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滇西傈僳族文化展览室建设成果汇总

滇西傈僳族文化展览室建设成果汇总

【摘要】:一边展览,一边收集,为了将滇西这边的傈僳文化发展起来,我还建立了一个宾川县傈僳族乡土文化图书室,我收集了我们滇西这边研究傈僳族的以及编写傈僳文的一些教材、民间故事等书籍,像维西、怒江还有丽江等地都编写了一些书,我收集了以后都将其全部展览出来,大概到今年6月份这个文化展览室就大致成型了。我们县部门的主要领导,我们傈僳族就占了2个,正科也占了6个。

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宾川的傈僳族目前已没有居住在茅草房以及垛木房的情况,但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或者比我们年纪更大的老人来说,多数具有怀旧思想,对茅草房倍感亲切,我认为这些文化也很有必要让年轻一代了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过去是做什么、用什么、怎么生活的,所以我就盖了一方垛木茅草房,垛木茅草房盖在老家,为此我专门请我挂钩扶贫的芝麻登这个村江边的傈僳族村民来帮忙盖这个茅草房,目前只有他们那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差,但是像茅草房跺木房他们至今还在保留,还在延用。结合劳务扶贫输出,我就把他们请出来了,一共请出四个人来帮我盖这个茅草房。等年后房子盖好,它将有三个用途:一是文化展览室,我要把傈僳族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这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展览,尽量收集日常生活生产的东西,只要是手工的东西我就要将它拿来展览。2014年傈僳族学会成立开始我就一直想弄这个事情,为此我还拟制了文化展览室的征物启事。由于工作比较繁忙,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直到现在才开始着手在准备这个事情。我们傈僳族有四个文化:一个是农耕文化;第二个是狩猎文化,比较喜欢打猎;第三个就是服饰文化,在宾川这个文化保存的比较好,传统的麻布火草至今都在保留;第四就是祭祀文化,我们的祭祀文化还是比较丰富的。一边展览,一边收集,为了将滇西这边的傈僳文化发展起来,我还建立了一个宾川县傈僳族乡土文化图书室,我收集了我们滇西这边研究傈僳族的以及编写傈僳文的一些教材、民间故事等书籍,像维西、怒江还有丽江等地都编写了一些书,我收集了以后都将其全部展览出来,大概到今年6月份这个文化展览室就大致成型了。由于我们那边交通比较便利,鸡足山旅游公路直接穿村,我们村到瓦色只需要十多分钟,从瓦色上高速路口也只需要二十多分钟,我走访了很多傈僳族地区。为此我就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挖掘和保护我们傈僳族传统文化;二是“拿来主义”,把各处的傈僳族地区的图片、实物都把它拿来进行展览,我还想弄的一个就是傈僳族墙体彩绘,绘出傈僳族的迁徙图。我会把我一生的心血投入傈僳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上,但是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行,去年我们傈僳族协会获得了大理州第五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荣誉,除了我们自身努力以外,我们也需要其他民族的帮忙,只有民族大团结大发展以后才能把民族文化传承好。

我们宾川傈僳族总人数有7000 人,有一个傈僳族彝族钟音乡,这个乡位于金沙江边,有3800多人,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傈僳族有2000 多人,其他零星的还有一部分,总的加起来也就7000 人左右。芝麻登这个村的傈僳族属于直过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应该说民族在解放之初起步发展的时候与外面居住的傈僳族情况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面村落的交通不断在改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以就造成了这个村落后的状态。我们宝峰寺这个村子,从2015 年开始弄建档立卡户,有59 户,有230人,村子相对集中,又在旅游公路沿线,所以国家扶贫力度就比较大,国家投入大概在1000万元,致力把我们村打造成AAA级景区,由大理州州委书记直接挂钩负责。对于我们村而言发展这么迅速一是由于它的自然条件比较好,除了缺水以外,公路和供电这一块经过国家这几年连续扶贫以后,可以说现在已经很完善了。村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村子的周围会有这么好的公路,以前那些地方可以说是十分偏僻的,我在那边教书的时候都是走路的,骑自行车的话当时也只能寄存在坝子里面,再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中。2001年时修上窝公路的时候给我们修通了毛路,不久以后也修通了弹石路。2008年的时候,鸡足山公路刚好经过我们村,我们直接从最偏僻的地方变成了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自从交通便利以后,我们村子里面的人们的信息渠道也更宽了,老百姓的观念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我们村很多人在旅游公路两边开了很多的农家乐,经济发展起来了。另外我们村比较重视教育,我们现在在外面工作的有6个,这6个人当中有州人大代表,也有州政协委员。我们县部门的主要领导,我们傈僳族就占了2个,正科也占了6个。一个村民小组,能做到这样,我觉得挺不错的。现在我们村读高中的有3个,读大专的有1 个。从2014 年傈僳族协会成立以后,我们协会对我们傈僳族每年读大学的以及读大专的学生都会给与一定的资金帮助,每个人资助1000元,我们协会每年都会召集大家开一个座谈会,并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目的就是更好地激励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除了这些,国家和党对我们傈僳族村落发展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200多人的一个小村落,现在家家门口都是石板路,墙体彩绘都是统一规划的,我们村十分缺水,为此党和国家给我们打了一口178米的深井,基本保证了生活用水,但是生产用水还是不够。为此,国家还立了一个大项目,把洱海水引过来,保证生产生活用水,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我挂钩扶贫的那个村,叫做塔拉拉村,塔拉拉是直译傈僳族话里面野兔来的地方。从县城出发,到达该村委会需要两个半小时,从村委会走路到塔拉拉村需要一个小时。这个村全村12 户,38 人,全村都是建档立卡户。县上曾经反复动员他们搬迁,目前为止已经搬了五个村民小组。这个村的村民认为与以前相比,种的土地太少,因此不愿意搬迁。搬迁之后,土地是人均一亩,政府为了带动就业,在三到五年内,政府成立合作社,土地承包权归搬迁户所有,但是使用权是合作社的,老百姓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从而提高收入。他们每年有两种渠道来获得资金,一方面是从合作社获得承包土地的租金;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合作社打工所获得的工资收入。这一方面政府考虑得比较周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这些过程中教会他们高效种植作物,最终帮助他们致富。另外由于我们这个民族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很多傈僳族至今还是不愿意搬迁。他们这个村,山的倾斜度差不多有七八十度,要修通从村委会到他们村的路大概需要560 万,每家每户大概需要22 万投入,才能正常的供电。国家投资力度非常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还是希望他们搬迁。国家今年对金沙江边的6个村民小组非常重视,每个村民小组都派2~3人突击式的进行攻坚克难。对于我扶贫的塔拉拉村,与其他挂钩的村落不同,他们没有很强的维权意识,除了道路不通这个问题以外,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说到用电,他们现在主要是太阳能供电,运用太阳能供电来看电视。我主要是通过傈僳话和汉语与他们交流,但是由于我们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交流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去他们那个地方工作了九年,还是没有完全能够把当地的语言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