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丽江市民族民间文化的调研及傈僳族文化记录

丽江市民族民间文化的调研及傈僳族文化记录

【摘要】:2006 年的课题是“丽江市民族民间文化的调研”。领导很重视,列出了调查方式,分发到各个县的政协,以此为单位,市政协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个县成立调研组。傈僳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民族,又由于过去不断的起义、分散,人们对这个民族有贬义的看法,所以现在傈僳族文化记录中存在了一些不好的记录。现在自己退居二线,正处干部政策规定60 岁才能退休。

我还在民族宗教委员会的时候,2008 年成立了丽江傈僳族文化研究会。在1992年建设城区时,在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的时候就开始调查调研,每年都会立一些课题。2006 年的课题是“丽江市民族民间文化的调研”。那时候,因为每次的调研都列提纲,发通知,然后抽出几十天的时间,主要以座谈、走访调查等方式,有的地方要召开座谈会。当时立了这么一个课题,直到下去调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民间民族文化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家底如此丰厚,几乎丽江所有的民族都留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多彩的文化。但通过调研发现大都是濒危的文化,有些强势的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是弱势的文化没有人去顾及,再加上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着断层、消失。调查发现,短时间弄不清楚,用了半年的时间,制作了12 个表。深入了解了后才发现用原来的那种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领导很重视,列出了调查方式,分发到各个县的政协,以此为单位,市政协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个县成立调研组。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调研,用了半年的时间,调查以后很震撼,原来我们的文化资源丰富。在高兴的同时也非常担忧。我们丽江市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但是没有这次深入,所以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丽江市的民间民族文化,然后我们写成调研报告呈给政府,同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民族民间文化荟萃》一书,将其作为此次调研的成果。我正是通过此次调研才认识到我们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文化面临失传,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抢救、保护,采取一些措施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这些成立了傈僳文化研究会。傈僳族在丽江居住的人口还是多的,在丽江傈僳族人口排第二位,怒江的傈僳族人口排第一,而丽江是傈僳族祖先的居住地,从这个地方迁往维西、怒江、保山腾冲,然后向缅甸、泰国、老挝迁徙。社团组织方面出了一些书、光碟和电影《背上歌声去远方》,后来又拍了一些微电影。微电影曾荣获国际奖,还有傈僳工作室拍摄的网络电影也获得了国际优秀作品奖。因为民族的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文字、图片、影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去记录,我们也计划出一个傈僳族志,但是启动差不多用了七年的时间,因资料短缺,搜集难度非常大,困难之处主要在于此前没有系统地整理过傈僳族相关的史料,只言片语的写在其他书籍里的,但是那些只言片语都不是特别公正的,是一些贬义的记录。傈僳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民族,又由于过去不断的起义、分散,人们对这个民族有贬义的看法,所以现在傈僳族文化记录中存在了一些不好的记录。以前记录的东西都是汉族人帮我们记录的,许多内容不够客观公正,不能真实地反映傈僳族的文化,因为别的民族要了解一个民族需要一个过程。语言也不通,在记录语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根据服饰,穿的花一点的就叫做“花傈僳”,还有傈僳族裙子屁股后面缝了花纹、花条条,就叫“花屁股傈僳”,穿黑色衣服的叫做黑傈僳,有的叫白傈僳。还有的从姓氏来说,以前傈僳族都有自己的姓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取回汉族民族的姓氏。当时傈僳族对外接触的也少,没有自己的文化,用汉文来记录,所以蜜蜂的蜂,写出五六个蜂,当时傈僳族人被问到姓什么,有的不会说蜜蜂,表达不清楚,就说会叮人的那个,就写成姓叮,有的说成可以吃的那个糖,有的就写出姓唐的唐,有的说可以吃的那个蜜,所以姓蜂的版本就出来好多版本,很乱不标准,所以在记录文化方面出现了好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傈僳族躲避战乱,有的躲去很远的地方。傈僳族地方没有学校,没有汉文,所以记录上出现了问题,没有人记录自己的文化,再加上这几年汉文化的冲击,之前我们的文化都是口传的或者手把手的教,现在各种科技发达,看手机,看电视、电影,没有人去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不愿意去当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在不断地消失,老人死了就带到坟墓里面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成立了傈僳族学会,不断在收集整理、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但是一路走来,非常艰难,主要没有经费,搞活动都需要去做记录。没有经费都很难做,但是怎么艰难都坚持下来了,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收集整理了好多书。民歌则是将每个县里面最优秀的民间艺人召集起来后组织让他们唱我们民族自己的歌曲,我们给他们录制了一个光碟,不知不觉已经十年的时间了。现在自己退居二线,正处干部政策规定60 岁才能退休。我在学会里工作也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除了前期在基层工作了几年,之后便长期从事民族宗教这方面的工作,联系面广,对外交流多,几年下来,特别到县里、市里,我感觉当时自己那一代社会风气非常好,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就好,社会压力没有现在年轻人的大,只要把工作做好。什么都好,自己从乡里到市里从来都很认真,个人认为身为一名少数民族女同志,社会上偏见也会有,但是只要自己干好了自己的事情,有所作为才会有地位。我参加工作以来不该说的活没有说,不该做的事都没有做过。我到了市政协后才开始写作,在乡里很忙没有接触过,我在县里的时候才开始写过一些简讯、报告,到市里写调查报告,开始写一些东西。当初自己在同龄人当中是佼佼者,机会非常好,这些都与我们党的政策有关,还有妇女干部的这项政策。所以我们好多人都是想要一份这样的工作都得不到,再加上以前自己小时候是推荐,很艰苦的,父母给自己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日子真的不是人过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变好,所以我应该很努力去工作,再说自己拿了工资以后,国家发给我们工资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工作,所以自己每到一个单位都兢兢业业,都觉得单位里领导交代的任务就要很好的去完成,努力工作。有这个机会,自己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加上自己成长的环境,对比来看,现在那么好的工作环境,那么好的政策,不把它做好也不行,所以都尽力去做,现在会的好多东西,都是边工作边学来的。自己每到一个地方,都遇到了很好的领导,从乡里到公社里的领导干部都很朴实。我不会的去请教他们,他们都会好好教。民族宗教委员会对外联系广,经常开展民族工作,我们与民族打交道多,到民族地方去调查调研的机会也多,我看到有些少数民族地方现在条件还比较艰苦,自己有这个优势,不断接触一些社会上的基金会,还有一些比较有爱心的人士,协调一些资金,到目前已为当地筹集到一千多万元的资金。这笔钱将会用到民族地方,为他们改造教学楼,救助面临辍学的孩子。基金会不认机构,只认人拨款,自己退居二线后,成立学会后,人家愿意协助,就做一些扶贫工作,合作一直做到现在,给老百姓做一些科技培训,有些时候是产业知识培训等,我觉得这是我最满意的工作。

所以我总觉得现在我们这个民族从人口比例还算是靠前的,从发展方面来说,靠后,发展很低,以前被划为特困民族,现在又给了好多优惠政策,国家出了很多资金、人力、物力,在帮助民族的发展进步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民族都在发展。自己民族还处于落后的水平,经济发展滞后。我们民族的居住环境差,常在寒冷、山高、坡陡,干涸的河谷等地。基础设施非常滞后,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难,在社会工业方面也很落后,特别是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傈僳族地区没有学校,受教育程度低,即使从无到有在变化,但是跟其他民族比起来还是非常落后,统计发现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60% ~70%,用傈僳文扫盲,脱盲后的人学了就忘记,只有信仰基督教的人才会继续使用,因为基督教徒每个礼拜都要读圣经,其他人不常用,还是没有很好地普及。教育情况十分落后,特别是读到初中以后的人数就越来越少,学校离家远等也是部分原因。从主观上来讲,民族传统的文化教育很深,不偷不抢等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傈僳族民族共同心理因素,有点自卑,遇到民族间歧视、冷落以后,就容易放弃,有些干部也克服不了这种心理,容易打退堂鼓。所以教育要搞上去,傈僳族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傈僳族民族人才,教育上不去,人才队伍也很少,特别是技术人才非常缺少。国家虽然重视,但是现状很不乐观,厅级干部几乎没有,干部比例是全省最小的,傈僳族在丽江算是第三大民族,但人才非常缺乏,所以要制定一些特色特办和人才任用的政策,不然民族自己代言人都没有怎么上得去,现在政策很好,但是落实不尽如人意,不是很到位,所以很艰难。傈僳族的文化非常丰富,如服饰、歌舞,甚至其他民族都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被其他强势民族传承着,变为其他民族的文化了,无法传承和保护,所以这个方面的工作非常必要。虽然现在协会、还有其他机构也在做相应的工作,但是民族文化消失的速度大于保护工作的速度,所以文化非常濒危,自己也非常着急。现状就是其他民族将傈僳族的歌词改成他们自己民族的在进行歌舞,慢慢变成他们的东西。我们保护民族文化的具体做法是学会在松坪乡里原来建了两所学校,以那个乡为主,调动了两个人,争取了资金作为工资,解决生活问题。现在傈僳族学会下有好多部门,如文艺部、宣传部等,都是义务性地做,每年傈僳族的大型活动“阔时节”也要学会负责举办,还有学会每年都要举办学术研讨会,世界性的会议举办了两次。但现在经费也越来越短缺,人员分配也越来越难,时间长了,也就很难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