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丽辉:我非常认同傈僳族文化,渴望成为傈僳族人

秦丽辉:我非常认同傈僳族文化,渴望成为傈僳族人

【摘要】:访谈地点:昆明访谈时间:2018年2月20日我叫秦丽辉,傈僳族,1970年11月15日出生。严格说起来,我是一个跨民族的人,不是严格的傈僳族人。我姓秦,这明显是一个汉姓,不是傈僳族的姓,秦姓在过去是移民。但实际上我没有享受傈僳族优惠。我内心里边是非常喜爱非常认同来自我母亲的这一种傈僳族文化,心里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自己真的想做一个傈僳族。尽管本来从血缘上来讲也是傈僳族,但是内心还是有这种趋向的。

访谈地点:昆明

访谈时间:2018年2月20日

我叫秦丽辉,傈僳族,1970年11月15日出生。我的老家在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古渡村,那是一个山上的小山村。严格说起来,我是一个跨民族的人,不是严格的傈僳族人。划定民族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语言。我对傈僳族语言,只是日常的大致能听懂,让我说傈僳语是做不到的,只会简单的几个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因为我小时候出生的村子基本上都是说汉语。我姓秦,这明显是一个汉姓,不是傈僳族的姓,秦姓在过去是移民。在我们村,上边还有一个鲁甸乡,乡里有一个村委会叫做太平。这个地名很重要,在历史上恒乍绷起义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是发生在太平。当时政府军死伤很严重,很多尸体都已经面目全非,姓名也分不清,所以就把很多人合葬在一个大坟地,叫英雄坟。

我们秦家在我们村委会和太平村委会,现在可能有几百人,是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姓。我爷爷那一辈就从太平村搬到我现在住的这个村,之后有了我父亲这一辈和我。我的奶奶是傈僳族,我的母亲也是傈僳族。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家,一年要去好几次,经常和傈僳族来往。

我报民族身份报是在高考的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可以加分。但实际上我没有享受傈僳族优惠。因为我本科的时候是第一志愿就考到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分已经超出重点分数线40 多分,就用不着少数民族照顾政策。我的身份证上是傈僳族,但除了高考这个时候以外,确实心里面还是有这种感情。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有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汉族和纳西族相对来讲是住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如坝区。虽然我家在山上,但离坝区还是比较近的。傈僳族多住在比较高的山上。我内心里边是非常喜爱非常认同来自我母亲的这一种傈僳族文化,心里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觉得自己真的想做一个傈僳族。尽管本来从血缘上来讲也是傈僳族,但是内心还是有这种趋向的。这是关于我的民族情况。

我小时候大概是七岁开始上学,在我们村委会(古渡村委会)的完小上小学。我上小学的时候很艰苦。首先是路程,从我家里(在山上)先要走4公里的山路。那时候植被非常好,是大森林。走完4公里山路再到公路上,要顺着这个公路走2公里,总共每天要走6公里。每天上学6 公里去学校,回家6公里,往返就是12 公里。每天都要这样走这一段路程;另外一个就是贫穷,小时候上学很多时候都没鞋子穿,冬天非常冷。但因为父母跟我们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没有更多的衣物,即使冬天也是一件单衣,跟夏天一样,四季衣服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没有,所以想穿也没有。但我觉得那种环境(很多东西也不是负面的)对我产生很多非常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于我个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天就是那十二公里,不管你这一天心情好还是心情不好,不管你今天有没有吃饱饭,吃得好还是吃得不好,那个路程是不变的。它不因你心情的改变而改变,那段路就是12 公里。相对来说我这个人比较踏实,可能跟我走了那么多的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对我的身体还是比较好的,到现在我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得益于小时候的锻炼。

我在我们村委会的完小里边上完了小学,过去是五年制,但我自己中间留了一级,所以上了六年。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只有十户人家,就算一家出一个人,也只有十个学生。我们那时候孩子是比较多的,平均是一家有两三个。所以我刚开始上学时,同村的伙伴比较多,二三十个,一起去上学。读到二年级少了一部分,读到三年级又少了一部分,读到四年级又少了一部分,五年级的时候好像只有三个了,后来我们村里还走着来上学的就只有我一个了。

小学毕业以后我考到丽江县第五中学,丽江县就是现在的玉龙县,那时候我基本上住校,到周末的时候回一次家,也是走路回去。

上了中学以后,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等。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在我家山沟的水边玩,那里的水现在看起来是(我回家一趟就舍不得离开)完全没污染的,但是小的时候不觉得。上了中学地理课,我就想这些水流到哪里去。学了地理以后又去看那些江河,一条条支流,实际上那些水最后都会流到大海中去。我家那个水流到下边的河叫做古渡河,然后古渡河注入金沙江,金沙江注入大海。这给我的感觉是,我应该像我家山泉里水一样,要走出去,那种欲望是比较强烈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刚开始学习成绩是比较好的,但到了五年级,因为贪玩,交到一些朋友,很多时候逃学不去上课,成绩一下就下来了,所以留了一级。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家庭变故。我的父亲因为去采伐木材,被木头砸到,去世了。平时我的父亲话很少,在家里边都是母亲管得比较多。我记得有一天他回家,因为我喜欢玩丢石子,有的时候还做得很精致,把瓦片磨得抛光。我父亲回家吃午饭,我在院子里玩,他就把那个东西抢了之后远远的扔掉,从那天开始我就再也没见到父亲。实际上这个事情对我很刺激,我觉得我不好好读书,不读出来,我就对不起我的父亲,这种意识很强烈。

上了中学之后我学习十分刻苦。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考到第一名。成绩好的同学,老师当然就会关注的更多,就会更喜欢。实际上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欣赏。老师的欣赏给了我很强的自信心。但相对来说,理科中,数学我是偏弱的。我特别喜欢文科,小学到初中学语文课,包括生字生词,几乎学一遍就会。但数学下了很大工夫,成效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那个时候语文老师特别喜欢我,我每一次写的作文基本上都是班上的范文。一个年级三个班,都要把这个作文当成范文去讲。

我在的那个中学过去非常有名,它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但现在不是了。我前后几届,它的中考在丽江连续五年第一名,五连冠。那个校长,现在已经去世了,非常严厉,但后来长大上了高中以后,慢慢改变了对他的认识。实际上我现在内心非常感激他,如果没有他那样一种教育,我包括我周围从那个学校出来的很多人实际上都出不来。学校要求早起,根本不准睡懒觉。老师也非常负责,班主任都到场。那个学校每天都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劳动。首先是种菜,学校有很多地,菜都是学生种出来的。学校虽然是县级的中学,但实际上是办在巨甸镇的镇上,处于农村。那时候在学校吃饭要买饭票,所以校长做的这个事情对农村的孩子非常好,菜就不要钱了,只有肉需要,粮食都是自己家里背来的。

这个学校除了学校附近的这块菜地以外,还要离得稍微远一点,3 公里以外的地方,有100多亩的地。那些地是用来种苞谷的,这个劳动也是由学生承担的。苞谷成熟的时候都是学生背回来的。学校自己有一个养猪场,就是喂这些东西。所以当时即使吃的肉,价格也是很便宜。这在我的印象当中,好像一个星期聚一两次餐,吃一个大桌餐,很多很多的肉。我就在这种环境当中出来的。我记得当时中考以后,我的成绩在全年级是第三名。

当时按照丽江的习惯,都是要把这些所谓的尖子生统一招到丽江县一中尖子班,重点培养,将来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那时候我的大哥已经参加工作了,他在丽江实验中学当老师,但是那个时候工资还很低。我就考虑要不要去丽江上学,如果去生活费就会高起来,还有来来回回的交通费等。要是经济好一点,这些都完全不成问题。但是由于家里贫困,所以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你生活当中的头等大事。后来我就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本来体检通知都来了,要去丽江参加体检,我没有去参加体检,直接去找了我读初中那个学校的校长,想继续在丽江县第五中学上高中。

那个学校的初中很强,连续五年都是第一名,但高中非常差。因为初中优秀的毕业生都送到丽江去读了,没有谁留下来。只有那些本来就基础很差的,又从四处招起来的学生来上高中,而且那个高中比较特殊是两年制。我就去找到校长,说我想在这个地方继续读高中。因为在我之前这个学校的高中已经连续三四年“光头”了。所谓“光头”就是高考的时候,一个都考不上。校长想改变这个局面,不然年年“光头”,影响不好。他又考虑到我的情况,所以他还是很支持我。他说非常欢迎你来学校继续上高中,本来你是有条件到丽江尖子班,到更好的中学去上高中。你家里面那么困难,我就每个月从学校的财务当中,给你十块钱的生活费。那是1987 年的时候,十块钱实际上是不少的钱。一个月30 天,那十块钱基本上是够20 天的生活费,所以我就继续留在那个中学上高中。

后来就在那个中学上了高中,那个高中的水平比较差。首先师资严重缺乏,高考要考政治,没有政治老师,有历史老师。高考考地理,倒也有地理老师,是刚分来的,好像是曲靖师院毕业的,那个老师人很好,就是水平不行。高中的地理课,我看得非常非常认真。我自己看,一定要把它读懂。老师来上课的时候,他经常不懂。地理里面有大气、气旋等,我们地理老师不懂,课后我们交流,他才懂。所以为什么我敢选择我原来上中学的学校,就是我一直认为理科的东西自学不了,尤其是工科。但是文科的东西是可以自学。实际上我高中就报了文科。历史、地理、政治那些课我基本上就是自学。当时连政治课本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一个同学从哪个地方弄了一本。我没有,就把一本书抄了下来。所以后来高考的成绩就比较好。

我们高中只上两年,但和三年制高中的学生考的是一样的,全国统一考试。我们高中过去也有考上大学的,虽然在我之前的好几年已经光头了,高考率为零,上线率为零。但是我应该是我们学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我第一志愿第一专业(首先要在云南上学,到省外去路费贵),就选了云南大学中文系,我第一志愿就被录取了。

在我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关爱。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老师对我的十分关爱、他们付出非常多,有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说我上高二的时候,之前的那个校长调走了,后来又来了一个,那个校长也是非常好的。他知道我的情况,我基本上在班里就像保护动物,把我保护起来。虽然我家离县城只有一百二十多公里,过去就是坐班车,但直到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才第一次来到县城。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是1989 年,19 岁,住在我大哥家。高考完要体检,那天下雨,丽江下雨后偏凉,我穿的衣服比较薄。校长也是我的班主任,到医院里跟我们一起体检。他看到我穿的衣服比较薄,就把他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怕我感冒受影响体检不合格。老师对我的关怀照顾,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非常的感激。

1989年9月份,我来到昆明。现在丽江通飞机了,也有高速公路,非常方便。过去云南大部分地方应该差不多,以前到昆明,我刚去上学的时候,好几年都是如此:从我老家那个镇,早上天不亮就要坐车,先到下关,大概下午三点左右到下关。然后就马上买当天晚上的夜班车票。在那个地方休息一下,吃个饭。到晚上六七点的时候又坐夜班车上昆明。夜班车晚上六七点从下关出发,要到第二天中午的一点到两点才能到昆明。就这样我在云大中文系上了四年大学。

我觉得我大学四年,现在想起来还是做得有点不好。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一来到大学,昆明这个大城市,玩的东西多,相对来说就比较荒废一点,当然也不算特别差。1993 年的时候,我们当时毕业是分工的。我上大学有一个好处,不用交学费。从我后边那一级,开始收学费,而且不分工作。

从我上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我这一辈子最值得感谢的,当然首先是父母,除此之外就是我大哥。上了大学以后,基本的生活费都是我大哥付的。我父亲不在了以后,基本上是我大哥承担这样一个角色。

大学毕业时有一个分配政策,就是综合测评,前百分之十五,叫做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就可以在昆明选工作,如果不在优秀毕业生之内,要在昆明在省城里工作,要出一笔教育补偿费,我记得当时好像是6000 元。对我来说,如果不是优秀毕业生,肯定是要回去的。因为那6000 块钱没办法解决,对我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当时我大哥也在丽江四处张罗,帮我找了工作,去县城中学里当老师。刚好综合测评成绩出来了,我是我们班里(40个不到学生中)第五名,属于优秀毕业生。

我小时候就喜欢写作文,大学的时候也喜欢。当时大学里有一个文学社,叫银杏文学社(像于坚那些诗人都是从里边出来的),我在里边负责文学社的工作。做了两三年,因为比较喜欢写作。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刚好民族大学民语系(过去叫民语系,现在叫民族文化学院)的党委书记赵富国老师,说要一到两个毕业生,老师就推荐了我和我同学,我们是一个宿舍的,但那个同学比我成绩更好。面试时,因为我老家的方言口音和普通话相对来说差别不是特别大。而我另外一个同学是宜良狗街的,口音很重,所以我占了优势。另外我比较喜欢写字,在大学的时候也喜欢练书法,字写得比较好。我还比较喜欢写作,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后来民族大学就要了我。那个时候研究生很少,基本上像我们这种本科毕业就可以去大学里当老师。当然现在根本不可能,至少都要博士了。

就这样我来到民族大学民语系工作,1993 年7 月份报到。那时候民族大学有一项政策,新来的老师都要有下乡锻炼的经历,不然不能转正,不能晋级职称。所以我刚来的那一年就被学校(我们有十一二个人青年老师)派下乡,下乡的地方是怒江泸水鲁掌镇,在那个地方下乡一年。老师是分到各个部门的,我被分到县政府的边界贸易局。因为怒江有一个片马口岸。所以实际上我是从1994年9 月份开始站在在民族大学讲台。我原来在民族文化学院,老的民语系那边,主要上的课是写作。文学理论和写作课上的最多,还上过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我在民族学院工作期间,1998 年我又考了研究生,考到民族大学的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读了三年,2001 年9 月份毕业。过去民族大学民语系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当然现在情况很不错):少数民族学生的招收少。高考后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首先文化分要够,只是比其他专业稍微低一点,低不了多少。其次就是必须考口语。比如彝族的要面试彝语,傣族的要面试傣语,就造成招生人数变少。所以2004 年的时候,我就选择主动离开,实际上我是为了这个学院好。因为有的老师在里边习惯了,再让他重新换一个部门工作,对他不好。那个时候全校的各个学院都可以招聘老师。我和中文系的系主任陈优华老师私交很不错(我们一起下乡),那边刚好缺一个人。我学的专业是文艺学,那边文艺学的老师已经人满为患,但是古代汉语的老师比较少。他问我能不能自己在这方面多学学,钻研一下,到那边去。所以2004年学校进行一轮的人员应聘竞聘时,我就来到了民族大学中文系,现在叫做文学与传媒学院。原来叫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因为里边有两块,一块是汉语言文学,一块是新闻广告媒体。2004 年我到民族大学中文系开始上课,一直到现在。

所以我从毕业到民族大学来工作已经有25 年了。现在民族大学下一个文件说要对从教30年的教师发奖状,我再工作五年,就达到从教三十年的标准。我的希望是在民族大学工作到退休,现在离退休还有14 年,到时候他们给我发一个从教40 年的证书。当然有的时候对学校也会有些抱怨,但像我这种在里边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对学校是很有感情的。别人不维护自己的学校,自己会出来维护。

我在民族大学期间,鲁建彪老师确实对民族的事情非常热心。首先是成立了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我是最早的参与人之一,当时我们学校的傈僳族老师不是很多。后来又参加了世界人类学大会,整个过程都参加了。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事,实际上我们都心甘情愿。后来由于个人的原因,就很长时间都没有参与到活动里去,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