死敌人1名,炸毁敌人汽车1辆、逃回3辆,夺下鬼子的大米、白面。敌人陆路运粮失败,又改从海上运粮。船开到何家以南因没有码头,靠不上岸,日军便指挥伪军下水扛粮。民兵就沿敌人下水扛粮的往返路线,提前把水雷埋在水溪里、河岸旁。敌人扛着粮经过水溪,水下的连环雷就爆炸;扛着粮靠近岸边,岸边的地雷就响,民兵们趁机把粮食抢走了。以后敌人改用飞机运粮,因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只能向“西寺”日军那边丢。因投不准,三次空投,只丢进“西寺”一包罐头,其余的全掉在围墙外边,成了民兵们的慰劳品。就这样,不管敌人从陆路、海上,还是空中,都无法向据点运送粮食,敌人被困得坐立不安。

“五虎联防”反“扫荡” 1943年8月,海阳县以“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为基础,形成一种新而有效的抗日形式,即民兵联防抗日,由邻近的几个、十几个村庄组成一个战斗集体,设立联防指挥部,统一指挥战斗。联防的方式是:当发现敌情,即以预定的各种信号,通知附近地区,村村做好战斗准备,一处打响,八方支援,在漫长的边缘区构筑了一条严密的警戒线,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到下半年,这种联防作战形式普及全县。著名的有小纪区的五大联防:“五虎联防”(5个村)、凤凰联防(11个村)、台山联防(12个村)、八王联防(10个村)和寨山联防(8个村)。这些民兵联防组织与驻海阳境内的八路军和武工队、地方武装组织相结合,有计划地进行反“蚕食”、反“封锁”、反“扫荡”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爆炸大王特辑——鼓词《五虎村大战》

摆驾岭(今五虎岭)、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纪家店等五个村组成的民兵联防在海阳最为著名。这五个村,坐落在大山夹裹的大沟里。大沟东西1里宽、南北5里长,沟两侧是起伏的山岭,北端沟口处也被一高岭紧紧地堵住,远远望去,像一个一边豁口、三边立起的大漏斗。海莱公路从漏底到豁口由北向南穿行而过。五个村以南30里的行村便是日军的中心据点,西北25里外的莱阳县万第则是顽固派赵保原长期盘踞之地。日顽两股恶势力经常狼狈为奸,“蚕食”解放区,“围剿”抗日军民。面对日顽的侵扰,起初,五个村的民兵常常单独行动,各自为战。有时虽聚在一起,也只是自发行动,缺乏统一指挥,常常影响作战效果。后来,他们从战斗实践中认识到,联合起来,形成铁拳的力量,就形成了五村联防,用“坚壁”粮食对付敌人的“扫荡”,用“信号树”传达敌人出动的信息。“信号树”一倒,民兵们就从“树”倒的不同方向知道敌人自那里出动了,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拿起武器,进入指定阵地,利用有利地形,巧妙地运用地雷战和麻雀战,打击敌人。因五个村民兵打仗争先恐后,勇猛无比,敌人畏之如虎,所以被称为“五虎村”,其五村联防被称为“五虎联防”。

1942年秋,日伪军到“五虎村”“扫荡”。五个村组织百余名联防队员,埋伏在崮山一带五六个山头上。民兵群众放鞭炮并齐声呐喊,“枪炮声”、冲杀声响彻山谷。日伪军以为山上重兵把守,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日头落山,才不得不灰溜溜地窜回据点。入冬后,从赵保原据点里传来了一张向槐树底村催款派粮的条子,上面写着:限你们三天之内送粮3000斤,交款5万元,如有违抗,派兵镇压,鸡犬不留。“五虎村”的民兵被激怒,立即做好了打击敌人的准备。第四天午夜,敌人派特务队小心翼翼包抄进村。敌人的一举一动早被民兵尽收眼底。敌进村后,见村中空空荡荡,感到不妙,急忙向外逃窜。埋伏在西山上的民兵,立即向敌人开火。黑暗中,敌人不知虚实,听到大作的枪声,便四散逃命。

1943年5月19日,行村据点日伪军200多人再次进犯“五虎村”。五个村把联防队员组织起来,提前埋伏在附近山头上。当敌人行至北口子一带时,因害怕埋伏,便分成左中右三队,大队居中,左右翼为搜索队。搜索队边打枪边向山上爬,爬至山腰,踏响了民兵埋的信号雷。顿时,东、西两个山头上的民兵,在纪洪福、纪彦、辛守芳带领下,一齐向敌人开了火,打得搜索队东躲西藏。敌人攻山不克,夺路南窜,刚到纪家店村北,就踏响了地雷;又走不多远,突见几堆新土,怕有地雷,便绕道而行,正好踏响了头发丝雷。仓惶间,绕村东行,地雷连续爆炸。后两次攻山,均被地雷炸退。日伪军窜进纪家店村,沿街向南蠕动,在关帝庙附近,触响两颗地雷,被炸死10余人,其余的吓得伏地不起。在指挥官的威逼下,勉强再向前挪动,结果又触响两颗地雷,被毙伤6人。

五个村一经联防,就生动地表现出这种寓于民众之中的战争威力。敌人怕五村,恨五村,骂五村,把五个村视为畏途。1944年初,“五虎联防”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500人的轮番进攻,毙敌40余人,伤无数。同年4月,在主力部队的协助下,再次打垮赵保原部500余人的反扑,毙伤敌人100余人。1944年冬,赵保原下了赌注,搬出他最精锐的特务团,妄图一举摧毁五虎联防。

12月28日清晨,摆驾岭村北口子上的民兵瞭望哨,发现大批敌人从西北方向奔杀而来。哨兵忙扳倒“信号树”。霎时,埋伏在附近的五个村民兵卷向北岭。按预定作战方案,游击组进入北岭阵地,爆炸组在大路、小道、山沟、河边、街口、树林等处布下地雷。敌人过了黄崖底村后,分成两股,一股沿海莱公路朝北岭插来,一股试图向五个村迂回包围。10时许,民兵同敌人接上了火。游击组阻击一阵,主动撤到摆驾岭村东坡和槐树底村西沟。敌人以为民兵败退了,便吼叫着闯进摆驾岭村,一看村中无人,又大着胆子向槐树底村进犯。一进村,地雷就炸响了。敌人自知中计,掉头回窜。跑到摆驾岭,又踩响了民兵刚刚埋下的连环雷。此刻,西北方向传来三声枪响,这是胶东军区第16团切断敌人退路后发出的进攻信号。敌人狼狈逃窜,民兵紧步追击;五个村的群众也手持菜刀、长矛,呐喊着从各个山头冲杀上去。敌人在大孟格庄前沙河被军民分割包围,有枪有炮使不上劲,被我军民近战猛“挫”。这一仗,五个村配合第16团足足消灭了敌人一个营,缴获战利品一大批。赵保原的所谓“王牌”特务团一败涂地,从此再没有爬起来。

运用多种游击战法,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 麻雀战是海阳民兵对敌斗争的主要战术之一。民兵、自卫团员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战斗中忽聚忽散,机动灵活。由于熟悉地形和敌情,可以乘敌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敌人来袭时,则化整为零,来无踪、去无影。赵疃、文山后、小滩和“五虎村”等村的民兵,经常用麻雀战配合地雷战杀敌,使敌人屡遭重创。沿海地区的民兵,在海上开展的麻雀战也有声有色。1942年8月,留格庄区桃源村村团部接到上级指示:一只日本机帆船从大连出发,到青岛装运食盐,要求沿途民兵截击。隋良萱闻讯后,马上开会传达,布置巡逻。一天,巡逻民兵报告,在小青岛以南海面上发现一只机帆船。隋良萱立即带领十几个海上游击队员,乘一只渔船,四更时分靠近敌船。他一手一枚手榴弹,跳上敌船,其他队员也相继跃上,将日军船长捕获,连同船只,一起拖到乳山口西岸,交给上级。1943年秋到1945年8月,隋良萱组织海上游击队,同日伪军进行9次战斗,俘敌75人,缴获机帆船4只,另有大批军用物资。胶东军区奖给桃源村团部长短枪31支,现款3000元,授予隋良萱“胶东海上民兵英雄”光荣称号。1945年4月,冷家庄、张家庄、桃源等村民兵先后在海上缴获日军机帆船3只,夺回被敌人掠夺的渔船2只,俘虏日军5名,救回渔民68人。

破袭战 破袭战也是海阳民兵进行反封锁斗争的主要战术之一。这种战术是组织民兵、自卫团利用夜间破坏敌占区的公路、桥梁,袭击敌人的据点,拆毁和割断敌人的通讯设施,阻滞敌军的行动。1941年11月初的一天夜里,赵同伦、赵守福和二十几个青抗先队员,摸到行村据点东面,掐了敌人3里多长的电话线,连杆子都给扛走了。第三天晚上,又摸到据点西面,把行村通青岛的电话线掐了一大段,把电话线送到了区武委会。以后又连续干了几次,直搞得敌人架不起电话线来,封住了敌人的眼睛和耳朵,使敌人变成瞎子和聋子。

离间战 离间战就是利用敌人急于与八路军或地方武装、民兵决战的心理,放出虚假信息,诱其上当,引起自相攻击。1942年夏的一天,驻石剑村的2名八路军伤病员与民兵写了两封同样内容的信,分别送往东村秦毓堂部和日军临时据点,大意是:石剑村南有八路军活动,不知从何地而来。日军和顽军得信后,不知是计,翌日早晨同时扑向石剑村。日军由北向南,顽军由南向北,急速进发。离石剑村不远处双方相遇,不知哪边先打了一枪,接着双方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了火。双方激战约两个多小时,感到对手不大像八路军,先后撤出了战斗。后来得知顽军死伤40余人,日军伤亡不详。

封锁围困战 封锁围困战是八路军和海阳民兵进行反“蚕食”斗争中的一种重要战术。这种战法就是组织民兵对那些一时不能拔除的日伪顽军孤立据点,进行封锁、围困。在1941年反顽战役中,八路军适时地组织了发城围困战,把敌人死死地围压在发城一地,断敌之粮,瓦敌之心,破敌之援,逼敌逃窜,最终取得了胜利。1944年,又成功地组织了行村围困战,把日本侵略者在海阳的最后堡垒行村完全围困住,敌人外出抢粮、买粮的行进路线全被封死。封锁范围,北到距行村五里路的鹏化庄、东到距行村八里路的东山村。凡是想进入行村敌占区的,必须通过民兵允许,使敌人进退维谷,无计可施。在1945年讨赵战役前,海阳地方武装与民兵也组织了围困战,将万第据点团团围困、封锁,切断了赵部与外界的联系,为战役胜利赢得了主动。

地雷战中的英雄群像 地雷战造就了海阳民兵,也造就出海阳民兵英雄和英雄群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党的培养教育和革命斗争的硝烟战火淬炼中,海阳这片热土上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和150多名胶东区以上民兵英雄、模范和爆炸大王,20多个民兵英雄模范单位,500多个县级英雄模范。这些民兵英雄、模范群体为民族解放、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事迹和精神,在全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1944年7月1日,胶东军区第一届战斗英雄大会上的部分民兵英雄、民兵模范合影(前排左起:刘太东、刘亭山、栾中孔、赵守福;后排左起:王永双、王寿亭、于化虎、纪常胜)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铁胆英雄——赵守福 赵守福(1920—2000),曾用名赵良桂,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人,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参加战斗200余次,毙敌138名,毁敌汽车2辆,培训民兵和部队爆炸手1.2万名。日军曾布告“活捉赵守福赏洋一万元,割头者赏洋五千。” 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称号。后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战斗故事之一:只身布雷除汉奸。1944年下半年,在我军民打击下,行村日伪军龟缩据点不出。赵守福在据点的西门、南门、北门分别埋下一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10余名。事后,敌人把据点的4个门堵死3个,只留下一个南门进出。还专门设了个进出“登记所”,所长是外号叫“大麻子”的罪恶累累的铁杆汉奸。一天深夜,赵守福和3个民兵带上4颗地雷来到据点附近。他把负责掩护的三人留在安全地方,自己把4颗地雷挂在脖子上摸到围墙下边,先在东南角碉堡门口埋下颗地雷,又顺着护城壕,爬到南门外埋下一颗,然后爬到登记所。赵守福一看门锁着,便机警地撬开木棂窗,跳进屋里,先栓了一个开门雷,然后把一颗大地雷放在大麻子办公桌旁的废纸筐里,把雷弦拴在椅子腿上。伪装停当,才不慌不忙地原路返回。

第二天一大早,敌人一开围门,就吃了个开门炸。碉堡里的几个敌人听到响声,慌忙下来询问情况,几乎同时被报销了。大麻子跑步赶到登记所,准备严格盘查行人。但他一推门就被炸雷掀倒毙命。几个敌人进来收尸,七手八脚又弄响了废纸筐里那颗大地雷。这一次总共有十几个敌人被炸死。消息传开,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敌人到处张贴布告:“活捉赵守福者赏洋一万元,割他的头者赏洋五千……”赵守福笑了笑说:“小鬼子越想捉我,我就越在他们眼前活动!”

战斗故事之二:1943年5月,日伪袭击赵疃村,全村人已转移山里。民兵在北山上架起80斤重土炮,准备向冲上来的敌人开火,但炮上已点燃的药捻子灭了,眼瞅着敌人就要上来了,赵守福一跃上前,重新点燃了药捻子,一声巨响,冲在前面的几个日军滚下了半山坡。

出神入化——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曾用名于晋生,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人,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许世友司令员为于晋生改名于化虎。抗战时期,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毙敌171人,曾创单雷杀敌7名的纪录。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2009年当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战斗故事之一:碌碡化雷炸敌酋。于化虎享有“活雷化虎”之誉。鹏化庄村前有一块菜地。1943年夏,于化虎发现日伪军每次扫荡后,都要到黄瓜地摘黄瓜,然后到场园树荫下坐着碌碡歇息。就趁机在石碌碡上凿了洞,装上炸药。几天后,敌人又来“扫荡”,正如于化虎所料,一个日本军官被炸翻。

战斗故事之二:送瓜上门炸敌营。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用汽车运来300多名日军,妄图在行村据点敌人的配合下向解放区反扑。于化虎决定即使豁上一死也要给日军一个下马威。傍晚,他对担任掩护的16团便衣老王说:“我进据点以后,如果地雷响了我不出来,就是报销了,你赶紧撤,给上级说一声。”说完就脱掉衣服,黑泥抹身,用腰带拴住两颗大地雷套在脖子上,剩下的两颗,一手抓一个。四颗地雷重100多斤,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腰里还用老王的皮带捆着8颗手榴弹,带着刺刀、钳子和胶皮,摸黑靠近敌据点。天黑后,碰巧敌人外出排队回据点,于化虎躲在黑影里尾随在后边跟了进去。趁着敌人点名的机会,于化虎闪进厕所的一个小格子里,卸下地雷,安上雷管,拧开手榴弹盖,整理好胶皮,做好埋雷的准备。敌人点完名进了宿舍解散后,便一窝蜂地拥进厕所。于化虎蹲在厕所里用力挣着小门,敌人使劲往外拽,他便装出这里有人使用的声音混过去。敌人开完饭熄灯休息。于化虎从厕所悄悄走出来,熟练地用刺刀和小镢头在操场上挖好坑把4颗地雷埋好,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用钳子剪开三道铁丝网返回村里。第二天九点多钟,日军在操场集合训练,地雷连续爆炸,操场上烟尘滚滚,日军伤亡30多人。

智慧机灵——孙玉敏 孙玉敏(1927—2013),海阳市行村镇小滩村人,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参战百余次,毙敌17名,还曾教会40多名妇女埋雷、造雷。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民兵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全国民兵英雄” 称号。

胶东军区记者孔东平(右三)采访地雷战英雄于化虎(左二)、赵守福(右一)和孙玉敏(左三)

战斗故事之一:1943年夏天,行村据点的敌人突然包围了小滩村,强迫群众集中点名登记。当时,村里正住着县上的5位同志,情况十分危急。年仅16岁的孙玉敏把信塞进鞋口,以上山挖菜和伪军嫌自己小不让去开会为由,骗过日本哨兵,把信送出去,化解危机。

战斗故事之二:葫芦装雷炸顽敌1945年,敌人被地雷炸得不敢走大路,就拣水路走。孙玉敏与民兵孙藻训、孙春旭等用葫芦装上地雷,用船腻子封口防水防潮,以摸鱼捉虾为掩护,将地雷埋在河中,当日伪军大摇大摆涉水过河时,9颗水雷全部爆炸。

战斗故事之三:冷枪击敌1945年5月27日,500多日军“扫荡” 到小滩村。民兵土枪、土炮一齐砸向敌群,敌人在慌乱中踏响了地雷。孙玉敏登上一个小山包,发现20多个日军正趴在一块坟地里打机枪。孙玉敏提着土枪,敏捷地顺着山沟,飞奔而下,卧倒在离日军约70步远的草丛里,凭着娴熟的枪法,瞄准一个,“叭”地一枪击毙。其余的敌人丢下机枪,亡命而逃。

三个特等模范爆炸村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地雷战中,海阳先后涌现出了赵疃、文山后、小滩等三个“胶东特等模范爆炸村”和以“五虎村”、栾家村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村庄。

行村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村位于青威公路两侧,距离敌行村据点最近,居边缘区对敌斗争的前沿,扼守海阳西大门。3个村的地雷战开展得特别活跃,敌人每次到根据地“扫荡”,都被他们卡住咽喉,打得狼狈不堪。特别是1945年夏激烈的反“扫荡”高强度爆炸战中,战绩骄人,被胶东军区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光荣称号。

《前线报》增刊:三个特等模范爆炸村(海阳一个半月反“扫荡”总结材料之一)

赵疃村268户,村南面靠山,其余三面是平地,居行村敌伪到索格庄与夼里村的交通要道。1941年11月,赵疃村党支部成立,发动群众建立民兵武装。1943年3月,日伪军突袭赵疃村,向村民施放毒瓦斯,至250多人中毒并遭受毒打,群众对日伪怀有刻骨仇恨。这一年,赵疃民兵在县武委会领导下,封锁日伪行村据点,在战斗中学习爆炸,此后给予敌人重大杀伤。赵疃村开展地雷战的口号是“把敌人挤到南山坡,保证敌人来一趟炸一趟。”抗日战争时期,赵疃民兵共参战208次,打死打伤敌人312名。其中,1945年夏日军反扑海阳,从5月18日到6月17日,赵疃村共响雷42个,除去11个雷毙伤敌伪不详外,其余31个雷毙伤敌伪72名,洋马3匹,平均每个雷毙伤敌伪2.5名。另外,生俘伪军1名,土枪毙伤敌伪3名,土炮毙伤3名。由于战绩突出,1945年赵疃村被胶东军区授予“特等爆炸模范村”称号,全村涌现出赵守福、赵同伦等10名胶东区级以上民兵英雄、模范,20余名县级民兵英雄模范,其中赵守福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文山后村120户,四面皆山,居索格庄(日军据点)、行村之间,距夼里村(日军据点)2里路,在夼里西山碉堡上可清楚地看到该村房屋街道。1941年7月,成立文山后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对敌开展武装斗争。1943年以来,对爆炸技术有很多创造,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文山后村开展地雷战的口号是“敌人自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炸!” 1945年日伪军反扑海阳,5月10日至6月17日,民兵对敌展开猛烈的爆炸战,共响雷49个,除去9个雷毙伤敌伪不详外,其余40个雷毙伤敌伪116名,平均每个雷毙伤敌伪2.9名。由于战绩突出,1945年文山后村被胶东军区授予“特等爆炸模范村”称号,全村涌现出12名胶东区级以上民兵英雄、模范,其中于化虎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村民赵敬文一门涌现出三个胶东一级爆炸模范。

小滩村 位于行村通莱阳穴坊庄的大道旁,四面平地,距行村敌据点5里路。1944年2月,成立小滩村党支部。该村民兵英勇杀敌善于爆炸。小滩村开展地雷战的口号是“迎头炸上去,炸到敌人心脏。” 1945年5月10日至6月17日,民兵对敌展开猛烈的爆炸战,共响雷27个,除去6个雷在行村附近炸响无法统计外,其余21个雷毙伤敌伪70名,平均每个雷毙伤敌伪3.3名。由于战绩突出,1945年小滩村被胶东军区授予“特等爆炸模范村”称号,全村涌现出5名胶东区级以上民兵英雄、模范,其中孙玉敏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五虎联防“战斗模范村” 小纪区摆驾岭(今五虎岭)、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纪家店等5个村,地处海阳县西部对敌斗争边缘区,紧扼海莱公路,是日伪顽军“扫荡”“蚕食”和争夺的要地。这5个村党的组织都是1943年以前成立的,其中槐树底村党支部成立于1939年。1943年8月,根据区委和区武委会的指示,5个村以“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为基础,组成一个战斗集体,形成民兵联防作战,设立联防指挥部,统一指挥战斗。民兵联防多次反击日伪和赵保原顽军的大规模进攻,歼敌数百人,曾配合八路军胶东军区16团歼灭顽军赵保原“王牌”特务团1个营,致使该特务团一蹶不振。1945年5月19日,重新反扑海阳的500余日伪军侵扰“五虎村”,陷入地雷阵,5小时走了不足5里路,踏响地雷20多颗,炸死30多人。因敌人对其畏之如虎,所以5个村被称为“五虎村”,五村联防被称为“五虎联防”。1945年“五虎村”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村”。纪常胜、辛守芳、纪中胜、纪洪福、纪彦、陈桂香(女)、纪云岗、纪顺花(纪洪福之女)等14人因战斗事迹突出,被胶东军区分别授予“民兵英雄”“民兵模范”“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山东省“民兵模范村团”栾家村 1941年7月,栾家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民兵组织,与日伪顽展开麻雀战、地雷战,配合八路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屡建战功。1941年夏,栾家村民兵配合胶东主力部队在榆山大会战和发城围歼战中俘虏赵保原溃逃顽军40多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机枪3挺。1942年11月28日,栾家村民兵伏击冬季“大扫荡”从马石山回撤的大队日伪军,解救被俘干部群众,夺回被敌人抢去的物资。1943年春天,栾家村成立联防武工队,约40人1个排,共三个排,配有机枪一挺、迫击炮一门、掷弹筒两门、大枪一百多支,在上级指挥下,活动在海阳、莱阳、即墨、崂山等县的边缘上机动打击敌人。全村涌现出胶东区以及县民兵英雄模范12名,1943年2月被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民兵模范村团”光荣称号。1945年1月获山东省武委会“第三期整训模范村”称号,栾家村爆炸队获山东省武委会“模范爆炸小队”光荣称号。

远征爆炸 声震胶东 海阳民兵坚决服从上级命令,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转战胶济铁路线、烟潍公路线、莱阳、黄县、蓬莱、蓝村、即墨等大片地区,在胶东其他根据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传授布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与各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地雷战,为夺取抗战胜利,保卫人民胜利成果做出了贡献。

栾家村“民兵模范村团”锦旗

1943年冬,赵守福、于化虎、赵同伦、栾恒悦等60余人,始组胶东爆炸队,开赴莱阳,布雷城外,日伪军被封锁得不敢出动。同年,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等,在小纪区笤帚夼村集合民兵50人,夜入莱阳五尺渡,袭击赵保原的联络点,俘敌8人。撤离时布下地雷十几颗,全被敌人踏响。

1944年10月,于化虎奉命率领5人爆炸队,赴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地雷;于化虎等一次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

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到蓬莱县执行任务。10余天中,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会爆炸技术;布雷封锁大辛店据点,毙伤敌军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通令嘉奖。

1945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南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干部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爆破敌人铁路,连续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1945年5月6日晚上,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埋设地雷20颗。次日,毙伤敌24人。

海阳县部分民兵模范单位情况表

海阳县部分民兵英雄、模范、功臣情况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