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张伯苓致函张学良,特别提及“前蒙慨允惠捐念万元,分十年拨给,敝校业已按年列入预算”,同时期待“未竟之数甚盼续拨,以资接济”。用张伯苓自己的话来说,“三四年来之南开,无日不在风雨飘摇中”,“虽中间亦不免稍有波折,然大体则无妨碍”。同时,张伯苓恳请司徒如坤转告其胞妹,无论来否,请“赐一回函,以慰悬企”。......
2023-08-22
国民政府在制定战时教育政策时,也在对专科以上高校进行整体性的规范和调整。除却颁布《中国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总则与教育)》《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之外,国民政府还颁布了诸如《战区内学校处置办法》[138]《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139]《教育部拟定之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140]等文件,指导战时高校的院校调整,以便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
为使战区专科以上学校不因战事影响而停顿,国民政府决定将高等教育机关先行迁入内地,并借以整合调整。据统计,专科以上学校迁入后方的共有76所,在本省境内迁移的共有17所学校,迁入陕甘地区的有5所学校,迁入云南广西的共有17所学校,迁入湘川的也有17所学校,迁入上海租界以及香港地区的有20所学校,等等。[141]为提高办学效率,整合办学资源,国民政府有意识地将性质相近的学校迁往一处,进行合并、改组,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诸如将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北洋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将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将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办理;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东北大学两校的工学院与私立焦作工学院进行合并,组建为西北工学院;将西北联合大学的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西北农学院;将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与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合并,组建为国立江苏医学院,等等。院校合并的同时也整合了有限的办学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率。除了院校合并之外,在合并院校内部,教育部对系科也进行了整合调整。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西南联大根据教育部规定的科系相同者合并设置的精神,对三校的科系进行了合并整合。合并过后共设有17个学系:文科包括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社会学系、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理科包括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算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工科包括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法商科包括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商学系。[142]截至1937年10月底,全校共有教师148人,其中北大55人,清华73人,南开20人。[143]
当抗战接近尾声时,复校工作即被国民政府提上议程。但同时,政府也面临着复员经费紧张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苏、鲁、晋、豫、冀等16省,以及京沪平津青岛5市“专科以上学校30所,几全数遭受损毁”,加之中等学校、小学等校舍、设备的破坏,使得复校经费剧增,“仅湖南一省而言,即需五百七十余亿”。[144]以1946年为例,国立学校复员经费预算总数为600亿元;[145]年度全国教育经费预算总数为2 101 387 000元,临时费586 236 000元,两项共2 687 623 000元,仅占年度经费预算总数的5%,其中高等教育经费仅为1 617 855 000元。[146]复员经费加上年度教育经费预算,较抗战之前虽然总数可观,但随着物价飞涨,后方学校遭受破坏之严重、复员学校学生数量较之前不降反升等因素的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费支绌的情况之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办学资源,提高复校后的办学效率?有评论指出,“教育复员,并不是恢复到战前的情况,而是要根据八年来的经验教训,想出办法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缺点,充实我们的教育内容,实践教育‘中国化’的号召,让全国学校真正成为建国人才的培养所。”[147]因此,需要国民政府对于教育复员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正是利用复员机会对专科以上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1945年9月20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大学校长、独立学院院长、各省市教育厅局长、中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教育部各司司长等200余人。会上,朱家骅提出了复员的基本原则,即“教育复员非复原,希望全盘调整作合理的分布”。[148]专科以上学校的复员工作是大会讨论的重点,所议决的主要复员原则如下:
(一)战后全国物力人力困难,所有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及研究机关在复员期内,应集中力量,以求内容之充实及素质之提高,除因特别需要外,暂不设新校。(二)现有各校应依据各地人口、经济、交通等条件,一面注重全国各地教育文化重心之建立,一面顾及地理上之平衡发展,酌予调整,作合理之分布。(三)抗战期间已停办或归并之公私立各院校,其历史悠久成绩卓著而有恢复设置之必要者,得以恢复。(四)各校院系科应在同一地区设置,并不得设分校。(五)规定全国教育文化重心若干处,各就原有或还设之大学尽量予以充实,并酌量配设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六)全国专科以上学校,由教育部视其师资设备及办理成绩而定调整办法。[149]
从以上高等教育主要复员原则来看,基本体现了“复员非复原”的总体复校原则,确如朱家骅在《教育复员工作检讨》一文中所言,“对于战后专科以上学校之分布暨其院系科别之增减,必须先有通盘计划,方足谋日后之合理发展。”[150]在此复员原则的指导之下,专科以上学校的复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对于私立南开大学来说,复校筹备早在1942年2月便提上议程。按照南开大学自身的复校计划,学校内部将分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与工学院。其中文学院设中文学系、英文学系、历史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设算学系、化学系、物理学系;法商学院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商学系;工学院设电工学系、化工学系、机械学系。[151]1945年春,南开大学正式向国民政府递交复校申请。申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复校经费的申请,二是复校院系设置的申请。复校经费的申请在前文业已涉及,故单论院系设置的申请。
相比1942年的复校计划,1945年的复校申请则增加了学院数量和招生规划。具体来说,学院数量从之前的3个,扩充至5个,新增了工学院和医学院。并且计划在工学院筹设纺织专业,在法商学院筹设新闻学系;计划招收医学预科学生,以建立医学院、实习医院等。学生人数较抗战之前有了数倍之扩充。预计第一年830人,至第四年学生人数为2 020人,人数为抗战之前的4—5倍。院系的增加以及学生人数的扩充即意味着经费预算的增加。
就国民政府的复校经费来说,私立南开大学的复校计划无异于“狮子大开口”,也违背了院系设置“通盘”考虑的基本原则。以工学院为例。尽管张伯苓很想办理工学院,但教育部以“平津一带设置工科之院校甚多,原有机械、电工、化工等系毋庸恢复”[152]的原因而未予批准,并且要求“已招新生应移交国立北洋大学收容”。[153]后来私立南开大学转为国立之后,最终学校规模控制在“文理商三院十三系,学生三百零四人”。[154]如此复校“规模”,跟抗战之前相当,但显然与原有的复校计划相距甚远。这也成为南开同人往来信件中所诉苦的“教育部像猫整老鼠一样整治我们”[155]的“证据”之所在。当然这涉及另一话题,下文细说。
国民政府面对声名卓著,而一度成为战时高校不屈之象征的私立大学,确如文官处的签呈所言,“倘南开以私立之故,竟因经费无着而停顿,实非政府维护教育之至意”[156]。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说,国民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其一,就南开大学的“特殊性”而言,政府不得不尽力补助,甚至“逾格扶持”[157]。其二,从学院系科的通盘考虑而言,南开大学的复校计划显然有违复校基本原则。而从教育部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整合办学资源,调整院校、系科的设置是战后复校的重要考虑之一。
国民政府既要补助私立南开大学,又要合理配置平津地区的办学资源,在面对私立南开大学如此“狮子大开口”式的院系设置和招生规模时,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即将南开大学收归国立,使之完全听命于教育部,为院校调整、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便利和保证。
有关权力让渡与资源获取:变革时代的南开大学、政府 与社会:1919-1946的文章
为此,张伯苓致函张学良,特别提及“前蒙慨允惠捐念万元,分十年拨给,敝校业已按年列入预算”,同时期待“未竟之数甚盼续拨,以资接济”。用张伯苓自己的话来说,“三四年来之南开,无日不在风雨飘摇中”,“虽中间亦不免稍有波折,然大体则无妨碍”。同时,张伯苓恳请司徒如坤转告其胞妹,无论来否,请“赐一回函,以慰悬企”。......
2023-08-22
大学校长的办学理想,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探讨张伯苓的办学理想,有助于深入理解私立南开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一)何谓“真正民立的大学”:美国模式的借鉴要厘清张伯苓的办学理想,则不得不回答何谓“真正民立的大学”。张彭春的办学设想与私立南开大学实际办学之间的差异也正反映了这一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总体来说,张伯苓办理所谓“真正民立的大学”,其实就是办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模板的私立大学。......
2023-08-22
然而,张伯苓或南开大学“知名度”的获得除了跟基督教青年会有关,也与张伯苓积极倡导体育有关。张伯苓及其私立南开如何通过体育获得知名度,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本人积极参与体育界组织的运动,并出任负责人。张伯苓是近代体育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活跃在国内、国际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中。张伯苓在多个场合表示,国人最缺体育。张伯苓多次率领南开学子或国内运动员参加国际......
2023-08-22
[3]在1919年正式创办南开大学之前,严修、张伯苓曾有两次办理专门科(班)的经历。1915年8月,南开学校增设英语专门科一班。继英语专门科之后,南开学校于1916年增设高等师范专门班,招收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学习高等师范课程。南开学校开设高等师范专门班,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英文专门科以及高等师范专门班的顺利开办,加之直隶巡按使朱经田加拨常年补助费5000银元,使得南开学校对于大学部的创办信心满满。......
2023-08-22
私立南开大学因是首个被日军轰炸的高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战时高校坚强不屈之代表,也因此蒋介石承诺“有中国即有南开”。[125]所以从国民政府的意愿来说,也不希望在此阶段将私立大学收归国有。综上所述,国民政府不足以仅仅“为了管理制度上需要以免其他学校群起效法”而将私立南开大学收归国立。事实上,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之前对私立南开大学的补助即较其他私立大学要多,也未见“群起效法”之说。......
2023-08-22
私立南开大学的发展确与军阀的捐赠密切相关。[171]时任江苏督军李纯的“南开大学正式成立祝词”(节录),大体能反映私立南开大学接受军阀捐赠的现状:自两先生计划书出,黎前总统、冯前总统、徐大总统、曹督军、阎督军、孟督军、陈督军、王督军、曹省长莫不起而赞成。本节以李纯、阎锡山、张学良为例,概要说明南开大学何以获得军阀的捐赠。李纯的捐赠,为南开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以上,李纯捐赠南开大学也似可理解。......
2023-08-22
北京政府时期,政治人物掌握着大量的办学资源,为获取办学经费,张伯苓频繁往来于政治人物之间,并表现出积极靠拢的“迹象”。作为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的严修,其本身即是政治人物的代表。徐世昌与严修为同科举人,二人交情甚笃。为此,张伯苓向徐世昌接洽,并获捐款8万元。黎元洪的四个子女,均与南开学校有关。......
2023-08-22
[282]4月27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董事会成立大会召开。会议议决何廉为经济学院院长,并审议通过董事会章程及1931年度预算。事实上,董事会成员也多有资助学院发展。其前身即为何廉于1927年主持成立的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
2023-08-22
相关推荐